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称舜杂剧题材与本事源流探讨

2020-03-23白小灵

文教资料 2020年2期
关键词:杂剧题材

白小灵

摘    要: 孟称舜是明清之际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被认为是戏曲“临川派”继汤显祖之后最重要的作家,倪元璐称他为“我朝填词第一手”。卓人月亦认为孟称舜的三部杂剧《花前一笑》《泣妇眼儿媚》及《桃源三访》足称当时“北曲之最”。孟称舜所写杂剧题材广泛,都有本事源流。本文探讨孟称舜现存的五部杂剧的题材与本事源流。

关键词: 孟称舜    杂剧    题材    本事源流

孟称舜是晚明时期临川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继承了汤显祖以来擅于传情的特点,现存杂剧五部《花前一笑》《眼儿媚》《桃源三访》《英雄成败》和《死里逃生》。根据题材,可以分为爱情剧、社会历史剧和社会公案剧三大类。

一、爱情剧——真情的歌颂

孟称舜早期创作的《桃花人面》《眼儿媚》《花前一笑》三剧都取材于历史和现实中文人的情感生活,写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多属爱情喜剧。

(一)源于唐本事诗——《桃花人面》

《桃花人面》的故事最早收录在孟棨编纂的唐本事诗《题都城南庄》,孟棨编纂本事诗是为了了解诗歌中的故事,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到现在我们已难以考证这首本事诗到底是事因诗作,或诗因事做,或诗事同做,但这个感人泪下的爱情故事一直以来受到很多戏曲作家的青睐。《桃花人面》在叙事方面基本沿用了本事诗里的故事,但把本事诗敷衍成一长篇杂剧作品,显示出了很多不同:

1.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在原本事中,只出现了三个人物,即崔护、叶蓁儿、叶蓁儿的父亲。在孟剧中,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描写得更加丰满,还新增添了人物,使故事更加圆满。从出游目的看,本事中崔护是因为科考失意出游,杂剧中崔护是因情出游,这就奠定了爱情剧的感情基调。同样,在交代崔护返回时,本事中是因为第二年清明节他突然想起,情感不可抑制,因而再访。杂剧中交代清楚了原因,要待探花期重到玄都。这一理由的交代,增强了故事的逻辑性,同时可以看出孟称舜对情的重视。叶蓁儿的形象在剧中更是十分丰满,从对崔护的一见钟情,却不似男方坦率大胆,别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整个第二出都在刻画叶蓁儿对崔护的思念。这里面既有大胆的思念,又带有少女的矜持与娇羞,读来缠绵悱恻,感人泪下。

剧中还增添了人物邻家二女,她们年龄大致和叶蓁儿相近,作者通过邻女二人突出了叶蓁儿的相思之情,突出了叶蓁儿的用情极深。在叶蓁儿不堪承受相思之苦,快要香消玉殒之时,二女就成了最好的倾诉对象,希望自己死后,如果她们能见到崔护,则告诉他,她为他而死。二女不仅仅从侧面丰满了叶蓁儿的形象,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把叶蓁儿为情而死的故事推向了高潮。

2.情节的增添。

本事仅仅是一个短小的故事,敷衍为一篇杂剧,孟剧对故事情节也有所增添,如初见时双方心理刻画、别后的思念、扫墓情节等。剧中第三出写的是叶蓁儿与父亲扫墓的情节,时间已是第二年清明,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却不见故人。这一情节不仅增添了故事悲凉色彩,还为叶蓁儿后面为相思而死做了情感上的铺垫。可见孟称舜在创作《桃花人面》时,十分重视主人公情感的变化,突出至情论。

(二)源于宋笔记小说——《眼儿媚》

这个故事最早出于宋张端义的《贯耳集》,故事的主角是杨诚斋和一教授,在元人蒋子正的《山房随笔》中,故事的主角换成了孟之经和岳阳教授陈诜,并增加了人物陈诜的旧友陆云西。杨诚斋因为一首词放了官妓,体现的是文人对才华的赏识,《山房随笔》由陆云西出面调解则更接近社会现实,使故事情节更加合情合理。孟剧《眼儿媚》基本承袭了《山房随笔》中记载的故事,更加突出了江柳这一形象,再次显示出孟称舜对才子佳人这一恋爱模式的欣赏。

1.人物形象的增添与丰富。

在孟剧中,新增了鸨儿这一角色,戏剧一开始就由鸨儿交代了江柳的基本情况。鸨儿一开始不看好江陈的爱情,她怕祸事殃及自己,因此一次次地劝江柳放弃,使他们的恋爱阻力增强。这在之前的故事中是不存在的,无论《贯耳集》还是《山房随笔》,都没有着重刻画官妓,她是丧失自主权的,她的命运不受自己主宰,而是受男权社会的限制。《眼儿媚》刻画出一个勇敢泼辣的女性形象,她甘于为了爱情牺牲自己。陈诜的形象在剧中得到了丰富,他有情有义,没有逆来顺受,而是积极地争取爱情。

2.故事前因后果得到完善。

《贯耳集》沒有交代二人的爱情背景,《山房随笔》只谈到二人颇为人所知。在孟剧中,清楚交代了二人的恋爱背景:他们偷偷约会,如今已经两年多了。江柳和陈诜不同于叶蓁儿崔护、唐子畏素香,他们不是一见钟情,而是有很深的情感基础。孟剧中一开始交代清楚了陈诜不仅仅是文人狎妓作为一种娱乐,而是抱着要娶江柳为妻的目的。剧中,江陈二人一起面对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一起违抗官箴,这是情与礼的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在老友陆云西的帮助下促成的大团圆结局体现出孟称舜的思想里对儒家思想的皈依。

(三)源于明笔记小说——《花前一笑》

故事完整框架最早见于《蕉窗杂录》,之后出现在较多的文学作品中,其中较出名的如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唐解元一笑姻缘》等。与《蕉窗杂录》相比,唐伯虎秋香的故事在《花前一笑》中也做了较大的变化。

1.素香身份的变化,丰富了人物形象。

在《蕉窗杂录》里素香是官宦世家的婢女,在《花前一笑》里变成了沈府的养女,提高了素香的身份地位。这一改动更符合孟称舜传统主流的儒家思想观念。《蕉窗杂录》里,没有过多的笔墨描写素香的心理,它着重展现了唐子畏的风流形象,在孟剧中清晰地刻画了素香的心理,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相互的。初见,素香一笑,俘获了唐子畏的心,以至于他丢下朋友,放低身份,一路追到沈府做了佣书。别后,素香的思念也是恒久绵长,在面对身份低下扮作佣书的唐子畏时,她依然坚定自己的选择。

2.情节的增添,戏剧效果加强。

孟剧中增添了吴中四才子中的祝允明、文徵明,他们都属于有才华、率真、放浪形骸之辈。一开始就写到了他们三人在船上饮酒作乐,在见到素香之后,唐子畏丢下文祝二人,去追求爱情,后文中二人再次出现,增添了二人去吴兴沈家的情节。文祝去吴兴,一为沈老爷请他们去,二为寻唐子畏回来,这使得情节更加连贯。到了沈家,沈老爷让唐子畏服侍二位,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使故事有更多的看点,符合观众的审美接受。由二人引起唐子畏真实身份的交代,唐子畏说出实情并不遮掩,并促成了美好姻缘,体现了文祝二人对唐子畏大胆追求爱情这一行为的支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士们对才子佳人这一爱情模式的期望。

二、社会历史剧

《英雄成败》又叫《残唐再创》,是一部描写唐末农民起义的杂剧。在唐朝末年,民不聊生,社会环境恶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黄巢屡试不第,领导了唐末农民起义。黄巢所处的时代及其事迹与明末农民起义有着相似之处。明代天启年间,魏忠贤及客氏弄权,党派争斗,社会不安宁,很多地区都有农民起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称舜借黄巢这一历史事件不仅表达了作者的英雄观,而且传达了作者作为晚明文人在封建伦理与人本精神间的痛苦挣扎。

(一)对英雄人物的歌颂

此剧最初定名《残唐再创》,最后改名为《英雄成败》,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折射出作者的英雄观与成败观。剧中,黄巢起义的原因是考试不第,令狐滈买状元,逼反了黄巢,而不是看到社会凋敝为广大人民考虑。黄巢是英雄,他面对黑暗的现实,敢于发动起义,但他的本质是为了自己。笔者认为,孟称舜要歌颂的真正英雄人物是郑畋。灭剿黄巢起义,面对颓败的残唐,郑畋的出发点是站在广大的人民角度,这要比黄巢高明得多。这反映了晚明文士对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热切期盼。

(二)兴亡成败观

剧本名为《英雄成败》,作为英雄人物,表面上看,黄巢起义失败,郑畋剿匪成功,一成一败。郑畋作为封建儒士,他能够为朝廷剿匪,这的确很成功。但细细品读,孟称舜要传达的兴亡成败观远不止这些。黄巢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看到了封建科举考试的腐朽,他最终走上了起义的道路,他是被腐朽的封建官僚残害的对象,他的起义带有合理性质。这里面,最大的恶人是田令孜,刘允章、令狐滈已经伏法,他却安然无恙。从这个层面看,郑畋是失败的,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后患。结合孟称舜的生活经历,他是想要寻找一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路。明末,黑暗的社会现实让他不禁选了这一历史题材,塑造出两个英雄形象,体现出一介儒士的家国情怀。在他看来,个人的是非成败远远没有社稷和人民重要,只是道路仍然很漫长。

三、社会公案剧

本事出于冯梦龙《智囊》卷十三之十五《捷智部·仓卒治盗》,将原故事中的受害书生改为掌司法之刑部官员,突出恶僧目无法纪的可憎程度。孟剧丰富了这个故事,详细地交代了妇人为何被幽禁和杨生与僧人周旋,最终处死了两个恶僧。

(一)揭示黑暗腐朽的社会现象

佛教自从传入中国后,僧人形象就进入文学作品。魏晋时期僧人的形象大多是潜心修炼的苦行僧。到了隋唐五代,随着佛教的繁荣,这一时期的僧人形象有世俗化趋势,主要表现在清规戒律与内心情感的冲突。到了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僧人形象越来越世俗化,文学作品里,僧人逐渐突破清规戒律的限制,追求声色犬马,和尚破戒现象较多。同时代作品中,明代具有代表性的通俗小说《三言二拍》里,描写僧人的作品就占了很大比例,其中描写恶僧的作品非常多。由此可见,在明代僧人破戒追求财色已经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黑暗腐朽的社会现象。《死里逃生》就塑造了猥琐贪色的僧人形象,反映出了孟称舜对现实社会的关照。

(二)現实意义

孟称舜选用这一社会现实题材,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佛教,讲究因果报应,善恶有报,剧中杨爷心地善良,有谋略最终在逃亡的路上遇到好人被救。两位恶僧罪大恶极,残害妇女,谋害朝廷命官,最终付出了性命。剧中还蕴含了对纵欲主义的劝诫。不仅描写出僧人的丑恶嘴脸,还道出僧人万恶的根源在于纵欲。明代,纵欲思想泛滥,淫秽小说非常多,较出名的如《金瓶梅》等。借此,孟称舜希望劝诫世人心地善良,克制纵欲思想。

四、结语

孟称舜杂剧题材广泛,都在其本事的基础上或多或少地改动,折射出他的思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的还反映出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具有较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1]朱颖辉.孟称舜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简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江巨荣.古代戏曲思想艺术论[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杂剧题材
论宋杂剧结构并无三段式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朱有燉杂剧版本新探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宋官本杂剧段数本事新考
国家图书馆藏吴奕杂剧二种略考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