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物我两不忘
——记“应物味象——杨参军具象表现绘画研究展”

2020-03-23俞烨操

关键词:参军布面颜料

俞烨操

杨参军教授是我国油画界影响较大、创作风格鲜明的名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并留校任教后,他在教学之余,一直从事油画的研究创作。而从他20世纪90年代自法国访学回国至今,在二十多年的绘画艺术生涯中,更是一直坚持着通过对客观对象的写生研究来进行创作,“直面事物、反复描绘”。这种长期不懈的努力,使他以“具象表现”绘画研究闻名于画坛。这次的“应物味象——杨参军具象表现绘画研究展”(图1),共精选展出了油画48件、水墨6件、粉画1件以及素描8件,不论是数量或质量,都是非常饱满的。

想起笔者早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求学,在校园里度过多年时光,不少同学更是在油画系里由画家亲手教授过的学生。因此经常在学校、展厅甚至课堂等各种场合看到过画家的作品。那时还不曾理解太多太深,仅是对其画面直观的感性认知,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无论是画模特,或是画室的场景、静物、风景,画得都是直抒胸臆、潇洒大方又精准到位、跃然布上。也经常见到他本人,总是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样子,和画面中那些用利索果断的笔触塑造出来的不论是人或者物,那种饱满结实、张力十足的感觉,高度契合。那是一股“气”,通过画笔传导到作品,贯穿而成,真实而充盈,回旋通畅,令人信服。

这次在苏州美术馆展厅(图2、3)里,重新面对画家创作历程中经过梳理、体系清晰、数量众多的作品时,仔细观摩、品味,既觉得熟悉亲切,又不乏一些新的感受。按照画家作品的不同历史阶段,展览的整体结构主要分为“悬置——沉积之物”“质疑——虚玄之物”“意向——构存之物”“描述——形象之物”和“现象——绽现之物”五个板块,呈现了画家不同时期对油画艺术创作所作努力探索的清晰面貌。

图2 美术馆展厅现场

图3 美术馆展厅现场

图4 灰屋顶 70x50cm 布面油画 1998年

图5 中秋 60x80cm 布面油画 2002年

“悬置——沉积之物”这一板块展示的,是杨参军1995年从法国访学归来后,开始“具象表现”创作发轫阶段的作品。此前,在那个资讯不发达的年代,一个油画家在国内能触及的世界绘画发展的一手材料并不丰富、更不直观。而一到法国,画家恨不得“一夜看尽长安花”,在不算很长的时间里,去各个博物馆、美术馆,在各个时期、各个风格的画作面前贪婪地观摩、研究、思考,同时也找寻属于自己未来漫长创作生命的方向。最终,他在遇到了旅法画家司徒立先生的“具象表现绘画论”后,便立志“回归视觉”,将目标定格在“具象表现”这个方向上,并一直坚持至今。通过当时的代表作品,看得出画家还是处于摸索与尝试的阶段。在作品《灰屋顶》(图4)中,画面颜料堆垒层次丰厚,下一层的色彩在上一层的缝隙中渐次透露,丰富而内敛。在层层的颜料上再叠加笔触,每一笔便都像写籀书般多加了力道。他仿佛要把对象之“象”升华于层层颜料之上,又仿佛要把所见的对象之“象”掩藏于层层颜料之下。此时,画家面对着所描绘之物,除了诚恳,不乏敬畏,还带有些拘谨。行笔如行步,踏实沉重;画面如思绪,充足厚重。(图5)这份“重”,也是求道的必经之路。

在“质疑——虚玄之物”这一板块,杨参军也不乏使用一些其他材料进行创作尝试,比如木炭、水墨。相对油画颜料的层层堆砌,纸本材料在厚度上的可玩味性与画布不可同日而语。也正因此,纸本的作品更显轻松随性,能更多地暂别思考、暂别厚重,找回了一些思考者作为画者的本能,找回了一分轻松潇洒。比如小幅水墨组画《兄弟姐妹》(图6),毛笔工具和墨线效果轻巧灵动的特性,有助于画家换一种状态去表现对象,也仿佛是促使他换了一个角度、乃至维度去和对象沟通。借此,画家面对所描绘的对象时,能更坦然地与之共存、共处,将创作更多一些交给视觉的直觉。(图7)

图6 兄弟姐妹 30x30cm 水墨 2017年

图7 灯光下的静物 75x65cm 纸本木炭 色粉 1996年

经过不懈的探索,杨参军的“具象表现”绘画,渐渐开始迈向了成熟的阶段。在“意向——构存之物”这一板块中可以看到,画家此时的技法更加挥洒自如,更重要的是,画家心理上似乎已然不再对如何面对物的“象”这个问题残留困惑。虽然弘一法师曾说过“执象而求,咫尺千里”,但是如果不去“执象”,又如何为物?于是,画家可以在画面上更坦率、更释然地放任自我,对物象展开尽情地捕捉、进而展开尽情地表现。在作品《乡镇菜场》(图8)的画面中,形态的刻画更准确了,色彩的使用更鲜亮了,空间的关系更错综了,画面的内容也更加复杂了。这些展现在画面上的新的现象,是对象的,也是画家的;是经验的,也是先验的;是“物”的,也是“我”的;是“具象”的,也是“表现”的。写生对象在客观中是存在的“物”,但是被画家转移到画面中后,“物”已非“物”,或者说“彼物”已非“此物”。在不断地与对象、与“物”的长期纠缠中,画家终于得到了更多的解放,找回了“我”的意义。(图9)

图8 乡镇菜场 100x100cm 布面油画 2013年

图9 火龙果 80x100cm 布面油画 2007年

对人物肖像的写生创作,也是杨参军的重要艺术成果,第四板块“描述——形象之物”主要是这方面的作品。他画的对象,一看画面就知道,大多是画家身边人:也许是朋友,也许是学生,也许是学校里的模特,总之都是一个个普通而真实的对象。(图10、11)与静物、风景大不同的是,作为写生的对象,“人”是唯一有生命智慧的一种存在。你凝视他(她),他(她)也一样会凝视你;你在思考,他(她)一样也会思考。你所观察到的对象,究竟是否真相?或者是否全部真相?谁能确定?每个画家也许都会对创作,尤其是直面对象的写生创作,有着认知上的困惑。然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看到,画家在他的人物肖像写生中,似乎不存在困惑。继在面对“物”得到解放之后,他仿佛面对“人”也获得了解放,获得了更多的自信、自由——此时,人亦是物,人即是物。于是,我们看到,在这批肖像作品中,人物与其他的物无二,一样是纯粹地被作为对象在展现。存在与思考,是属于对象的;描绘与表现,是属于画家的,两者并无矛盾。真实存在于画家眼中、手中,又留于画中,又被观者看到——不论哪个层面的真实,都是真实。

图10 王璐 60x15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图11 新疆姑娘 60x15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图12 绿池塘 200x150cm 布面油画 2019年

图13 间歇 100x100cm 2020年

图14 韭黄 150x20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图15 蓝手机 150x200cm 布面油画 2019年

我们能明显看到,画家近年来的创作,与之前的阶段虽然关系明显,但是差别也很明显。画幅变得更大,几乎都是巨幅。画面的内容蕴含量也更多,多是复杂的大幅风景(图12),或是热闹的人物群像(图13、14)。在广度、深度更极端的空间里,各种元素对象被随心所欲地摆布,在表现技巧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作品《蓝手机》(图15)里,主体人物的角度仿佛是透过广角镜的视角呈现,而非正常人眼的视角。无论是表现背景墙面时的油料稀落,还是表现前景沙发时的颜料堆厚,或是对主体对象刻画入木三分的充分,以及对水桶里画笔刻画的刻意写意简化,都是得心应手、随心所欲、游刃有余,是颜料与笔、刮刀的舞蹈,是一种在画布上造物的狂欢。此时,画家已然彻底享受在这种与物共欢的情绪中。画中之物,是画家对自然之物的再造;画,也已然成了崭新一物。这里的一物又一物,造物再造物,是“绘画”和客观世界最好的沟通,是人和物之间最美妙的关系,也是具象的价值、表现的意义。

五个展览板块,观者看时或许只是匆匆,但对于一位勤于思考、勤于创作的画家却是足足25年,是25年来,画家通过写生的方式,在具象表现绘画道路上的探索历程的展示。他从事这样的写生创作,既不是像早期古典主义画家们的写生,通过了解、学习客观对象,作为建立绘画技法和绘画语言体系的基础;也不像自然主义画家们的写生,尽量地对自然界对象进行客观单纯的描摹;也不像印象派画家们的写生,更多地抛开理性,追求自己感官的主观体验感受。他的写生,是在经过长期训练得到的眼光炯炯如炬、技法炉火纯青后,透过眼和手,借助客观对象通过画面来直指内心的一种理性思考与对自我、对世界的剖析。此时,写生的对象具体是什么,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具象的对象、感受具象的对象,从而在画面上表现具象的对象,最终炼出藏在各种对象表象后面那共有的“道”,即“美”的规律,乃至世界存在、运行的规律。不论看的、画的是静物或是活物,是目光所及的方寸,或是极目远眺的空间,这种美,这种规律,这种道,或许在他眼里都是无处不在、无处可藏的,只待他用画笔慢慢捕捉,带给我们来细细品味。

猜你喜欢

参军布面颜料
王秋莲
塬(布面油画)
打翻了颜料瓶
詹克兢布面油画
在颜料中乘风破浪
唐代参军戏未更名原因考
杨参军
民企“参军”需要把握的问题
张方白艺术作品
颜料抹在了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