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视域下的聋校数学有效教学探讨
——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

2020-03-22叶爱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圆的认识聋校手语

叶爱芳

(南平市盲聋哑学校,福建 南平 353100)

发展,一般泛指某种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是发展的源泉,同时认为最好的教学就是走在发展的前面,进行指导的教学,即教学应引导发展。[1]近年来,新一轮课程改革赋予“发展”一词以新的内涵,教学应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特殊教育的对象因为身心存在障碍有别于普通的儿童,这也要求特殊教育者对“发展”应有新的认识。教育部颁布的《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 年版)》(以下简称《聋校数学课标》)提出:“聋校数学教学应促使每个聋生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开发,使人人获得适合的数学教育,让不同聋生在数学上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聋校数学教学应着眼于聋生潜能的开发,着眼于聋生个体的差异,着眼于人人参与的教育公平,将聋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使聋生经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学习力,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一、聋校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聋校数学课堂常见现象:教师手舞足蹈满堂讲,聋生似懂非懂全程“听”,练习答案全由教师写,学生依葫芦画瓢都照抄。课堂教学目标落实片面,仍然是重认知轻情感、重结果轻过程。聋生自主学习动力不足,越到高年级越无法理解数学语言,无法掌握数学概念,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就更难了。总之,课堂教学效率低是聋校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的现状。

究其原因则是聋生听觉障碍导致语言发展滞后,再加上手语交流的局限性和随意性,严重制约了聋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及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发展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发展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也存在着各自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1]而聋生由于自身听障程度不一,伴随其他障碍,造成他们在智力、语言、思维等各方面较正常儿童存在显著的差异,聋校目前单纯的集体授课方式效率不高,严重影响聋生个体数学能力的发展。

为此,文章以北师大版第十一册教材中《圆的认识》教学为例,谈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实施遵循聋生认知特点和身心规律,促进聋生发展的有效教学。

二、发展视域下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设计有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核心,在教学中具有定向作用,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也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是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聋生个体差异较大,在教学目标设定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差异,以聋生“现有的水平”作为起点,寻找“最近发展区”和“新知识的生长点”,制定出分清层次且有弹性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聋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圆的认识》中,笔者根据全班聋生的差异分为A、B、C 三组,制定了具有一定层次的教学目标。A 组聋生要达成较高要求的学习目标,即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自主活动,理解并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特征,掌握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初步体验半径和直径在生活中的运用;对B 组学生则适当降低目标难度,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圆各部分名称和特征,初步认识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而对C 组学生,目标要求就更低了,只需要在教师或同伴的个别支持下通过辅助学具认识圆,学会相应的手语,体验活动的乐趣。需要强调的是,A、B、C三组在情感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意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样适当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切实让每个聋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学习,“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树立信心爱上课,上好课,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选择适性教学方法

实施有效教学应遵循聋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发挥聋生的视觉认知优势,考虑如何对聋生进行缺陷补偿,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树立聋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聋生的主动参与,激发聋生的内部需要,促进聋生的学习走向自主、自能、自力,最终让聋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获得一定的发展。

1.直观性教学法

聋生在日常生活中是“以目代耳”来感知世界的。数学课堂应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选择直观性教学法,运用图片、简笔画、实物、多媒体动画等来展现数学现象,辅助聋生理解数学概念。《圆的认识》一课,笔者制作了一段“汽车的演变”视频,直观上展现了从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到如今的汽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车身、车型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唯一不变的是车轮,引导聋生关注点从车轮转移到“圆的认识”上,这样既能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聋生迫不及待想要了解后面的知识,又有助于发挥聋生的视觉认知优势,形成鲜明的表象,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自主探究半径的特征学习阶段,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用一把尺子分别去量每一条半径,刻度显示都相等,以此来引导程度较弱的B 组聋生理解半径的特征,这样直观性的方法使得教学由静态变成动态,由平面走向立体,由抽象变得具体。[2]

2.生活化教学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聋生因生活经验缺失导致数学学习受阻。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多采用生活化教学法,帮助聋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生活常识来理解和学习数学,并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圆的认识》中,通过设置“请你根据生活经验想一想,车轮为什么要设置成圆形、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生活中的圆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等生活化问题将抽象的几何概念与聋生的生活有效联系起来,从而丰富聋生对圆的感性认识。在聋生掌握“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直径也都相等”的特征后,进一步设计生活化问题:“吃饭的桌子为何设计成圆形?车轮的车轴应安装在轮子什么部位?”以此激发聋生去思考、去探究、去解决问题。

3.合作探究性教学法

发展性教学理念认为:教育包括教师、家长、同伴的影响,没有适当的相互影响则没有发展的发生。学习者不能像只会装东西的容器,被动学习,而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与他人进行思考性讨论。[3]因此,合作探究性学习也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应鼓励聋生踊跃参与合作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学会倾听他人想法,让每个聋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发展,促使聋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圆的认识》中,为了让聋生更好探索半径和直径的特征以及在同一个圆内它们之间的关系,笔者将聋生分成四组进行合作交流,动手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最后各组将讨论的结果向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汇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聋生才是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的主体。经过相应的活动时间,有的小组通过画一画发现半径有无数条,直径也有无数条,有的小组通过量一量发现半径都相等,有的小组通过折一折发现直径都相等,有的小组通过比一比得出同一个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这样引导聋生合作交流,使每一个聋生都参与到主动探索中来,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活动过程,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并在交流汇报过程中巩固了数学语言,掌握了数学知识,发展了数学能力。

4.个别化教学法

个别化教学法是根据聋生的听障程度和学习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学和指导,照顾个体差异的重要方法。聋校8-12 人的小班额为个别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笔者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都针对聋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出符合不同聋生认知水平的目标、提问和练习,提供个别化的支持和辅导,最大限度满足每个聋生的需求。《圆的认识》中,笔者按照A、B、C 三组设置不同层次学习任务。新课环节,A 组以微课为引,预习先行,自主探究,先学后教;B 组借助微课由教师适当讲授和引导;而C 组通常是数学思维方面缺乏组织性和有效性,并伴有注意力缺陷的个别聋生。他们则需要通过教师个别辅导或小组同伴帮扶进行干预。学习微课并参与小组合作之后,他们仍然对“圆”的概念很模糊,笔者便借助“圆形辅具”让C 组聋生通过观察、触摸,感受圆是封闭的曲线图形,然后教他们用正确规范的手语表示圆,并能在教师引导下找出教室中的一两个“圆”,教师再适时给予肯定和评价。练习环节,A 组学习单上要求动手测量半径和直径,通过观察对比得出二者的关系;B 组学习单上半径直径的数据已经给出,对比可直接得出结论;C 组则不要求掌握这个知识点。这样分层次个别化的教学让每个聋生都能在一堂课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实现数学素养的差异化发展。

(三)强化多元沟通方式

发展性教学应树立既看到障碍更重视潜能的育人观。聋生由于听觉障碍,语言发展滞后,思维发展也受到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应强化多元沟通方式,让聋生多听、多看、多说、多写,正确将口语、手语、书面语相结合,发展聋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双语教育理念认为聋人手语也是一门语言,而且是聋人的第一语言,同汉语有着一样的语言功能。教师可将这一理论用于数学教学,运用聋人自然手语来分析教学重难点,讲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用书面语来加强聋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在《圆的认识》教学中,笔者要求有残余听力的聋生大声跟读“圆、圆心、半径、直径”等数学概念,而没有听力的聋生则跟着教师打出规范的手语。在解释半径直径概念时,对于“圆上、圆内、圆外”等词便借助聋人自然手语呈现出形象的视觉语言,让他们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最后,笔者在完成了半径、直径概念的完整板书后,又让聋生用手势汉语和口语齐读板书上的书面语,熟悉半径、直径概念的数学语言表述,从而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半径直径的概念。这样将手语、口语、书面语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得顺畅有效,既能开发聋生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沟通交往等潜在能力,又提高了聋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完善有效评价机制

发展性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整体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一般性发展。而《聋校数学课标》也指出:“聋校数学评价是为了激励聋生的学和改进教师的教,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并实施差异评价。”[2]首先,教师是基于课标实施课堂评价的主要力量,应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每次评价都可能伴随问题的出现,都意味着可能有一批聋生需要提供特殊支持,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后续调整。[3]教师评价要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关注差异,让不同程度不同发展需求的聋生在课堂上有所习得,并知道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促使聋生实现后续发展。其次,聋生也应对自己课堂学习效果进行真实具体的评价。可以运用“非常好、好、一般、不好”等贴纸对自己在课堂中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何种程度进行明确评价。《圆的认识》中,笔者在学习单上设置了聋生对本节课知识学习、小组合作、问题回答、聆听他人发言等情况的自我评价,及时记录聋生知识、技能、行为态度等方面的进步。同时鼓励程度较好的A 类生通过撰写数学日记将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展示和反馈,努力让每个聋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最后,家长也需配合教师检查聋生学习情况,如预留的思考题、知识点的背诵、口算练习等,可以通过打分、文字评价等形式发布到班级微信群进行及时反馈。

三、结语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中,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已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而探索发展视域下的聋校数学有效教学则是最终的落脚点,是发展聋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应然选择,也是每一位聋校数学教师的教学追求。只有不断实践和反思,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才能逐步实现以发展为导向,以教学促发展的有效教学。

猜你喜欢

圆的认识聋校手语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科学认识中国手语,努力提高应用水平
聋校语言教学中的
立足聋校语文课堂,探寻高效教学之路
多措并举,打造互动课堂
《圆的认识》教学实录和反思
奇怪的手语图
电子白板让聋校英语课堂更精彩
聋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