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受众的幼儿文学出版领域探究

2020-03-23严萍

文教资料 2020年2期
关键词:幼儿文学受众

严萍

摘    要: 儿童文学出版,面向0至15岁的受众群体。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出版市场的细分是必然趋势。对于3岁到6岁的幼儿文学受众,应基于他们的需求和选择,正视有待完善的现实,谋求更合理的幼儿文学出版局面。

关键词: 受众    幼儿文学    出版现状

2017年童书占整个图书零售市场的码洋比重达到24.64%,成为中国书业最重要的领涨力量。每年出版的4万多种童书中,儿童文学类图书有1.6万多种,排名世界第一。可以说童书出版的主阵地仍然是儿童文学,是童书出版“兵家必争之地”[1]。但是,根据受众年龄特点来看,儿童文学其实是指以0至15岁的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为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的鉴赏力而创作或改编的文学类型。从出生到15岁,是人身心发展变化最迅速的时期,其中的婴幼儿、儿童、少年不同时期,生理、心理、经验、审美活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儿童文学应相应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其中幼儿文学就是供3岁到6岁学龄前儿童阅读的文学[2](3)。

3岁到6岁是孩子们初阅读阶段,家长们更倾向于纸质阅读,而不是电子阅读。根据亚马逊中国深入分析2018年1月至4月少儿图书销售及用户搜索数据榜单前一百名来看,适合3岁至6岁儿童阅读的少儿书占比最高[3],这是为什么3岁—6岁童书在童书出版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关键。

儿童成长的每个阶段需要的精神资源内容是不同的。接力出版社总编辑、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白冰说:“出版社应该越做越精细,越做越专业,把分级阅读理念贯彻整个童书的创意策划中。”[4](7)儿童文学的出版市场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需求的清晰化,更应根据受众年龄特点细分儿童文学出版领域。

对于儿童文学中的幼儿文学领域,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这对拥有学前教育相关板块及产品线的出版机构具有较大影响,如何加强精品意识、出版和生产一批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用书及玩教具是出版机构未来发展的着眼点之一。

本文基于受众角度探究幼儿文学出版领域,希望能对细分的幼儿文学出版领域提供有益借鉴。

一、受众:群体、需要和选择

大众传媒研究的先驱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1987)将“受众”作为“接收者”的总体指称。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在《受众分析》一书中追溯“受众”出现源头时提出,印刷品的读者或“公众”已经相当多元化,读者们的阅读偏好常常与其他一些社会特征及场合相关联[5](5)。

1.幼儿文学的受众群体

幼儿文学的受众,因文体性质和内容,应该主要为3岁到6岁学前儿童及陪伴或启发阅读的家人,当然还可能有少部分幼教教师和幼儿文学研究者。不可否认的是,幼儿文学的主力军主要为3岁到6岁学前儿童及陪伴或启发閱读的家人。

3岁到6岁学前儿童由于年龄小,刚刚掌握语言,词汇还不丰富,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还处于萌芽阶段,感知事物尚处于迅速发展和待完善的阶段,空间知觉水平较低。一般说来,3岁的幼儿能集中注意三五分钟,4岁的幼儿能集中注意10分钟左右,五六岁的幼儿能集中注意15分钟左右,因此幼儿文学作品的开头尽量简短,篇幅不宜过长。

“听赏”是幼儿接受文学的主要方式。正如儿童文学作家鲁兵所说:“对尚未识字的幼儿,亦即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文学作品不是他们自己读的,而是父母教师念给他们听的……”[6](11)幼儿虽然识字不多,但是图画在幼儿阅读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感受”是幼儿欣赏文学的主要特征,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

正因为幼儿年龄小、识字不多,所以在文学阅读中往往是由家长陪伴进行。因此,陪同幼儿的家长群体也是主要受众群体,他们甚至有着选择幼儿文学出版物的最终决定权。幼儿文学受众的家长群体社会关系层面虽然各异,但共性指向在于以幼儿为主体,陪伴性阅读。另一值得关注的地方是,新兴家长群体对于新媒体的使用非常广泛,因此选择购买行为与新媒体有着诸多联系。

2.幼儿文学的受众需要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儿童心理学方面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一种“自我中心”思维,这种“自我中心意识”还形成了幼儿的泛灵观念,泛灵观念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有生命,都和人一样有感觉和意识,从内在来说,他们是喜欢听童话故事的,只是因为年龄较小,注意力有限,所以故事篇幅不宜太长,故事中不宜有过多的静态描写,喜欢进展迅速、跌宕起伏的情节。

此外,虽然他们不识字,却能阅读图画,甚至能通过阅读图画故事感受美和乐趣。幼儿天性好动,喜欢游戏,并喜欢参与其中。因此,要求幼儿文学设计是多元化的,面向各种感官全面开放。

相比孩子们,家长们出于自身的需要,希望为孩子们提供更有益、更有用的幼儿文学读物。秉持这一出发点,需要动机一般包括:一是对孩子现阶段情绪控制、智力激发有益处的幼儿文学;二是具有获奖知名度的作品,尤其是获得过国际大奖的幼儿文学作品,希望用高品质的幼儿文学熏陶提升孩子的文学素养;三是容易受新媒体,如网络、微信圈的影响。

3.受众对幼儿文学的选择

综上,幼儿文学受众的主要群体为3岁到6岁幼儿及家长群,他们的选择和群体的身心特点及需要是紧密相关的。

3岁到6岁幼儿希望听丰富有趣的童话故事,给予他们听觉上的刺激。虽然如今有大量听故事APP,始终无法取代亲子之间讲故事互动营造的氛围。因此,需要给他们讲篇幅不长而情节有趣的故事,虽然不能主动阅读,但可以通过家长阅读传达给幼儿。因此,这部分童话故事可以是不注音的,但应该符合幼儿的身心审美特点。

同时,3岁到6岁幼儿可以看图画,因此阅读图画是他们接触幼儿文学的主要方式。他们的感知觉正处在不断发展中,除了听故事看图画外,更希望摸一摸、动一动,在参与中感受幼儿文学。因此会选择一些立体绘本书,通过触动、展开等多样的形式参与幼儿文学阅读中。

家长群体面对今天日益繁盛的图画书市场难以选择,从需要出发进行选择。首先,根据自家孩子面临的问题,选择情绪控制、智力激发等比较具有功利性的图书;其次选择封面装饰精美,尤其获得过如美国凯迪克大奖或英国格林纳威奖的图画书。家长群体的这种选择是十分能够理解的,但这里涉及三方面的疑问:一是孩子的兴趣,幼儿是否喜欢,否则难以快乐阅读;二是这些如何管理自己情绪的图书内容是否真的针对幼儿,能够吸引幼儿?三是获奖书籍是否就适合自家孩子呢?

例如美国凯迪克大奖除重视绘本的艺术价值、特殊创意外,对于能否“寓教于乐”,能否启发孩子的想象力,也是颁奖的考量重点。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定义中同时强调,这个奖“不以传递教条或受大众喜爱为目的”[7](68)。因此,在獲奖书籍中很有可能有幼儿不喜欢的,并不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二、幼儿文学出版现状待完善

1.幼儿童话出版质量不高

在童书中,虽然童话占比高,但如果细分出版市场,幼儿段的童话属于小而弱,占比不到10%。3岁到6岁幼儿识字不多,据以上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分析,幼儿文学的受众因其特殊性,包括参与其中的家长,甚至起到决定作用。但是家长熟悉的《中国寓言》《中国传统美德故事》《安徒生童话》等并不能成为幼儿最好的精神营养品,一些内容超出幼儿理解接受的层面,鲜少能真正让家长与幼儿产生共鸣。

2.绘本出版应考虑幼儿的审美需要

幼儿文学出版市场,绘本是主力军,多却良莠不齐。有的绘本制作精美,却不受幼儿的欢迎。究其原因,在于这些绘本没有考虑幼儿的审美需要。绘本出版市场一直被国外绘本占据,近几年国内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原创绘本,但一些绘本还没受到出版市场受众的检验,风险较高。例如一些中国风系列绘本虽然制作精良,但远离幼儿的审美需要,并不能真正被受众接受。当然,其中不乏精品者,如周翔的《一园青菜成了精》,能将北方童谣和孩子们接受的画面配合,营造儿童情趣,十分难得。

仔细比较不难发现,绘本以幼儿为主要受众群体,因此,它的出版要从幼儿身心特点出发,考虑幼儿的审美需要:一是要有幼儿情趣,真正从幼儿出发。例如常年占据销售排行榜前面位置的,基本是受众100%推荐的《可爱的鼠小弟》,构图简单清晰,文字简洁,但对于3岁到6岁幼儿来说,看起来十分好懂,并且趣味性十足,这是真正意义上从幼儿出发;二是内容吸引幼儿,有真情实感。幼儿虽然年龄很小,但是能通过内容情节吸引他们感受,真情实感的故事同样会打动他们。如绘本中的经典,也是受众100%推荐的宫西达也的《我是霸王龙》系列,故事情节吸引人,其中的真情实感打动人;三是符合幼儿心理的,能让幼儿身临其境获得乐趣和知识的。例如David Shannon的《大卫不可以》系列、德国科学系列绘本《肚子里有个火车站》等。

3.幼儿文学出版没有细分指导

我国儿童文学出版市场实际上是一个混沌整体,基本上没有细分指导。对于3岁到6岁幼儿的启蒙阅读,更没有科学合理的说明。

2011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明确提出“推广面向儿童的图书分级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儿童家长选择图书提供建议和指导”。

因此,幼儿文学出版要在细分指导上下功夫,为对应受众群体提供更科学可行的选择指导。

三、基于受众规划幼儿文学出版

出版不能一味迎合读者,要培育和提升读者。对于幼儿文学出版,首先要分析受众的需求情况,才谈得上培育和提升读者。因此,首先要对混沌的幼儿文学出版局面进行合理的规划。

1.具有细分幼儿文学出版的意识

只有细分童书的不同年龄段,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明白受众的需要。出版社要细化不同年龄段编辑出版队伍的建立,这样才能更深入、专业化地考虑受众的需求,真正将幼儿文学领域出版做好。

2.立足幼儿做强幼儿文学出版

幼儿文学出版领域的受众说到底还是幼儿,因此,幼儿文学出版最基础的是立足幼儿,了解幼儿身心特点,从幼儿情趣出发。但这对出版社提出了更高要求,单靠出版社是不够的,可以集中幼儿园、幼儿教育专家、幼儿家长等的力量,形成群体决策,真正做强幼儿文学出版。

3.基于受众合理规划出版

从受众群体、需求和选择分析当前幼儿文学领域的出版市场:一是严格把关幼儿童话,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优选幼儿童话文本,并做好细分指导,为幼儿的小耳朵提供听觉大餐,面向幼儿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出版营销;二是绘本出版紧密结合线上线下评价,精选符合受众需求的绘本,同时,根据幼儿特点发展设计得当的立体绘本;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出版社开设读者微信群、QQ群等有效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不仅可以发布图书相关信息,还可以让受众之间进行交流,进行有效反馈,更合理地规划幼儿文学出版领域。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展望“黄金十年”后的儿童文学出版:喜有一些,忧也不少[EB/OL]. http://www.xinhuanet.com/book/2018-05/20/c_129875958.htm.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幼儿文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出版商务网.亚马逊发布2018年最新童书销售数据[EB/OL].http://www.cptoday.cn/news/detail/5455.

[4]张滢滢.白冰:中国儿童文学正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J].文学报,2017(6).

[5]丹尼斯·麦奎尔 (Denis mcquail).受众分析[M].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王静静. 数字化视域下童书营销策略探析[J].出版广角,2018(9).

[7]杨丹. 中国原创儿童绘本的出版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6.

基金项目: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硕博士专项课题(2018whcvcS10)。

猜你喜欢

幼儿文学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强化幼儿文学“二次创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
对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