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
2020-03-23李敏
李敏
摘要: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哲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抛弃了一切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的弊端,共同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一历史观包含了生活实践、辩证法、现实的人、生存等重要因素,正是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使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成为科学的历史观。
关键词:历史观 生活实 辩证法 生存论
中图分类号:A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4-0204-03
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改造和处理人类社会自身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出现以前,西方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人类的思想史中,以独断论和神圣化的历史观统摄着现实的人的意识思维和整个历史世界,并逐步走入历史独断论阶段,没能意识到“历史的全部活动,既是它的现实的产生活动——他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1]。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演进
马克思在年轻时代也曾是唯心主义的,主要受黑格尔的影响;但在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犹太人问题》《神圣家族》之后,他对黑格尔和鲍威尔的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逐渐地脱离了唯心主义的历史观。[2]在中学时代,恩格斯便深受“青年德意志”反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激进民主主义的影响;因此,到了1839年,在历史观上,青年恩格斯开始接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历史观。通过对以谢林为首的德国神秘主义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哲学进行批判,恩格斯也认识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历史观的保守性。1842年年末,恩格斯接触到英国社会中充斥的物质利益的冲突,是促使恩格斯的哲学观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动力。由此,恩格斯的唯心史观最终走向了唯物史观。[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撰写的《神圣家族》中提出了一系列向唯物史观靠近的新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决定历史发展的因素方面,他们认为只有实实在在的物质生产才能够起决定作用,观念的东西仅仅存在于大脑中,并不能够作用于客观事物,更不会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不管是最初的神学历史观还是之后的英雄历史观,都忽视了现实中人的重要性,过分地强调了神或者是英雄人物的能动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极其重视物质生产主体——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只有通过人的劳动实践活动才能创造历史;没有人民群众的作用,历史就无从谈起。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对以往历史观的批判继承中实现了唯物主义转向。对人类社会中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才领会到人民群众的作用,进而真正地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一切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这是哲学史上的伟大转折,同时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突破。
二、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观的重要元素
1.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观中的“生活实践”
马克思把“生活”理解为“生活实践”,“生活实践”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性。这种实践不仅是在观念上的,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的体现。“生活实践”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解开了人的生存之谜和历史发展之谜。马克思的哲学观就是生活实践的哲学观。马克思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来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核心问题是生活实践的问题,既解决了精神问题又解决了实践问题。
怎样从理论上理解马克思的生活实践呢?有的人理解为本体论,有的人理解为生存论,还有的人理解为思维方式。要了解马克思的哲学,第一,至少要了解黑格尔的哲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后半部分是马克思专门批判黑格尔的,比较马克思的生活实践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包含了西方“形而上学”的所有秘密,达到了集大成的程度,绝对精神包含辩证法,具有自我生成能力。如果没有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分析,马克思提不出“生活实践”。第二,马克思提出生活实践与费尔巴哈对人、对历史的理解是有关系的。费尔巴哈对人、对历史的理解离生活越来越远,逐渐脱离了现实生活,走向“神化”,走向“虚化”。马克思发现了这个问题,这对提出生活实践是非常有意義的。第三,联系国民经济学理论中对劳动的理解来理解马克思的“生活实践”。人通过劳动来创造,劳动又是人的创造性活动。马克思提出生活实践既受国民经济学对劳动的理解的启发,又是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
2.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观中的“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法是一种唯物主义辩证法,是用联系的、发展的、运动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而不是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矛盾规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表明矛盾具有斗争性,矛盾的统一体现的是矛盾的同一性。正是在矛盾的斗争性以及同一性的共同推动下,事物才不断地向前发展,从而使我们的社会不断进步,最终进入文明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法虽然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但是与黑格尔的辩证法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分析黑格尔辩证法时,有学者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一种绝对方法,也就是说黑格尔把辩证法当作理性自身的一种绝对力量,是不能够被抗拒的。而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野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辩证的世界,世界的历史过程就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3.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观中的“人”
“现实的人”的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独具特色的关键所在,是马克思在对德国古典哲学人学理论批判和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范畴。这一思想不仅是马克思生存论思想的切入点,更是包括辩证法、唯物史观在内的马克思全部哲学思想的逻辑主线。“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独特标志,将“现实的人”作为逻辑起点,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地位,使人的作用得以在历史中彰显,这与马克思所追求的最高价值自由是不谋而合的,理解“现实的人”就是为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铺垫;因此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由此,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唯物史观,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劳动实践是马克思历史观的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希望实现人的解放,然而人的解放的程度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活动。作为唯物主义者的马克思认为,人不仅能够创造历史,还必须创造生活的一切所需,这就要求我们必然做一个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活动才能够不断地突破原有的局限,否定自然存在物,即给定的存在,从世间万物死循环中逃脱出来,实现解放,达到自由。从这一角度来看,人的劳动实践活动是与动物的活动根本区别的,无论动物再怎么活动,都没有否定自身的自然性存在。动物的活动是直接服从于自身的肉体需要,没有打破原有的循环,而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活动,也就是通过自己不断地奋斗获得他人的认可。人类正是在被持续不断地承认的过程中实现了自由和解放。因此,劳动实践构成了马克思历史观中最本质的东西,现实中的人也不同于唯心的、思辨的哲学观念中的“人”[4],现实中的人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具有实践劳动能力,通过实践劳动实现自身的解放,获得自由。
4.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观中的“生存”
马克思的“生存论”思想,是围绕着处于现实社会中的人类的命运展开的,体现了他对处于痛苦中的人类的深深同情。这一思想也表达出了他的终极目标以及最高追求,希望打造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一联合体中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从而在现实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现实的人”一直是马克思的关注点,现实的人的幸福是马克思毕生事业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马克思哲学思考的核心问题是“生活实践”、历史、生存,由此来展开马克思的哲学理论。这里是对“生活实践”的具体方式提出了疑问,这样就把历史观的问题转向了生活,转向了人的具体的生活方式,即“人的劳动”这个问题。这个创举的意义在于马克思的哲学不再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这是对西方哲学最大的变革,也是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哲学的彻底解构。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历史观的建构
1.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观中的重要元素在交往方式中的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劳动、生活和社会中都存在着重要的问题即交往方式,交往方式在马克思整合历史中的社会、历史、生存、人等元素并将历史观建构成为科学的历史观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交往方式是“生活实践”的具体化;交往方式意味着它是以劳动为基础的,在生活中展开的,在社会中丰富发展的,又包含着辩证性,从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呈现方式。处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与他人展开交往。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甚至扩展到了生产领域,人们所进行的生产实践活动都是紧密相关的,是人与人之间密切往来的具体化。总之,交往方式的展开构成了人的生活的历史、人的生存的历史。蕴含在交往方式中的生活实践、辩证法、人、生存这四个因素,恰恰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历史观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机地、真正科学地构建起科学的历史观显得尤为重要。
2.构建历史观的途径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转变为“生活实践”的辩证法,然后从“生活实践”中理解历史,这样就把辩证法与“生活实践”和历史三者内在地联系在了一起。辩证法成为理解生活的机制;“生活实践”成为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从科学的历史观中辩证地理解“人”、认识“人”,由实践来理解生存的途径,即人的本质与存在者是一体的,与不断超越自身的存在是一体的,与意义性的存在是一体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不是与现实中的人相隔离的,而是与人相联系的,是带有现实中人的印记的历史观。
尽管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存在根本问题,恰恰被马克思认识到,但马克思改造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找到了人本主义中存在的问题,马克思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给予了高度肯定,但也给予了深刻批评。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集中批判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存在的问题,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把“人”真正地置入历史当中。这个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视野中的历史至少有了一个核心,生活实践是基础,辩证法是机制,这时历史真正的主人就是“人”。[5]
人的生活具有意识性、自由性、普遍性和对象性,同时人赋予了自己的生活以意义,这种把意义赋予我们自己的生活,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价值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生活的支撑点;同时,价值和意义突出地蕴含着辩证精神。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实践观包含辩证法。马克思对生存论问题的解释不是用“解释世界的方式”而是用“变革世界的生活实践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生存论问题的。这样,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中的四大重要因素,即生活实践、辩证法、人、生存有机地连接起来,共同构建起科学的历史观。
四、結语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它区别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同时与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是根本对立的。科学的历史观才是我们人类社会中真正意义上的唯物史观,即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是一种彻底的唯物史观。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它的创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反反复复的多次证明并最终实现了人类历史的巨大变革。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充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强调了人类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性,重视发挥现实中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靠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从这一角度出发,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彻底地否定了不切实际的英雄史观,从此为人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的提出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创举,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性指导。在今天的社会中,这一伟大的理论仍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徐磊.马克思的历史观及其当代启示[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2.
[3]方思杰.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观比较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5.
[4]谢丹桔.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证性问题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谢丹桔.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证性问题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8]李鸿.从现实生活的视角理解思马克的历史观:关于历史观的实践生存论思考[J].长白学刊,2003(3):46-49.
责任编辑:张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