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区域教研模式 助力小学音乐新教师专业成长
2020-07-16叶丽芳
叶丽芳
(马尾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6)
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良好的专业素养需要构建一个常态化的岗位提升学习路径,区域教研活动是关键的一种形式。区域教研活动定期开展,有利于整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助力新教师专业成长。“新教师”是一个区域教师群体中的新生力量,从专业院校理论学习到具体教学实践,有一个的“磨合”与“调适”阶段。区域教研活动作为一种常态的教研活动形式,为新教师教学问题诊断与改进教学提供了重要实践平台。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转变,倡导“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深刻地影响着当前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1]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转变,给区域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了有效的区域教研活动模式。
一、基于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区域性教研模式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笔者对近三年的小学音乐学科教研活动成效做跟踪调研,就此前的教研活动数据资料汇总,梳理如下:
1.教研活动主体性不明确
造成区域新教师主体性不明确的因素,在主观层面,新教师个体自身在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认为工作之外的教研是附加的额外教学任务。84.51%认为新教师接受过专业院校专业训练可以胜任教学工作,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教学认识与理解;客观层面上,新教师对区域现有教研活动模式的弊端产生一定的抵触和应付的心理。源于区域新教师的自我学习的主观愿望与实际的教研工作“单向性”的角色转换不够造成的,没有改变教研员为主体的现状。新教师对现有模式产生的落差后,容易出现倦怠、被动、应付的状态,影响着研究活动“参与度”与“有效度”。改变教师参与教研主体性的问题,有必要对现有教研模式重新审视。
2.教研活动主题不够精准
当下,常态的教研工作程序为“单向性”设计与安排,教研主题设置一般以教研员预设为主,由于个体习惯性思维的定式影响,考虑主题设计精准度不够,无法体现新教师参与的学习诉求。“单向性”的主题预设影响教研活动“参与度”与“认知度”,进一步影响着新教师教研活动的主题预设与活动目标的达成,容易出现“走过场”“大水满灌”的现象,培训效果得不到新教师的认可与肯定。
3.教研活动缺乏必要工作进阶支撑
目前区域的教研活动都为项目制一次性完成。在教研活动中发现问题,因为教研活动的结束就过去,还是没有解决,在未来工作中依然出问题,影响教学。进阶式教研活动设计解决点状、“碎片化”教研活动的不足,形成“链式”“环式”活动设计,有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科学认识问题的信息接收环。
二、新教师区域教研模式改进
1.调整教研活动角色
首先是调整教研角色:培训者——教研员为主导,参训教师为主体,将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建构开放、互动教研平台与氛围。新教师对教研活动认可度、参与度、教研热度大大提高。主动完成教研活动的任务前置:教研调研、问题收集、主题设计、典型案例收集、分析等。教研活动的效度得到极大改观。
2.创建任务驱动式的新教师成长档案袋
运用新教师成长档案袋方式记录教研活动过程性信息,重点聚焦新教师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从教研活动过程回顾和比较中看到新教师的进步。[2]由教研员与新教师共同完成,加上教研同伴间的互评、教研交流中相互点评记录。教研工作进阶计划下完成学习工作袋,避免“碎片化”“经验化”的主观式教研活动。
3.学习数字化教研工具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研生态下,教师、教研员学习数字化教研工具,为教研工作极大便捷与高效(见表1),尤其在教研形式、教研学习方式、教研资源创建、信息利用、资源传输方面的变革。教研活动内容、方式给新教师从静态、单向的传播方式转变为多维与互动式。
表1 教研工作数字化带来变化对比表
三、探索助力音乐学科新教师成长“一体两翼三主”的教研模式
基于上述分析,把区域的教研模式优化与整合为:以听评课为切入点,助力音乐学科新教师成长,聚焦课堂教学能力为“一体”,学科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为“两翼”,教师为主体、教研员为主导、主题活动整合的“三主”教研模式。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1]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形式,歌唱形式普及性、适应性、审美性,作为地方基础音乐教学基础工作的着力点,更是新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基于音乐学科新教师的成长路径与特点,以歌唱类型实践的课例作为听评课教研活动的主题,考察新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的两个维度。
根据笔者教研跟踪与新教师教学反馈,“一体两翼三主”教研模式,较为精准地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区域教研工作的调整与完善提供具体路径。《新教师入职培训指南》指出:新教师掌握基本教学规律,学会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和教学评价,提高新教师岗位适应能力。[3]这是评价的对标点。
听评课组织开展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教研工作者针对新教师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分析,提出具体的改善建议与方法,同时应关注课堂设计中的闪光点,针对教学者的精细构思设计、严密推理、合理实证做出肯定,给予鼓励和支持,确保利用听评课激发教师的教学动力,便于引导新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研讨活动学习任务前置,在听评课前,教研员与区域新教师基于训前调研,明确认识到本次课程的听课任务,围绕认识课、检查课、研究课、评价课、总结课、帮导课等多个视角进行听评原则与方法的设计。
根据笔者基于区域音乐新教师教研跟踪研究,探索以新教师成长记录袋支持“一体两翼三主”的教研活动,以教研活动任务驱动,新教师成长进阶的形成性、过程性、完整性数据和资料支撑客观、科学的评价。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新教师自评、互评及教研员评价相结合新教师的专业成长。[3]形成新教师成长的“链式”信息轨迹,聚焦新教师课堂教学的两个维度:教学能力与音乐专业能力的评价。新教师成长记录袋对新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过程,音乐学科专业问题梳理与诊断,聚焦新教师课堂教学因素——学情分析、备课、教材处理、导课环节、教学过程、教学示范、示范辅导、课堂设问、表扬(激励)教学小结、教学效果、学生测评等等。新教师成长记录袋为新教师课堂评价提高科学诊断的完整信息。
在“两翼”中的一翼为新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是新教师着力提升的关键点:唱歌、示范、引导聆听音乐本体,强化音乐要素感知能力审美感知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于音乐的听觉特征、表现形式、表现手法与艺术美感的感受与理解能力,借此突出音乐艺术的本体性与特殊性。基于教学目标针对教师在课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收获的教学成效进行综合评价,依据成长档案袋的过程性信息作进阶性的诊断,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以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1 课《游子吟》为例,本课采用边唱乐谱、边画旋律线的方式开展歌唱教学。参与教研活动的团队成员的新教师成长记录袋记录《游子吟》课堂评价所需要的诊断的完整信息,通过在线文档工具,实时汇总。在教研评课环节,诊断出该授课教师将旋律线走向与乐曲旋律特征、歌唱音准、情绪处理进行融合,方可有效发挥画旋律线对于歌唱模块教学的辅助作用,提高学生对乐曲的把握能力。[1]
在教研中创建新教师成长记录袋,完整地呈现一个专题周期教研资源、进阶的教学反思、教学教研内化的小结。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应用目的,以及所具有的资源和条件,灵活确定使用步骤和方式。基于在线文档工具让教研团队实时在线共享、分享进一步了解成长记录袋信息资源、互动教研。其中,教研前置学情分析、课堂观察记录卡、课堂生产性环节分析、自我评价和反思表等各种有关资料收集起来,形成新教师成长记录袋,让新教师发现自己的问题与进步,教研的深入。新教师成长记录袋支持下的课堂评价教研,多次听评课的课例进行汇总,其中有部分教师有意识地挖掘作品中的人文内涵,新教师上升到理论性层面理解教学评价问题,形成研究的初级阶段。在《摇篮曲》一课中,选取三个国家的不同音乐版本进行教学导入,引领学生体会不同体裁作品的音乐风格与地域文化差异。然而,多数课例仅局限于艺术实践维度,未将文化理解与音乐教学目标相结合,对此应在评课环节指导教师以文化作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探索音乐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现象与历史内涵,借此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歌唱过程中所展现的情感传达效果。[4]例如针对《新疆是个好地方》的歌唱课教学,可指导教师选取维吾尔族节奏型音乐作为切入点,向学生展示多首维吾尔族经典民歌,带领学生共同探索其音乐风格,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加入乐器演奏、舞蹈等元素,更好地传达出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属性,让学习深度发生。[7]
四、结语
新教师作为区域教学的新生力量,区域音乐教学的基石,以为课堂为主要阵地,教研观、教研模式的改进,提升教研质量,减少短板,研习学科教学方法,形成教学基本能力,扣好职业生涯“第一粒扣子”,适应教师岗位要求。才能音乐中小学生核心素养,音乐教师应注重强化歌唱教学在学科育人中的审美价值、情感价值,将学科核心素养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音乐要素感知力、自主发展能力、文化内涵理解力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与音乐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