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下的启示:语文教学呼唤复利思维

2020-03-22徐金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孔乙己习惯素养

徐金华

(连城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连城 366200)

直面疫情,各地开启了“停课不停学”的应对行动。随着线上教学的深入推进,社会上出现一些议论:上网学习,使得线上教学让假期不像假期,学生学习的负担加重;硬件不完全到位,网络拥堵,上课效果不佳;长期线上学习对视力影响过大,不利于学生成长;网课打乱了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安排,网课现场感较差、针对性不强等。这些“冷思考”被不断转发,引发了一些混乱。疫情对学生来说完全是一场自律能力的考验。拥有良好自律能力的同学,很可能通过这个假期弯道超越。笔者认为,恰恰在这个时候,爱的教育、生命教育、苦难教育、感恩教育、环保教育、劳动教育、健康教育、责任教育比做题、上课显得更为重要。

早在一百多年前杜威就说过:“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1]毫不客气地说,今天的学校仍然存在着大量“用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的现象。就像疫情期间,很多学校即使是线上上课,课程表也被安排得满满的。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或者叫做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的学习理念是“以人为本”的,未来的学习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注重孩子的素养和修为。未来的学习应该是无处不在的,每个地方都可以学习,都是学习课堂。

程红兵校长说,我们要知道未来社会需要具备什么素养,这是对历史方向的洞察,这不仅仅是修辞,而是真切地走到我们身边,我们必须真实地面对。[1]

一、居家学习暴露学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指导

历来,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传授给学生知识。然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与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尔泰在《第三次浪潮》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2]而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需要我们教师变课堂上的传授者为学习上的引路人。

2.重方法指导轻习惯养成

在家里的这段时间,正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好时候。假期是孩子阅读课外读物很好的机会,用阅读来丰富精神世界,也是孩子独处时最好的选择。很多教师重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参与。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而好习惯的养成要靠教师的指导和长期严格的培养。如养成朗读的习惯,养成主动参与的习惯,养成预习的习惯,养成复习的习惯等。

3.重习惯养成轻意志培养

苏格拉底曾要求学生每天甩手上百下,一个月后能坚持者仅剩一半,一年后只有柏拉图一人还在坚持,这说明柏拉图的成功在于坚持。现实中,不少人在干事创业之初也都意气风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褪去干劲与激情。实际上坚持才是成功的生动注脚。

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唯有坚持,才能让孩子越走越远。对待学习要有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一个人的事业成就不在于他的智商高低,而在于他对事业的专注和持久,专注和持久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要素。

4.重意志培养轻兴趣激发

有人说兴趣是毅力的门槛,这话是有道理的。法布尔对昆虫有特殊的爱好,他在树下观察昆虫,可以一趴就是半天。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我经常不分日夜地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有人以为我很苦,其实这只是我兴趣所在,我感到“其乐无穷”的事情,自然有毅力干下去了。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某项工作发生内在的稳定的兴趣,那么,令人向往的毅力不知不觉来到他身边,也就成为十分自然的事情。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认为知识的内涵包括: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态度。很显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新界定的知识是动态的知识,人们以怎样的价值观、态度去对待知识,具备怎样的技能去理解消化知识、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去创造新的知识。

有专家说,真正的学习就是:由分科的学习走向综合的学习;由文本的学习走向实践的学习;由单一的学习走向混合的学习。因此,我们现在应该让学校教育强化综合的学习、实践的学习、混合的学习,但不能、也不可能取消分科的学习、文本的学习、单一的学习,也没有必要取消,因为这些学习方式同样是有意义的、不可或缺的。

当下和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如何让“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而兴趣、坚持、习惯、方法比知识的传授重要得多。

二、语文教学呼唤复利思维

复利思维,被爱因斯坦称为人类第八大奇迹。其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反过来加强A,不断循环。经济学家用一个公式表达复利效应:R代表你正在做的事,N代表时间。正如滚雪球,雪球粘上的雪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大,而越来越大的雪球又能够粘上越来越多的雪,如此不断重复。正如一张纸的对折,每一次都是把之前的结果翻倍,这就是复利的力量。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为,R是你的选择,N就是你的坚持。所以我们每天需要做的,就是做好你的选择和坚持你的坚持。复利思维是我们很多中国人从小就缺席的一堂课。还是应该趁早把这个意识补上,把我们自己的R选好,剩下的N多日子,就坚持交给未来吧,因为无论好与不好,都是自己的选择。坚持选择,选择坚持,学会复利思维,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复利只是复利,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就造成了两极分化。居家学习关键是自律、自觉、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至关重要。

自主学习是最基础的也应该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我要学习”的状态,那他的学习肯定是被动、机械的学习,其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学生自主学习,即使自得自悟的能力还不够全面、深刻,但对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保持有规律的作息和饮食,制订切实、可行、有效的学习计划,在每天睡觉之前,总结一天的学习效果和成果,加以巩固。及时请教教师和同学,主动和教师交流学习进程。进行课后温习,做题巩固。疫情期间时刻告诫自己,别人为我们负重前行的时候,我们不能忘了成长。学习,是现在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受疫情影响,孩子们取消了户外活动,在家里的这段时间,正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好时候。阅读往大了说,在孩子未来面对生活中的迷茫和痛苦时,内心会多一份从容与豁达,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会随之改变。阅读构建起来的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功利上说,阅读是很多科目学习中最基础的能力。阅读能够帮助孩子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一种文字逻辑性,甚至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题。从长远看,阅读可以说决定孩子这一生的精神世界是贫瘠还是丰厚,甚至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一个孩子如果阅读量上去了,学习对他来说不是难题,退一步说,即使现在孩子成绩平平,但有阅读的习惯,未来也是潜力巨大。孩子读的那些书,汲取的那些智慧,都会藏在他们的脸上、气质里、谈吐上。即使以后没有富庶的生活,仍有富庶的生命。和别人做着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有着相似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

假期是孩子阅读课外读物很好的机会,用阅读来丰富精神世界,也是孩子独处时最好的选择。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春节阖家团圆的节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不安与感动交织。语文教师需要做的是:1.开列书目,开列适合学生学段的阅读书目;2.让学生关注疫情发展,每天用半个小时了解疫情发展动态,关注时事,多和身边人交流看法;3.帮父母做家务活,每天花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帮做家务;4.了解抗疫英雄,如看看李镇西《开学第一课》:铭记七位“救疫”英雄,留住2020的感动;5.写周记,记录自己做过的有意义的事,记下自己对某件事的感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6.练书法,有计划地临帖、练笔;7.适当运动,运动和家务能让自己得到有益的放松,也能增强体质,让自己学习时更有精力。

这个时候就可以布置让学生深有感触、有话可说的作文。如:人类习惯把动物关进笼子,现在,因为动物,人类被关进屋子里,对于这种现象,你想发表什么看法?对于特殊春节,特别的寒假,你有什么想法要说?你最崇拜哪位英雄?他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你对“网课”有什么看法?你对目前的防控措施有什么要说的?这个特殊的时刻,尤其是对“出生时遇上非典,高考时遇见‘新冠’”这届高三学生来说,苦难带来的是什么?

语文教学一直存在少慢差费的问题,如何让语文教学从费力低效变为科学高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复利思维。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阅读是达到复利效应的最好办法,尤其是假期。

三、如何成为让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

复利思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抓手,而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关键是教师。笔者认为,有思想和善设问是优秀语文教师的必备的关键能力。

1.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

有一学生问教师说,昨晚我看见一个瞎子提着灯笼走路,这是为什么?教师说,如果他是为了不让别人撞了他,那他就是一个儒家;如果他是为了给别人照路,那他就是墨家;如果他认为到了晚上就应该提灯笼走路,那他就是法家;如果他认为我想提灯笼就提灯笼,不想提灯笼就不提灯笼,那他就是道家;如果他想用夜间提灯笼这一事来开启世人,那他就是佛家。这就叫有思想。

这种有思想的解读,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孙绍振老师说:“自然科学或者外语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而语文教师却没有这样便宜。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已知中揭示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3]

当教师首先必须有思想。而要有思想就应当成为会思考、会阅读、会研究之人,不能只凭一本教参打天下。

我们一般都把教师的素质理解为三个层次,即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和专业思想。教师的专业技能主要通过模仿来实现,所以教育改革倡导以老教师带新教师,道理就在于此。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和自我反思来实现。教师专业思想的形成不像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那样来得快,是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通过专业素养的积淀,不断追求而来。

一个有教学个性的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主张,不人云亦云。这种教师对于自身有清晰的认识,并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在学校环境和个人条件之间寻求平衡。当今教育,最缺乏的就是这种创新能力和独特气质。

2.要善于设置教学问题

课堂提问是主导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设置教学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问题要围绕课文的中心、主旨。如有一位教师上“时文评说答题指导课”时,就提出了本堂课要解决的是“知己知彼”的问题。即要知道自己在考试、练习中存在哪些问题,就是知己;《考试说明》、考题中关于“时文评说”会考什么、怎样考,就是知彼。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动人的北平》一文时,就抓住了“动人”二字作为整堂课的主旨、中心,并围绕这一主旨、中心设置问题。

二是问题的提出要有一定深度,不能仅为是非问答,不能是课文很容易就找到答案的问题。如以前有位教师在上《纪念白求恩》一文时,就提出了很简单的问题:白求恩同志是哪里人?多大年纪了?为什么来中国?到了哪些地方?这些问题,学生不用思考,课文一开始就作了回答,太浅显了。

三是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感兴趣、有话可说。笔者送教下乡讲授“《红楼梦》人物赏析”一课时,就提出了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如果你是贾宝玉,面对周围这么多佳丽,你会选择谁?为什么?学生很感兴趣,踊跃发言,而且在回答问题中就把《红楼梦》人物的性格、关系理清楚了。湖北荆州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上李白《行路难》一诗时,就设置了两个问题:试说说你感受到的文中的美句;说说你对诗中难句的理解。这两个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把全诗的内容及关键句都理清楚了。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特地作了“警句”和“用典”两个微型小讲座,很容易就把这首诗的特点讲清楚了。

四是问题的设置要逐层深入、由面到点地解决课堂问题。如首都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李卫东老师在上《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就做到了这一点。李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什么感受?这就从整体上把握了鲁迅先生作品的特点。第二个问题是:文章为什么叫《孔乙己》?这就把孔乙己的地位突出了出来。第三个问题是:用两个字形容孔乙己的形象?这就探讨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第四个问题是:孔乙己有哪些语言?第五个问题是:孔乙己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弄清了孔乙己的身份和地位。第六个问题是:为什么孔乙己找小孩和小伙计说话,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处境如何?这就加深了对孔乙己地位身份的了解。第七个问题是: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造成的?这就从更深层次探讨了孔乙己的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揭露了社会、人群对孔乙己的摧残。第八个问题是:如果你见了孔乙己,你最想和他说什么话?这就让课文的内容得到了延伸。

课堂提问必须要有针对性,要问得其人、问得其所。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要注意导疑、释疑。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让多样化、趣味化的提问取代单一、枯躁无味的提问,并逐渐形成特色的提问艺术风格,营造出学生喜欢的、良好的、积极的、活跃的、有创意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陶行知有句名言“先生最大的快乐是培养出自己崇拜的学生”[4],而有思想、善设问的老师才能够如愿以偿。

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复利思维的实践也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地长期的努力,才能让学生获得符合语文学科规律的学习经历和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语文学习结果,核心素养才能在语文课程体系中真正落地。

语文学科如此,其他学科亦如此。

猜你喜欢

孔乙己习惯素养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上课好习惯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孔乙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