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社区发展研究

2020-03-23陈燕凌冬梅

现代交际 2020年4期
关键词:农村社区精准扶贫发展

陈燕 凌冬梅

摘要: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通过对丹东市二道沟子村的实际调研,阐释扶贫项目给二道沟子村发展带来的影响,发现二道沟子村在脱贫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农民自主脱贫意识弱、劳动力不足、缺少组织者、有病不敢看等问题,并对其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而提出改变消极的脱贫意识、把握致贫原因、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社区干部监督体系建设、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脱贫后期帮扶机制等措施来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 农村社区 发展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4-0220-03

随着“确保到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从而达到全面脱贫”这一目标越来越近,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对贫困地区的发展情况的研究可以了解农村社区脱贫困难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贫困人口仍有3000多万,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就是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我国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随着人口的增多,扶贫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阻力,传统扶贫方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精准扶贫应运而生。

二道沟子村对于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来说是一个小型社区,目前村内贫困人口仍有16户49人。识别贫困户的依据比较单一,仅靠村干部单方面的决定,这造成某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没有得到相应帮助。二道沟村的精准扶贫缺乏持续发展的理念,资金没有落到实处,仅通过单方面的现金给予,不能解决后续的贫困问题,社区的脱贫还需要系统的脱贫方案,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努力。

因此,对二道沟子村存在贫困的原因和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根据二道沟子村的基本情况和贫困户情况,对其脱贫过程中存在的产业结构单一、自主脱贫意识弱、缺少组织者、有病不敢看等问题进行分析,对个人和社区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性的意见,以促进该村在脱贫过程中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二、二道沟子村社区的基本情况

1.自然资源情况

二道沟村位于毛甸子镇的北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7.5公里,村域面积23.33平方公里,有2.3万亩林地,耕地面积7080亩。二道沟村内有一采石厂,位于本村8组,矿区内有大量花岗岩,经地质部门勘测储量在60万立方米以上。在移民局、财政局、交通局的支持下,村里的主干道基本都修造了水泥道路。

2.产业经济情况

二道沟村农业主导农作物是烟草,年种植面积1500亩左右。2014年新建两处40座新式烤烟房,但毛甸子镇随着相关政策调整,烟草发展规模也开始缩减,这也是全村村民年收益下降的主要原因。二道沟村72.7%的农民依赖于玉米等种植业,其种植业是分散化个体种植,没有形成集体规模,并且种植业受天气影响比较大,二道沟村目前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少数农民尝试养殖业,例如养羊、驴等,但由于缺乏资金、养殖技术、销路等没有发展起来。

3.人口状况

二道沟子村下辖9个村民组,435户,总人口1495人,全村有将近四百人在外务工,村中其中老人、妇女居多,儿童较少,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较多,留守儿童只有两名。该村92.2%的居民为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6%的居民为初中学历,1.8%的居民为高中及以上学历,但学历较高的年轻人都外出找工作,不愿留在家乡,该村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

二道沟村共有9个组,组与组之间离得比较远,相邻组的关系较好,居民之间都比较重视诚信,人与人之间都相互信任,居民的家庭条件一般,村中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经济发展方式。

4.贫困家庭情况

全村有农村低保人员45户69人,五保人员8人,2018年新增6户15人,本次共走访33个贫困村民。通过村长和第一书记的访谈了解到,本村主要采用两类脱贫措施:第一类是政策脱贫,将那些没有劳动经济能力或者年老体弱的农村贫困户,全部纳入建档立卡户、五保、低保重点救助,使其基本脱贫;第二类是农村产业整合脱贫,对农村有产业脱贫致富意愿的贫困户,帮助其进行产业扶贫,主要通过国家补贴和玉米单位产量的提升增加收入,以及通过增加养殖数量来增加收入。

第一,致贫原因分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只有了解村民具体的致贫原因才能针对各个家庭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脱贫方法。在调查中发现,有31.80%的村民因病致贫,27.30%的村民因残致贫,18.20%的家庭缺乏劳动力,其他原因导致贫困的家庭有13.65%,而因学致贫的家庭仅占到4.50%,可以看出因病致贫占比最大。

第二,贫困户经济状况。被调查的贫困户主要的收入来源以农业生产和政府救助为主,贫困户家庭月平均收入0—500元的占6%,501—1000元的占12%,1001—1500元的占67%,1501—2000元的占15%;贫困个体月消费在0—500元的占76%,501—1000元的占24%,其中贫困户的重要消费除了日常花销外,主要用于医疗支出。

第三,贫困户自主脱贫意愿。自主脱贫才是真脱贫,才不会出现返贫的现象。在该村进行调研时发现,40.90%的村民有自主脱贫的想法,但是不知该如何做,31.80%的村民则寄希望于党和政府,22.70%的村民一直在努力擺脱贫困。

第四,影响家庭收入因素分析。在调查中发现,有22.70%的村民认为自己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45.50%的村民认为自己家中缺乏劳动力,22.70%的家庭认为农产品销售难,还有9.10%的村民认为外出打工机会少。

通过调查发现,二道沟子村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水平低,村民文化水平较低。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是疾病,抵抗风险能力差,有自主脱贫想法,但需要更多力量的支持。

三、二道沟子村贫困人口致贫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单一

村民单纯依靠种植业,调研的村民中72.70%的劳动力通过种植普通作物维持家庭收入,通过种植业获得收入的村民占比最大,基本以种植玉米为主,而且大部分都是玉米、大豆,包括少许烟草,没有尝试过其他的产业。少许尝试过养殖业的农户,由于土地、资金、技术等原因而不得不放弃。二道沟村周围没有工厂,大多数村民还是选择通过种植业获得收入。

2.自主脱贫意识弱

村民对自主脱贫的看法主要有两类:部分村民有自主脱贫的想法,但是不知该如何做;部分村民寄希望于党和政府,村民比较消极,缺乏正确的价值观,自主脱贫意识薄弱,在询问有没有创业或者自主脱贫想法时,表现出消极态度,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也无法改变,认为脱贫还是要靠国家政策支持。

3.缺少组织者

二道沟子村的文化建设落后,文化设施几乎没有,村子里没有一个文化广场和相关设施,同时缺少组织者,部分妇女喜欢广场舞,因为场地等原因经常组织不起来。

4.有病不敢看

在调查中发现,有31.80%的村民因病致贫,27.30%的村民因残致贫,因病致贫和因残致贫的占比最大,因此在扶贫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医疗问题。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医疗费用支出占到家庭总支出的一大部分。在访谈中了解到,村中有个别村民因家庭经济问题不敢看病,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同时不了解国家相关扶贫政策的具体申请过程,导致该家庭出现恶性循环的情况。

5.劳动力不足

全村有将近四百人在外务工,村中以老人、妇女居多,儿童较少,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较多,年轻的男性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村中劳动力不足。调查发现,45.50%的村民认为由于家中缺少劳动力而影响家庭收入。

四、阻碍社区脱贫的原因分析

1.个人层面的原因分析

第一,贫困村民保持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部分村民脱贫意识薄弱。第二,大部分贫困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接受新事物和新技能的能力较差,并且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认为自主脱贫的希望渺茫。第三,从村干部的访谈中了解,该村对贫困户的扶贫工作主要以资金救济为主,这仅能维持贫困村民基本的生活温饱,造成村民单纯地依靠政府的救济,没有想过如何脱贫,没有主观脱贫意愿。第四,部分贫困户认为自己被纳入建档立卡户以后,政府就会一直养着他们,不用劳动也能有所获,造成了“养懒人”的情况,贫困问题将会一直持续。

2.社区层面的原因分析

第一,二道沟子村文化建设落后,基础设施不足,村子里没有一个文化广场和相关设施,从侧面反映出当地政府与村部对二道沟子村文化建设的不重视,缺少组织者。第二,村干部主动性不强,缺少监督考核,调研中遇到一位村民患疾病,但因家庭条件业比较差,并且没有低保,担心需要大笔医疗费用,至今没有检查过身体。这一方面反映出村部对相关的医疗与低保知识宣传不足;另一方面反映出当地政府与村干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低,没有真正参与精准扶贫,缺少对扶贫开发干部的工作考核与监督,缺乏组织决策力和执行力,致使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很难有效顺利开展。

五、发展建议

1.改变村民消极的脱贫意识

第一,村干部要积极探索适合本村发展的经济项目,本村大都以老人和妇女为主,尽可能发展有利于老人和妇女从事的经济项目。第二,对贫困村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村干部定期学习一些新的技术,将技术交给村民,让村民有一技之长,增强贫困村民主动脱贫的意愿与信心。第三,村干部要加大脱贫政策的宣传,利用口头+海报宣传,让每个贫困村民都了解脱贫政策,鼓励村民发现自身的优势,利用现有的资源创造财富。

2.精准把握致贫原因

在确定了贫困人口后,需要将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加以归类,精准帮扶就是要精准掌握贫困原因,采取精准帮扶对策,其中最主要的对策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促进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求社区进行教育帮扶和产业帮扶。教育帮扶既要提高贫困对象的农业技术水平,也要提高贫困户的脱贫意识;产业脱贫需要发展特色产业,提高贫困户的后续发展能力。贫困户致贫原因有多种,有的是因病因残致贫,而有些是因无劳动能力无法进行正常劳动而致贫,所以需要精准把握致贫原因,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提供统一的帮扶措施。例如,对于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为其直接提供职业教育以及技能培训,使其有一技之长;对于无一定劳动经济能力或身患残疾的贫困户,可以在社会救助和这会保障机制上为这类贫困群体提供政策上的适当帮助;对于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可以在医疗方面为其争取更多的权益以及提供更多帮助;分类进行帮扶,而不是采取单一的直接给予钱财的帮扶措施,实现贫困户脱贫的可持续发展,打消村民消极的脱贫观念,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率。

3.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

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多方共同参与的机制,当前的专项扶贫补助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专项扶贫补助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应尽快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对本社区的宣传,使社会各方面加入到扶贫队伍中。例如,通过一些社会爱心人士、志愿者和其他公益慈善组织筹集资金,企业可以通过捐助的方式可以提高社会声誉。

4.加强社区干部监督体系建设

第一,应改由容易造成监管不力、群众配合不够的部门包揽转向由主管部门指导监管、乡镇负责、各村实施的方式,分清职责,明确责任;第二,要定期社区干部的工作成效进行考核,对于不作为的社区干部要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调动贫困社区乡村干部的主动性;第三,要继续加强对乡村干部的宣传培训和教育管理,切实提高他们为贫困村民工作的热情,使他们真正发自内心帮助贫困农户精准脱贫,真正乐于奋力带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5.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实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加强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是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政府应加大文化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出台有关文化建设最低标准的规章制度。在场地问题解决后,村委会应加强村的文化建设,定期开展相关文化活动,组织村民参与,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

6.建立脱贫后期帮扶机制

扶贫工作上的“短期效应问题”,被动应付的扶贫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应建立长期精准帮扶跟进机制,通过精准扶持和攻坚克难,可以在较短一段时间内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但由于这部分人的社会发展经济基础脆弱,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作保障,一旦遇到各类天灾人祸和意外事故情况,一部分人又将重新返贫;扶贫先扶志,要帮助贫困对象实现助人自助,挖掘他们的潜能,调动积极性,增强脱贫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陈惠敏.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与农村社区协同发展的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9):10-15.

[2]尧水根.论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实践问题及应对[J].农业考古,2016(3):263-266.

[3]范宝亮.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4]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5]李鵾,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J].福建行政學院学报,2015(2):26-33+54.

[6]李毅.精准扶贫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4):68-77.

[7]曾国安.精准扶贫要在“准”和“实”上下功夫[N].经济日报,2018-09-20(15).

责任编辑:张正吉

猜你喜欢

农村社区精准扶贫发展
区域发展篇
诸城市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研究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