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2020-03-23管风芝

文教资料 2020年2期
关键词:预习习惯读写能力小学语文

管风芝

摘    要: 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时期,也是黄金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身心道德素质、语言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发展,对语文教师各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本文从对教师充分理解小学语文对学生的重要性,读写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四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对策,旨在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读写能力    朗诵水平    预习习惯

一、教师要充分理解小学语文对学生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必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在所有学科中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语文课程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不会被淘汰,反而会不断地自我升华、自我改进,更好地为学生获取知识服务。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积累,现如今语文教学多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教授。与数学、英语相比,语文学科是较为基础的学科,服务于数学、英语等一系列学科,尤其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通过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程度。

小学语文教学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较强的民族自信、民族自豪感,从而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上的弘扬与传播。语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化时代,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离不开写作和语言表达,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写作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要拥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文基础并通过不断努力长时间積累形成。

二、读写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学生文化素养的积累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毛泽东同志曾讲道:“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告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记录下好词好句好段,在写作和语言表达的时候,运用这些好词好句好段,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添文化底蕴。小学生年龄比较小,阅读量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十分有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课外书籍,增加知识量,奠定语文素养基础,在写作和阅读当中熟练使用。写作是一个难点,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将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表达技巧应用在写作中。针对不同的题材,使用不同的语文知识,从而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读是最基础的。用大量阅读促进写作,取得的效果是令人欣喜的。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离不开阅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强调在阅读中做好记录,如优美的字词段落,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

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一些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内容,教师应该带学生熟读文章,先配乐朗诵,以优美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文章的热情。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意境,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仿佛和作者对话,更好地掌握整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及表达的感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只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引导者,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与学生课后大量阅读,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得以提高。学生读课文的时候试着模仿老师读诵的方式,通过阅读获得更多的乐趣。此种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写读后感,从而让老师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老师批阅完以后可以适当打分,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感受老师的关注。也可以进行适当的班内评比,选出比较优秀的读后感供大家赏析。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性,在下一次读后感评比中,就会出现更好的文章。仿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仿写的过程其实是模仿和借鉴学习他人的写作技巧。从阅读拓展到写作,仿写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写作之前,要求学生先打草稿,正所谓熟能生巧,先打草稿有了构思以后,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变得很容易。

三、注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朗读,小学生更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除了在脑海中加深对文章的印象外,还能激发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只注重学生的读写能力,很容易忽略朗读和听的能力。朗读是学习语文课程必不可少的关键技能,良好的朗读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中央电视台热播节目《朗读者》深受电视观众的喜爱,节目一播出,就火遍了大江南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句名言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朗读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除了注重学生的读写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将自己的感情代入课文中,更直观体验到课文表达的情感,锻炼学生对语文朗读能力的领悟性。教师应该做出榜样,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模仿和学习朗诵,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朗读能力,才能更好地写作和灵活运用。例如教《颐和园》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做示范朗诵,让学生模仿老师朗诵。除了更直观地展现出颐和园的美丽外,还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作者游览颐和园时都看到了哪些景色?并对这些美景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通过老师范读和学生朗诵,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在今后写作和语言表达中完全展现出来,不断积累以充实自我。由于小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能力较弱,因此在朗诵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老师应该给予正确积极的帮助,不断鼓励学生大胆朗读,即使读错也无妨,只要能读出来,就是进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必须不断提高朗诵水平,让学生模仿,学习如何发音,如何投入感情,哪一句读得较快,哪一句读得较平缓。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朗诵,渐渐提高朗诵水平,在朗诵中得到一些感悟,更简洁明了地了解课文表达的内容,获得更好的体验。教师要掌握好情况根据学生朗读水平制订不同的计划,帮助提高朗读水平。

四、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培养课前预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一些教师重视文字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致一些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时候,对于课程内容的接受显得非常吃力。让学生巩固旧知识之后进行下一节课的自主预习,充分调动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预习基本可以掌握整篇内容展现的知识点;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通过预习对文章内容有大概了解。教授文章之前预习,可以有效发现对文章内容理解的不足,记录遇到的困难,第二天教授课程的时候解决,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可以对相关知识点加深印象,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不定时地检查预习效果,对学生预习效果给予积极鼓励,检查预习是对学生是否完成作业强有力的手段。小学生喜欢偷懒,对于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不放在心上,一定要本着鼓励表扬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下一篇课文的预习当中展现更强的积极性。总的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是不可缺少的,提高学生对课文的预习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季有东.浅析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实施[J].学周刊,2018(02):98-99.

[2]张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7):60.

[3]王国礼.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8):132.

[4]蔡文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283-284.

猜你喜欢

预习习惯读写能力小学语文
Your trash for our books
英语学科读写能力培养与思辨能力测评衔接研究
培养初中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研究
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的方法研讨
浅论初中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何提升海外华裔学生读写能力——以荷兰乌特勒支中文学校青年班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