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的现状及路径分析

2020-03-22黄佳豪高琪梅

关键词:大学建设

黄佳豪,高琪梅

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的现状及路径分析

黄佳豪,高琪梅

(安徽建筑大学 城市管理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00)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业型大学建设是推动高校顺应高等教育改革趋势,适应社会需求变化、解决自身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当前国内创业型大学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碰到一些难题,还需进一步强化自身顶层设计,完善高校制度体系,优化考评激励机制以及加强创业文化教育,进而推动创业型大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创业型大学;成果转化;创新

早在20世纪末,国外学者就提出了应对知识经济社会所需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大学的“创业型职能”。我国创业型大学的产生与发展深受西方创业型大学发展经验的影响,也离不开与我国具体国情的联系。一方面,在坚持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高校应牢牢抓住促进自身发展的政策机遇,但同时也面临高等教育及高校事业单位改革所带来的经费缩减压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创业型大学不仅顺应了改革趋势,而且能够通过知识的商业化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步入知识经济社会,学生对于大学的需求并不再局限于研究学问、丰富学识、作为步入工作不可或缺的一块具有中枢作用的敲门砖或一纸学历证明。社会环境瞬息万变,高校传统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矛盾日益凸显,创业型大学建设成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通过转型,创业型大学最终成为供应优良应用型人才、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服务社会与国家的重要力量。

一、有关创业型大学的研究综述

在中国知网期刊库对创业型大学进行检索,截至2020年3月,与之相关的中文文献共有785篇,其研究热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6年以前,创业型大学研究热度较低,年均发文量不过10篇。第二阶段:2007—2012年间,发文篇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持续平稳增长。第三阶段:2013年以来,期刊发文数量虽不稳定,但相对以前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热度。对初期的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时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三个侧重点:第一,结合三螺旋理论对创业型大学建设进行探讨;第二,欧美发达国家创业型大学的兴起、发展动态与经验启示;第三,创业型大学的内涵与建设路径分析。2010年以来,我国学者对创业型大学的研究愈加多元化、精细化,如对价值取向问题、组织建设方法、师资队伍转型、不同层次高校的战略选择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该阶段已经出现了本土的创业型大学建设经验及相关的中外发展比较研究。虽然对西方创业型大学建设经验分析仍占不少篇幅,但我国对创业型大学的研究已经走向并且最终将落足于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创业型大学本土化建设的研究方向。

二、创业型大学的兴起及特征

(一)兴起

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高校积极响应时代号召,走向转型之路。面对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创业型大学建设是我国高校转型的全新模式也是必然趋势。创业型大学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与利用来获取资源以实现“自力更生”,途径可以是技术成果转让、创业等等,与之相伴的是对政府资源依赖性的降低与高校自主性的提高。创业型大学使理论服务于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促进了理论的发展。它是在教学型等三类大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用型大学是创业型大学的起步阶段[1]。传统型大学主要是通过实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基本目标来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创业型大学则在此基础上更为突出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功能。创业型强调科研的实用性、市场导向与经济价值,以便将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创业型大学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开始形成、发展并日益成熟。在克拉克与埃滋科维茨分别对欧洲五所教学型大学、美国部分著名研究性大学等对象的实证研究中,分别以沃里克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为早期创业型大学的代表。沃里克大学由1861年成立,加之时任校长与当地工商界联系密切,一开始就建立了强调业界往来、凸显创业文化的办学理念[2]。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政府大幅减少对高校的财政资助,沃里克大学迫于压力而全面走向转型之路。通过对外提供教学服务、科研发展与成果转化合作等方式,缓解经费压力。20世纪90年代,沃里克大学已完成转型之路摇身成为世界一流高校。进入21世纪,沃里克大学重新制定了办学战略并进行了修订,巩固了教研与创业并重、强化外部联系与可持续发展的定位[3]。而对于麻省理工学院来说,创业型大学建设是紧跟经济趋势、促进自身发展的路径。

自上世纪末创业型大学理念引入我国以来,一大批高校纷纷效仿,走上变革发展之路。以福州大学为首,南京工业大学、临沂大学、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等院校也先后确立了创业型大学建设的转型目标,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时至今日国内创业型大学建设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吸收国外建设经验时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目前尚没有大学能够从本质上称为之创业型大学,这些高校无论是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考评机制或是文化氛围与转型前相比均未发生质的改变。实现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愿景,探索创业型大学的中国特色道路,仍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二)特征

1.服务导向性

创业型大学服务于千变万化的现实社会,其存在和发展旨在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与当下创业环境相照应,创业型大学的服务导向性使高校将本是一种虚拟社会资源的知识资本化,在政府相关政策指导下通过各种第三方平台使高校和市场建立联系,如技术中转办公室、创业中心论坛等。加快知识资本转化为实际资本,创业型大学的服务意识也日益增强。由社会的需求导向催生了创业型大学并使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而不断进步成长。

2.创新导向性

创新是第一动力,在着力强调创新的新发展理念指导下,高校也需将创新创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而创业型大学建设就是对时代要求的回应,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创业型大学的办学宗旨。不仅是办学理念,高校在其课程设计上也显著体现了创新导向性特征。洞悉国家政策导向,紧跟经济社会形势与市场需求走向,创业型大学在传统学科基础上增设了多门新兴学科,尤其重视重点新兴交叉学科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强调跨领域综合学科的创设和发展,不断发挥其创新导向作用。

3.文化交融性

高度的文化融合也是创业型大学超越传统大学、区分研究型大学不容忽视的一方面。首先,创业型大学之中的特有创业文化蓬勃滋生、欣欣向荣,是文化创新的一部分。其次,高校的校园文化以及丰富的学术文化源远流长,从最初高校兴起伊始便不断发展至今。创业型大学正是将二者有机融合,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立足于当下的创业环境,满足社会需求,发扬了别具一格的创业文化。因此,正是在创业型文化与高校文化的融汇贯通、彼此交融的过程中逐步孕育了创业型大学文化。

4.外部互动性

创业型大学不同于普通高校,其与政府及市场的联系紧密。正是由于这样的联系使得创业型大学有着外部互动性的特征。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也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初心之一。创业型大学建设离不开政府和产业的互联互动。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第三方,为高校和产业之间建立起沟通联系的桥梁,并通过一系列政策管理和支撑创业型大学的发展;企业和高校之间不断加强成果转化,促使高校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需求造福社会。此外,高校和企业之间互相输送人才,彼此借鉴互通交流,使高校创新型人才进入企业,企业管理手段与方法进入高校。外部互动性是创业型大学的一个典型特征。

三、创业型大学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末创业型大学的概念引入我国以来,我国有一大批高校高举创业型大学的大旗,一个个创业型大学试点院校设立。但时至今日我国的创业型大学建设进程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借鉴国外建设经验的过程中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创业型大学本土化建设愿景也与现实存在较大反差。

(一)政府保障不足,内部支持欠缺

首先,创业型大学建设缺乏政府有力的制度政策等必要保障。虽然创业型大学区别于传统型大学的重要特点就是依靠自身能力获取市场资源而降低对政府的依赖,但现阶段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良好的制度环境与政策导向无疑是必不可缺的“保健”因素。然而在现阶段,高校评估体系仍然更为倾向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在财政补贴分配过程中创业型大学也不占优势。同时,如何降低高校实现创业型大学转型的试错风险、切实保护学者的科研转化成果等等,这也是政府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其次,学校的高层领导者是带动创业型大学转型的领头人,对其他人员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在成功的改革中领导队伍往往起着核心作用,不论在政府或学校层面均是如此。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转型经验相比,国内高校领导者大多存在转型目标不清晰、转型动力较弱的问题,特别是容易因政府所任命高校领导层的更替、因办学理念不同而出现办学定位“日新月异”的现象。

(二)高校制度建设欠缺,院系权力过小

制度建设是高校治理、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有优良的制度规约,高校才能有优良的治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才能促进和推动高校整体发展进步。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至今,其存在的学校制度问题值得探索和研究。首先,国内高校普遍存在领导部门权利集中化、内部科层管理制度过高等问题。而创业型大学在制度建设中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创新创业职能,往往会因为其内部制度不够优化而受到限制。其次,高校管理层权力集中,相关院系权力过小缺乏自主权,阻碍了创业型大学重点建设的相关社会需求学科专业的发展。院系所有的职权并不能支撑起成果转让、创新创业的职能,会碍于职权受到严格刚性的管理制度的束缚。最后,高校制度建设中的治学管理理念并未得到更新,不能突出体现高校创业转型的过程,高校和企业没能搭建起互相学习借鉴的桥梁,不利于现今创业型大学的绿色可循环发展。

(三)教师考评机制落后,缺乏应用型社会人才

创业型大学须将创业知识渗透于教学、科研的全过程中,以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与科研成果转化的基本目标,教师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因素。引导高校内教师队伍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型,以及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是高校实现转型的根基。一方面,地方高校教师考评机制普遍侧重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科研业绩,而忽略了体现创业型大学特点相关评价指标的设置。多数地方高校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认知仍停留在教育者与研究者的层面,教研观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加之高校的考评机制仍然以教学、科研成果为重,如学生教学评价、学生成绩、专著文献发表等,未能全面体现创业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充分利用绩效指标对教师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部分地方高校现有教师队伍积极性、专业性、创新性不够强,同时外部科研应用型人才引入比例较小。据调查显示,我国地方高校师资队伍主要由高校学工人员、本校经管教师以及小部分的兼职或专职创业教育教师组成,这种应用研究不足、创业实践经验缺乏的师资队伍不利于创业型教师的转型[3]。

(四)文化建设存在局限性,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传统的学术文化有其根深蒂固难以撼动的权威性,新兴的创业文化在社会需求的呼求鼓舞下蓬勃生长,二者虽同属文化的范畴,却拥有截然不同的属性和特征。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随之出现了一些矛盾。比如传统学术文化的硬性和刚性使得其对创业文化的融入产生了一定的抵抗性。创业文化并不能很好地与学术文化交相呼应,达到创业型大学文化建设应有的水平和层次。

与此同时,传统学术文化指导下的学术价值导向和创业文化指导下的市场价值导向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于各大高校中,亟待解决并深受社会各界关注[4]。因创业型大学的社会服务性使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大于一般高校,故创业型大学应更加重视成果转化。但部分高校教职工普遍存在对成果转化概念模糊、认知有误的问题。他们在工作中以教学和做科研任务为重,往往意识不到他们的工作对于企业和社会更深层的意义。甚至将科研成果商业化从而使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原本应由创业型大学创造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从而满足社会需求的重大使命。

四、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发展路径

基于以上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本文从政府制度政策、高校教师体制、文化建设及高校管理体系四个维度提出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通过改革发展路径,推动创业型大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创业型大学成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服务社会与国家的重要力量。

(一)强化自身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目标

政府须凸显自身在创业型大学转型中的主导作用,高校须明确战略目标并持之以恒。首先,调整现有高校评估、资源分配体系,加大创业型大学转型政策支持力度。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创业型大学更为注重学术成果的实践价值,基本目标的转变也应在评估指标上得到体现。然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注重学术成果,因此应对创业型大学采用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评估指标,以体现其创新创业成果与科研转化成果。这也有助于政府合理分配资源,降低创业型大学转型试错风险,推动创业型大学建设进程。完善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转让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教师的智慧成果守住最后一道防线。其次,高校领导人员应厘清创业型大学的战略目标,确保目标的一致性与持续性。高校领导人员要做好顶层设计,把方向、做决策、保落实,统领转型全局。做好传达工作,不论是领导者、管理者、教师都了解并认同本校办学理念,形成转型合力。政府扩大高校自主权,高校自主办学、自主管理,一方面确保领导队伍的稳定性与发展目标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对社会经济环境及时应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高校的成果转化与转型速度。

(二)完善高校制度体系,创新管理体制

制度的规约和保障是建设创业型大学的重中之重。没有好的制度就没有创业型大学的进步。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制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建设漏洞,提升创业型大学管理治理水平。首先,建立健全创业型大学建设的保障和监督机制,创新创业型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创业型大学所特有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深度弘扬创业精神和提高培养实践能力,形成有利于优秀创业型人才学习成长的制度氛围。其次,高校应改革原本科层化管理体制,实行分层化管理,杜绝领导部门权力集中化的情况,适当扩大各个院系权利,给予院系更多自主权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各院系领导师生携手共进,共同营造积极钻研科研的浓厚学术氛围,为学校创业型大学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再次,建立或完善适应创新创业特点的高效决策管理配套机制。运用企业管理知识参照企业管理模式,建立类似企业的管理决策责任机制,在院系设立系部委员会,享有学术评议权。系部委员会可由系主任牵头、部分教授和教师及学生代表按比例参加组成。此种形式有利于创业型大学决策的民主化并提高决策效率与质量。

(三)优化考评激励机制,吸收创业人才

建立有针对性的教师考评机制有助于激发教师队伍活力,而外部人才的引进能够优化创业型教育教师队伍结构。首先,调整现有教师考评激励机制,建立突出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并重,以科研业绩为辅的指标体系。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增加体现科研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如人文社科的教师为政府、企业提供的培训与咨询等等,以促进教师重视科研成果的实用性与现实意义。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论是何种大学,教书育人都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基础性工作,科学研究是教师发展自我、获得社会认可的方式,成果转化则是以科研成果为依托的拓展性工作。也就是说,教师的评价必须以教学质量达标为底线,在教师的评奖评优甚至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中应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不应被综合评价所掩盖。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成果转化的中介。对于学术业绩来说,应调整学校对其过高的额外奖励,削弱学术研究的功利化倾向,使教师有自由探索的空间。其次,优化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高校应积极企业开展合作,带领教师定期到企业观摩学习,丰富教师创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对教师进行创业培训,并鼓励教师走进国外优秀的创业型大学交流学习。在提升内部人才的同时,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定期地引入外部应用型人才。如可邀请企业家、企业研发人员开办讲座或兼职代课,聘请创业经验丰富者或与企业有过合作经历并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高水平人才任教。通过内部制度的完善与外部人才、信息的吸收借鉴,打造一支具备一定创业知识能力、洞悉社会需求的专业创业型教师队伍。

(四)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加快成果转化

文化对于创业型大学乃至所有高校都是一种强大精神力量,是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实力的关键。我国创业型大学若有意提升整体实力,向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看齐,必须增强高校文化软实力,发扬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文化与创业精神。首先,突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高知识导向的学术文化和市场价值导向的创业文化的交流融合程度。如在高校内经常举办形式多样宣扬创新创业的文化活动,鼓励教师和学生多多参与其中,达到宣传和弘扬创业文化的效果,尤其提高教师对创业文化满足市场需求的接受度,从而使他们转变固有观念。其次,树立科学导向观念,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创业型大学要以学术为桥梁,使其科研成果及优秀人才进入企业,创造市场价值并造福社会,就得将创业型大学的办学宗旨和理念深入扩展到每一个在校师生和职工的内心,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校训,深入人心,致力于培养成果转化型人才。第三,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和科研管理机制,促进教学改革,在创业型大学内模拟创业相关现场环境,建立实践基地,脚踏实地为企业及社会输送创业型人才,使高校起到创造和谐的成果转化环境和人才培养集中营的作用。

[1]李春林,刘丽丽.创业型大学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及典型特征分析[J].价值工程,2015(20):251-254.

[2]朱春奎,李文娟,龚晨,汤天波.英国沃里克大学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中国,2018(07):16-18.

[3]丁爱侠.我国创业型大学发展的必要性、问题与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商科学版),2018(06):67-71.

[4]杨琅玲.论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部环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05):43-44.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ath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HUANG Jia-hao, GAO Qi-mei

(Urban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2330000 Anhui)

Innovation is the first driving force,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promote universities to comply with the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meet the changes of social needs and solve their own development problems.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but also encountered some problems.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rengthen its top-level design,improve the system of universities,optimize the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mechanism,an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so a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nnovation

2019-11-12

2016年度安徽建筑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建设研究”(2016yx05)。

黄佳豪(1978- ),男,湖南永州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政策;高琪梅(1996- ),女,陕西西安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社会政策。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0.06.23

G647

A

1004-4310(2020)06-0151-06

猜你喜欢

大学建设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