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来“活法”诗论及杨万里诗歌研究综述
2020-03-23武国强
武国强
摘 要: 近二三十年,学界有关杨万里的研究可谓全面展开、突飞猛进,几成排山倒海之势;研究内容主要是诗歌艺术、诗学理论、学术思想、个人交游、文献年谱、诗人比较研究等领域。但各领域所斩获的学术成果大不相同,质量鱼龙混杂、高低不一。本文旨在进一步梳理近百年的学界研究成果,以更好地深化杨万里研究。
关键词: “活法”诗论 诚斋体 诗歌研究
一、杨万里研究概述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亦是当时颇具盛名的文学大家。周必大在《杨廷秀浩斋记》中称其是“学问文章独步斯世”。然其诗名尤为显赫,与当时陆游、范成大、尤袤并成为“中兴四大诗人”,姜特立在《谢杨成斋惠长句》诗中盛赞其诗“今日诗坛谁盟主?诚斋诗律正施行”;项安世赞其影响曰“四海诚斋独霸诗”,美其风格云“雄浑诗界前无古,新创文机独有今”;刘克庄道“放翁学力也,似杜甫;诚斋天分也,似李白”,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亦盛赞“诚斋,一代作手”“天下清妙,绝类太白”,无独有偶,近人钱钟书先生评价其与陆游在当时之盛名,俨然等于唐诗“李白和杜甫”;然陆游在《谢王子林判院惠诗编》中言道:“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其还在《赠谢正之秀才》中云:“誠斋老子主诗盟,片言许可天下服。”综上所述,杨万里在当时之影响可见一斑,无怪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其独列为“诚斋体”。
有关杨万里的研究始自二十世纪初,由于受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对其研究的领域及成果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当时学者主要从其诗歌语言平易浅近、自然活泼的艺术角度进行研究,顺应当时社会对白话诗文倡导的需求,如胡适的《白话文学史》、胡云翼的《宋诗研究》等都曾冠以杨万里“白话诗人”的称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就杨万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不多,论文也仅有十来篇,其中较有影响的两篇是《杨万里的生卒年月》和《杨万里年谱》,这是新时期关与杨万里生平最早进行考证研究的论文,然而在当时并未引起学界太多关注。随后固有一些学者在杨万里年谱编撰及文献资料汇编不懈努力,但直至二十一世纪初于北山的《杨万里年谱》及萧东海的《杨万里年谱》相继出版,才使这一绵延数十年的年谱编撰研究尘埃落定。这两部书研究内容虽相同,然其风格迥异、各有千秋、难分伯仲,无疑都为后世学人进一步深入研究杨万里,提供全面系统且完整翔实的历史文献参考资料。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有关杨万里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令人遗憾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由于受当时政治环境及思想评判标准的影响,有关杨万里的研究成果并不多,颇为冷清,且主要集中在诗歌研究方面。当时多数学者对杨万里的诗作颇有微词、评论不高,主要认为其诗歌内容“很少反映社会现实”,与其当时所处的风雨飘摇、万方多难的南宋实不相称。此时期成果虽多乏善可陈,但亦有部分学者的独到见解对后世学人产生广泛影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钱钟书的观点。钱钟书在1958年出版的《宋诗选注》中,给予了杨万里客观公允的评价,首先肯定其在诗歌史上的历史地位,并高度评价其“在当时,杨万里却是诗歌转变的主要枢纽,创辟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衬得陆和范的风格都保守或者稳健”,其次亦点明其创作不足之处,感叹其在内容上“关心国事的作品远不及的多而且好,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也不及范成大的多而且好;相形之下,内容上见得琐屑”,批评其在艺术感染力上“不能沁人心灵”并且“多草率的作品”。该书还从杨万里与江西诗派关系、学晚唐诗问题、有关“活法”说等三个方面解读其诗歌创作的特点,虽多有绝妙高论,然尚属当时普及性读物,并没有深入分析与探讨杨万里诗论诗艺。学界专门研究关注杨万里研究的学者应属周汝昌,1962年《杨万里选集》的出版,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杨万里研究的发展,在该书的《引言》中周汝昌清晰阐释了“诚斋活法”的深刻内涵:“诚斋的‘活法,除了包括新、奇、快、风趣、幽默几层意义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层次曲折,变化无穷”;周汝昌还就当时学术界有意贬低杨万里的历史地位表现出不满,并结合相关诗歌阐明看法。以上两本著作当是此时期影响较大的作品,给予后继学人诸多启迪,其中如杨万里与江西诗派的关系、杨万里与“活法”诗论、杨万里诗歌内容研究等领域都成为后来热门研究话题。
八十年代以后,有关杨万里的研究全面展开、愈研愈炽,几成排山倒海之势,据统计该时期各类期刊发表相关论文就有500余篇,硕博论文就达到22篇之多,其中可查博士论文6篇,可查硕士论文16篇。笔者通过对这些论文分类梳理,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在诗歌艺术、诗学理论、学术思想、个人交游、文献年谱、诗人对比研究等领域,这种多元化的研究态势,基本上涵盖当前学术界关于杨万里研究的方方面面,但其中成果参差不齐、鱼龙混杂。
二、“活法”诗论缘起与杨万里诗歌关系研究
综观学术界所有专著及论文,学者们一致认为,盛行于有宋一朝的“活法”诗论源于江西诗派吕本中,然而上下学术界已有新成果证明吕本中并非首创者。曾明《诗学“活法”说不始于吕本中——兼论胡宿对西昆体的继承与突破》(《文学遗产》2009年第5期)一文经过翔实细致的研究考证,认为“活法”诗论的最早提出者应是北宋时期为救“西昆体”之弊的胡宿,其是“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重要诗人。之后曾明教授相继发表了一些有关“活法”诗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活法”诗论在北宋时期即开始盛行,如《“师法”与“活法”——苏轼“活法”说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苏轼与中国诗学“活法”说论考——从“随物赋形”“辞至于达”说起》(《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苏轼“以我观物”“因物赋形”与中国诗学“活法”说论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四川大学教授吕肖奂在《从“法度”到“活法”——江西诗派内部的自我调节》一文中,就“法度”与“活法”之间的关系及“活法”诗论产生发展过程也做了细致的探讨和梳理。正所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只有理清“活法”诗论的历史来源,才更有助于对杨万里诗歌“活法”论的研究及明确其诗歌风格形成的过程。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并未对胡宿首创“活法”诗论这一观点引起足够重视,至今处于盲点,不免令人叹息。有关“活法”诗论,除却最新的研究成果外,就专门探讨杨万里诗歌与“活法”诗论关系的文章还有很多,如王星琦《“诚斋体”与“活法”诗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认为“杨万里‘活法作诗的艺术实践与吕本中的‘活法诗论不谋而合,张晶《“诚斋体”与宋诗的超越》(《文史知识》,1993年第4期)认为,杨万里的“活法”并非是对法的抛弃,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源于法而又超越于法。祁民建、左怀远《“诚斋体”的活法》(《开封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亦认为“‘活是‘诚斋体最突出的特点”,韩晓光《杨万里诗歌‘活法与句法关系浅探》(《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一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通过对诗歌中语句省略、语句倒序、语句错配、语节错位、语义曲折等“句法”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鞭辟入里地阐明杨万里的“活法”诗论的内在机制。
三、杨万里诗歌分期研究
宋末方回认为“杨诚斋诗一官一集,每一集必一变”(《瀛奎律髓》卷一),杨万里也在多本诗集序中说其诗歌多变,鉴于此,以后学人对其诗歌分期研究用力颇多。近期影响力较大的当属莫砺锋《论杨万里诗风的转变过程》(《求索》,2001年第4期)一文,莫砺锋认为杨万里诗歌是“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的,而其转变的关键时期确实是在‘戊戌三朝前后”,其还对杨万里在“戊戌三朝”之际,多以七绝为主要体裁,以自然为主要题材进行逻辑分析,认为“这两种倾向在杨万里的创作道路中都是逐渐形成的,以‘戊戌三朝为标志的那个时期,即杨万里51岁至56岁的五六年间,确是其独特诗风形成的关键时刻”,这种论断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然而作者并没有结合过多的作品加以缕析,也实为缺憾。张瑞君的《杨万里诗歌的发展历程》(《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认为“杨万里存诗九集,并非每一集一变,而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并且将“淳熙丁酉(1177)、戊戌(1178)”年际看作是“诚斋体”风格的形成期。该文对杨万里其他时期的诗歌进行了研究分析,只是过于笼统,不够全面细致。王琦珍的《论杨万里诗风转变的契机》(《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一文,从杨万里“诗味”理论出发,认为学习晚唐体是其后期诗歌转变的重要契机。此文亦未详细论述杨万里前期诗歌变化的原因及发展过程,这使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四、杨万里诗歌艺术特色研究
杨万里独创的“诚斋体”,具有风韵自然、透脱空灵的意境,活泼生动、质朴自然的语言,独具魅力的诗歌风格使其在南宋诗坛独树一帜,亦成为后人争相研究的重点。张瑞君的《析杨万里的诗歌语言艺术》(已收入其专著《杨万里评传》,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一文,认为“杨万里诗歌的语言是最有个性、最富有创造性的”,并对其活泼自然、生动质朴的语言进行了分析。黄建华的《杨万里诗歌艺术探析》(《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9期)一文,更是从其诗歌构思新颖独创,状物抒情富有个性、情调风趣幽默,胸襟通达透脱、语言通俗活泼等方面,对其艺术特色给予高度评价。王兆鹏在《建构灵性的自然——杨万里“誠斋体”别解》(《文学遗产》,1992年第6期)一文中,从大众审美关照的视角出发,认为“‘诚斋体的独特个性及其无可替代的艺术审美价值之一,在于他建构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具有生命灵性、知觉情感的诗化的自然世界”。此外,从诚斋体诗歌的美学特征、语体特征、题材特色、体裁特点等角度分析研究其艺术特色的重要论文,还有常玲的《论诚斋谐趣诗的三味》(《文学遗产》,2000年第5期),韩晓光的《杨万里诗歌语言的审美特征》(《景德镇高专学报》,2003年第3期),冯瑜的《杨万里诗歌中的山意象》(《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黎烈南的《童心与诚斋体》(《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国内学界就杨万里诗歌艺术特色虽多有研究,然尚未将其归纳为系统理论,用于对诗集的细微分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关“诚斋体”诗歌特色的研究愈来愈多,主要从语言特点、审美情趣、情调题材等方面集中研究,如熊大权的《杨诚斋诗特色试探》(《江西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一文,作者将杨万里的诗歌概括得较为全面和细致,悯农诗和爱国诗的内容亦囊括其中,凸显了杨万里诗歌师法自然、风趣幽默,流转透脱、想象新奇,语言质朴、情真意切的特点。王兆鹏在《建构灵性的自然——杨万里“诚斋体”试析》(《文学遗产》,1992年第1期)中言道杨万里的诗歌不在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有我”与“无我”之境中,而是“别创出第三境界——一个有生命知觉、灵性情感的自然世界”。
五、杨万里诗歌历史地位研究
关于杨万里诗歌历史地位评价问题,学界前期多认为其诗歌逃避现实,内容烦琐,表现浅俗,因而对其评价不高,然而进入新世纪后,对其评价逐渐公允。王琦珍在《20世纪以来杨万里研究综述》(《文化学刊》,2012年第2期)中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杨万里是一位既有重大艺术成就,又有深远影响的作家”,并深入辨析了其受到不公正评价的原因。胡明在《诚斋放翁人品谈》(《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杨万里的政治品质与道德面貌似乎是无懈可击的”,就诗歌内容和艺术审美看,“放翁的创造性不如诚斋,审美把握不如诚斋”,可见作者对杨万里的历史地位是给予高度肯定的。学界对杨万里诗歌地位的评价虽然逐渐提高,但在某些环节研究还是相当薄弱,如学界对杨万里“性灵”观与“诚斋体”之间关系研究,还有待深入探讨,只有如此才能清晰辨知后世文人对杨万里诗学的传播与接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除上文已述于北山和萧东海各自出版的《杨万里年谱》之外,较有影响的学术专著还有周启成的《杨万里和诚斋体》,王守国的《诚斋诗研究》,张瑞君的《杨万里评价》。综观其内容亦无外乎上文所论述诗歌艺术、诗学理论、学术思想等要点,故不再赘述。
深入探讨“活法”诗论的发展轨迹、理清其复杂的动因及演变过程,对于深刻认识、客观评价杨万里的诗歌成就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杨万里的诗学成就是南宋诗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诗歌创作方面勇于革新、锐意进取的精神,为后世学人树立了榜样,其诗学形成发展过程与南宋诗学的走向也是一致的。因此,深化对杨万里的诗学研究,有助于后人对南宋诗学发展脉络的清晰把握。杨万里是在南宋诗坛颇具盛名的大家,其活泼流转、圆融无碍、透脱空灵的“活法”诗论对南宋及以后诗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研究探讨其为南宋诗坛做出的重大贡献,有助于客观评价杨万里在整个中国诗学史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于北山.杨万里年谱[M].于蕴生,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萧东海.杨万里年谱[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钱锺书.宋诗选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4]周汝昌.杨万里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5]周裕锴.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文集[M].成都:巴蜀书社,2011.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应用型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法探究(2017ZDX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