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BL的小学科学课堂学习共同体探析

2020-06-03黄威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成员教学法

黄威

(厦门市翔安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厦门 361101)

一、PBL教学法与课堂学习共同体

1.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也称为问题驱动式学习或项目式学习教学法,源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医学界。它有别于“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法,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以问题驱动学习,通过团队讨论与合作学习激发学习者学习欲望,并以真实性任务或问题串联学习,将学习融入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之中,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发现与解决问题,内化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1]这种教育方式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PBL教学法重视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它涵盖了下列5大特征:(1)教师抛出亟待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问题驱动);(2)在真实情境中学生模拟学科专家探究并解决问题,[2]并在探究过程中学习与应用学科思想(提供支架);(3)师生与团队成员一起参加协作性活动,共同破解问题解决的方法(协同推进);(4)借助学习技术为学生搭建学习脚手架,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技术助力);(5)学生研发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可行产品,又称制品,并将课堂学习成果公开分享(分享成果)。

2.课堂学习共同体

最早提出“课堂学习共同体”概念的是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教授(Manabu Sato,2003),课堂学习共同体涵盖了课堂形态与课堂理念两层意义。作为人文教育理念视阙下兼具生命价值的学习方式,课堂结构是表象,学习机制为内涵。前者是师生之间交互协作与互惠共享的共同体;后者旨在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主义教学环境,突显以学习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课堂学习共同体主要的学习方式。[3]

课堂学习共同体也具有五大特征:(1)营造和睦的课堂氛围。教师作为助学者,要搭建增进团队成员相互了解、合作共享的互动平台,为确立共同的学习目标和课堂要求奠定基础。(2)确立共同的学习目标。教师应本着协商共议的原则,联合团队成员共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并鼓励全体成员朝目标奋进。(3)明确规范的课堂要求。教师引导全体团队成员共同协商和磨合改进课堂要求,并敦促全体成员自觉遵守,促进团队和谐健康地发展。(4)倡导多样的学习机会。教师应尊重每位成员的个性特点,为其提供富有特色的多样化学习机会,充分挖掘成员学习潜力,在个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团队的协同发展。(5)维系持久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运用问题驱动、主题阅读、交流研讨、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激发与维持团队成员的学习热情与探究内驱力。

二、基于PBL的小学科学课堂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

1.基于PBL的小学科学课堂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

PBL教学法与课堂学习共同体教育理念的共同特点是都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极大发挥,关注个体成员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动效果,教师则起到辅助学习和引导者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有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引导团队科学合理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目标为驱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学习共同体将课堂作为学习的主阵地,在和谐民主的教育生态环境中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师生间形成协同互动与共享互惠的共同体,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笔者尝试将PBL教学法与课堂学习共同体教育理念深度融合,探索构建基于PBL的小学科学课堂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见图1)。

图1 基于PBL的小学科学课堂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示意图

从图中可看出,基于PBL的小学科学课堂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以问题驱动任务学习,形成“驱动问题、明确任务→提供支架、研究路径→方案实施、细节调整→成果达成、交流分享”的学习流程。教师在学习任务开展过程中起到引导者、辅助者的作用,并创设思想平台、搭建思维脚手架,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使之不断思考摸索,自主探究。同时,教师注重辅助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小组活动与团体活动,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职责明晰、彼此支持、相互配合,在协同奋斗、合作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火花。学习流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个体与小组、成员与共同体共同营造出个体积极努力、团队和谐互助的良好氛围,在团结、友爱、合作、互助的学习情境中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由此,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所有成员获得发展、促进成长。

2.基于PBL的小学科学课堂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案例

(1)神奇的水

本节课的驱动问题为“水有何神奇之处呢?”带着这一任务,学生与教师共同走进科学课堂。教师展示白色毛巾条和红色水,提问:“同学们,如果我们将白色毛巾条插入红色水中,毛巾条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讨论与预测,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并记录结果,汇报交流实验结论。发现水的第一个神奇之处“毛细现象”(水具有沿着小孔隙向四周扩散的性质)。

教师展示一枚一元硬币与胶头滴管,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硬币面上能容纳多少滴水呢?”学生讨论与猜测,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学生学会使用胶头滴管,并练习取水和滴水)后记录结果,汇报交流实验结论。学生学会从顶面、侧面观察水表面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发现水的第二个神奇之处即“表面张力”,再引导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拓展延伸,如天气潮湿时的墙根、沾了墨水的纸巾、浸了水的粉笔等均有“表面张力”(见图2)。

图2 “神奇的水”课堂模式流程图

本节课以PBL流程图为载体,经历驱动问题→提供支架→方案实施→成果达成。教师在流程中充当引导者、辅助者、交流者与学习者。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效激发了个体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在观察与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并运用语言、简笔画或思维导图等自身擅长的方式描述水的其他性质。例如,学生了解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与表面张力,并尝试将之应用于日常生活,进而预测水还具有其他本领。[4]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会细心观察思考与水有关的物体,尊重事实与他人意见,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

(2)地球的内部

本节课的驱动问题为“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带着这一问题,学生与教师共同走进科学课堂。首先,教师以智力风暴的方式倡谈自己对地球的已有认知,引发学生对地球的探究热情并激活前概念,接着围绕驱动问题“地球内部结构”以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方式交流讨论并分组设计出探究方案。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提供阅读资料与视频材料为小组探究提供帮助,再由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思维碰撞、记录结论,最后分组汇报与分享。在小组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状态、厚度、特点并形成记录过程中,一开始学生并不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与学生分享,共同观看、思考、讨论、交流,最终形成小组共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作用并始终把握住研究的方向。最后,学生通过橡皮泥制作地球模型加深学习印象,巩固所学知识,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见图3)。

图3 “地球的内部”课堂模式流程图

本节课的学生探究活动与“神奇的水”有很大不同,地球内部的探究没办法通过具体的操作性实验来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所展示的火山、地震与海啸等图片,学会从地表现象猜测地下情况。学生学会从观测自然现象中去预测地球的内部构造,并通过动手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深入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地球内部结构,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现实意义,在活动操作中树立了科学的自然观。本节课学生对地球内部神秘之处从好奇到了解到惊叹,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与情感体验。

三、结束语

课程改革理念不断深化的今天,要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们要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不断下功夫,以期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笔者构建PBL教学法与小学科学课堂学习共同体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也将教师与学生打造成具有共同愿景的学习共同体,营造具有和谐生态环境与民主氛围的小学科学课堂。全体共同体成员优势互补、协商互助、交流分享与评价反馈都落到实处,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共同体成员教学法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