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行性路径探究
2020-03-23王欣然
王欣然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培育人、发展人、完善人”的重要工作,亦是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从组织保障、思想保障、学风保障、资助保障、服务保障五个方面系统梳理和探究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以软育人为核心,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软育人 可行性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4-0016-02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动荡复杂,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革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如何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集体归属感,促进各民族文化在校园中和谐共荣、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高校应统筹规划,从组织保障、思想保障、学风保障、资助保障、服务保障五方面,协同推进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软育人为核心,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健全机制,完善体系,为软育人提供组织保障
高校应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梳理工作脉络。
横向上,建立学工、教务、心理、就业、保卫等部门联动机制,成立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站在全局高度,科学规划、协调推进各项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压实主体责任,形成教育合力,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不断修订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而提高对学生指导与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设立专门负责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的机构,选拔政治觉悟高、思想作风正、业务素质精且谙熟少数民族政策者担任专职骨干,每年划拨专项教育经费,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持和物力保障。
纵向上,定期邀请专家学者面向各基层单位开展少数民族知识、政策等方面的相关培训,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由党政一把手统揽全局,学工和教务分管领导双管齐下,团委书记、辅导员、专业教师全面覆盖的协同育人机制;同时,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重点学生档案,实施专项信息管理,配备学生信息员,及时掌握其日常表现和思想动态,为少数民族学生发展和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精准把脉,分类引导,为软育人提供思想保障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育人之本,莫如铸魂。高校少数民族生源广,思想觀念和风俗习惯大相径庭,为全面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要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少数民族骨干培训班。将以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基地参观为主的集中培训和以经典荐读、红色观影、社会调研、成果分享为主的拓展培训有机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同发展,使少数民族大学生骨干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为实现“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砥砺奋进。
其次,积极选树少数民族先进典型代表,对政治立场坚定、文化底蕴深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推荐其参加各类争先创优评比和科技创新竞赛,通过立标杆、树榜样,发挥朋辈教育的引领示范作用,实现对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学业、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帮扶与指导。
再次,定期举办“让梦想点亮芳华”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就业经验交流会,优秀学生代表结合亲身经历向师生分享自己在考研、就业等方面的经验与体会,在学习生活中的收获与感悟,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助推作用。
最后,成立少数民族理论学习小组,通过名师引领、骨干带头,激励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使学生正确理解民族理论的内涵,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民族观。同时,在深学深悟、常学常新中,加强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解和把握,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国际形势与国家战略,以实现“五个认同”为基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帮扶学业,提升技能,为软育人提供学风保障
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数是在高考中享受民族优惠政策或是经预科班过渡后进入大学学习生活的群体,成长环境、教育基础等多方面因素致使其文化功底较为薄弱。正所谓“学如弓弩,才如箭镞”,高校要重点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拓展。
首先,通过教师课堂讲授、朋辈课后辅导、辅导员日常关注,三管齐下助力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学业水平。
其次,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发展需求,调整培养计划,完善激励机制。为其探究相对独立的课程考核体系和学分置换方式,增设少数民族专项奖学金,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决心。以获得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为班底,举办“卓越我先行,青春正启航”分享交流会,并在微信平台开设“榜样力量”专栏,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宣传典型、汲取动力。
再次,适时适当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培育大学精神,拓展思维视野,增强学生知识管理和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本领。
最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存在普通话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情况,通过“一帮一·一对红”三联系活动,师生党员、优秀学生代表同“多困”群体结对子,为语言交流和基础知识较弱的学生提供辅导和帮助。同时,聘请普通话一级乙等以上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普通话培训,并定期举办中华经典诵读、“金话筒”主持人大赛等活动,激励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助学筑梦,励志成才,为软育人提供资助政策保障
为保障国家资助政策落到实处,高校要高度关注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民族特点和实际困难,完善资助体系,加强感恩教育,使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感受学校的温暖与关爱,扶贫励志相结合,资助育人结硕果,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和温度。
首先,筑牢思想根基,在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宣传资助政策的同時,积极灌输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其次,拓宽覆盖范围,在助学贷款申请、困难家庭认定、勤工助学审批、奖助学金评定等工作中,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给予适当倾斜,多措并举扩大资助辐射效能。
再次,实施精准资助,从学习成绩、综合素质、家庭情况等方面摸清资助对象底数,有的放矢地制定资助工作方案。
最后,注重教育合力,科学规划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家访路线,通过谈心谈话、家校联系机制,共促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此外,学校要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单设清真餐厅,改善就餐环境;尊重少数民族传统风俗,每逢古尔邦节等重大节日举办欢庆或慰问活动,通过茶话会、宿舍走访等形式深切关怀学生,助其尽快融入异乡集体生活。
五、关爱心灵,促进沟通,为软育人提供服务保障
高校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民族特色,加强咨询辅导和互动交流。
首先,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考取心理咨询证书的辅导员或是拥有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经验的专职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在心灵沟通互动中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合理疏导和有效干预。
其次,加强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设,以线上慕课和线下课堂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结合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识别并正视常见的心理问题,塑造积极健康的阳光心态。此外,高校要开拓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着力打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发展愿景。入学初期,推行混合住宿制度,打破民族、地域的界限,使各民族学生在长期学习生活中真诚沟通、理解互信,以期实现情感上的交流。同时,高校要注重挖掘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特长与优势,鼓励其积极参加大型文体活动,在活动中赢得口碑赞誉,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学生干部选聘和民族文化宣传等方面,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予以适当倾斜,各级各类学生组织中要吸纳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学生,确保他们享有激发潜能、提升素质的公平机会,充分调动其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以期实现活动中的交往。当然,还可通过举办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盛宴,如少数民族优秀影片赏析、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展览、少数民族特色文艺汇演等,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以期实现文化上的交融。
六、结语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具备组织保障、思想保障、学风保障、资助保障、服务保障五位一体的软育人格局,增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高萍,刘德赢.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析:以东北某高校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2).
[2]张洪兵,张美超.内地高校来自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8(1).
[3]许红菊.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及对策[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4]朱嫣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创新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6).
[5]王鹏飞.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8.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