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杂交鳢品种耐寒能力的比较
2020-03-23陈柏湘尹建雄陈昆慈欧密刘海洋罗青江谢武赵建
陈柏湘 ,尹建雄 ,陈昆慈 ,欧密 ,刘海洋 ,罗青 ,江谢武 ,赵建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热带亚热带水产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380;2.佛山市南海百容水产良种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216;3.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1400)
鳢科鱼俗称生鱼、黑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骨刺少,具有滋补、收肌、活血、去瘀等功效,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1-2]。目前我国养殖的鳢科鱼类主要有两种,一种为斑鳢(Channa maculata),俗称“两广生鱼”,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及港澳等珠三角地区;另一种为乌鳢(Channa argus),又称“两湖生鱼”,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等长江流域[3]。乌鳢与斑鳢杂交繁育得到杂交鳢,与父母本相比,生长速度快,抗逆性能强,适合高密度高产养殖[4],近年来得到广泛推广。
杂交鳢根据亲本组合的不同,一种是正交得到的斑乌杂交鳢,斑鳢(♀)×乌鳢(♂)子一代,如杭州农业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选育的“杭鳢1号、闽香鳢以及广东地区生产的正——交生鱼,三者母本都是使用珠江水系的斑鳢,主要区别在于父本,广东正交生鱼父本采用湖南湖北的乌鳢,而杭鳢1号、闽香鳢使用钱塘江水系乌鳢[5,6]。另一种是反交得到的乌斑杂交鳢,乌鳢(♀)×斑鳢(♂)子一代,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选育的“乌斑杂交鳢”,母本乌鳢来源于山东,父本斑鳢来源于广东[7]。在乌斑杂交鳢培育的基础上,珠江所陈昆慈研究团队和佛山市南海百容水产良种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对乌鳢、斑鳢选育,利用性逆转和分子标记辅助技术创制超雄YY斑鳢,再以超雄斑鳢作为父本与乌鳢进行杂交,成功获得了雄性率为100%的全雄乌斑鳢[8]。
父母本的不同,杂交鳢间性状必然存在一定差异,该试验对3种杂交鳢品种的耐寒能力进行对比测试,以考察不同杂交鳢品种的耐寒能力,为品种的养殖推广提供依据。
1 试验设计
3种杂交鳢的苗种繁育由佛山市南海百容水产良种有限公司按照相关品种苗种生产流程同步生产,车间水泥池标准化培育,体质量50 g左右时注射电子芯片标记混合养殖,耐寒对比试验前选择体质量相近个体各约120尾(表1),称重后放入循环水养殖车间同一水泥池中(10 m3),适应7 d后,利用空气能进行降温,降温速度设定2℃/d,一直降到4℃左右。试验过程注意鱼体活动和淘汰情况,定期检查发现有鱼体失去平衡,腹部翻转,触碰不能恢复的个体,捞出扫描芯片,根据芯片代码确认鱼体品种。试验过程水温低。停止投喂饲料,每天早晚使用溶氧仪和水质试剂盒检测水质2次,水质指标包括溶氧、氨氮、亚硝酸盐、pH值等指标,保证水质指标均在养殖水质要求之内。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试验过程水质变化情况
试验鱼经过7 d的养殖适应后开始降温,降温幅度控制在2℃/d,第6天达到空气能可以维持的最低温度(4℃左右),第18天开始出现鱼体淘汰现象,随着试验的进行持续出现一定数量淘汰,并在第24天和第32天出现高峰,第40天后基本未出现淘汰,持续稳定5 d后开始按照2℃/d幅度升温到室温,试验结束(图1)。根据养殖实践,水温低于10℃后生鱼摄食活动明显减弱,在试验温度下停止摄食。试验期间通过过滤、换水及纳米增氧等方式保持水质要求,溶氧不低于5 mg/L,氨氮不高于0.5 mg/L,亚硝酸盐不高于0.01 mg/L,pH值7.0~7.5,水质清澈见底。
图1 试验过程水温和淘汰量变化情况
2.2 不同杂交鳢的耐寒能力比较
低水温条件下(3~5℃),杂交鳢活动能力明显减弱,主要在水池底部聚堆、观察淘汰的鱼体主要存在腹水、突眼、水肿、冻伤等症状(图2),这与鱼体通过代谢调整细胞膜组成来增加膜的流动性和渗透能力以抵抗低温的机制相吻合[9-10]。大量的研究表明,低温条件下膜通透性的变化和离子转运机制的破坏降低了鱼的渗透调节能力,渗透调节能力的损害是鱼类低温时死亡的主要原因[11]。这也证明在该试验温度条件下,可以引起生鱼的低温胁迫响应,满足测试耐寒能力的目的。
图2 低温试验过程中淘汰鱼的主要症状
试验过程共淘汰鱼体86尾,整体淘汰率为23.2%。淘汰鱼体体质量明显低于成活鱼体的体质量(表2),这可能与试验中生鱼活动能量完全由前期存储的物质提供,体质量大意味着存储的能量物质多,在低温条件下抵抗力更强。研究表明,在低温胁迫下鱼体停止摄食,同时产生应激,通过消耗鱼体自身储存的脂肪、糖原、蛋白质等能源物质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鱼类出现体质量和肝重的显着下降,是适应低温和饥饿双重压力的结果[9-11]。
表2 淘汰鱼与成活鱼的体质量比较
试验过程中3种杂交鳢的淘汰量差异明显,斑乌杂交鳢淘汰率高达36.5%,乌斑杂交鳢24.6%,全雄乌斑鳢仅为3.3%(图3),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生鱼品系的耐寒能力极具统计学意义性差异(P=0.000),全雄乌斑鳢的抗寒能力最强,乌斑杂交鳢次之,斑乌杂交鳢最弱。这个结果与李敏芬等的研究结果一致[12],也与乌斑鳢可在北方冰封期自然越冬而斑乌鳢无法自然越冬的实际养殖经验吻合。
图3 三种杂交鳢试验过程的淘汰情况
低温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鱼类越冬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低温胁迫状态下鱼类受到低温和饥饿的双重压力,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而淘汰严重[11],因此,低温耐受能力是鱼类品系抗逆性能的重要方面。乌斑杂交鳢的生长速度和耐低温能力较乌鳢、斑鳢、斑乌杂交鳢均具有优势[7,12],在其基础上培育的全雄乌斑鳢性状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该试验可以看出,全雄乌斑鳢的抗寒能力明显优于乌斑鳢和斑乌鳢,考虑到乌斑鳢能在北方地区部分冰封池塘中自然越冬,根据试验结果完全可以推断全雄乌斑鳢新品种,在南方地区生长期将得到延长,适宜养殖区域可以扩大至北方广大地区,满足全国大部分地区推广养殖要求,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