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异化理论原型的缘起与演进

2020-03-22俞念胜

关键词:异化理论鲍德里亚马尔库塞

俞念胜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马克思异化理论原型的缘起与演进

俞念胜

(池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异化理论不仅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更是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在马克思之后,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异化”进行了再阐释,也使“异化”出现众说纷纭的局面。后马克思时代的异化理论不仅是对马克思思想的延续,也是基于现实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论创新。无论是马克思异化理论原型还是后来诸多的异化理论模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揭露无不表达对人的尊严、价值和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

马克思;异化理论;原型

1932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正式公开发表,引起一场“异化”理论研究的热潮,其后的多数理论家均将思想的触角伸及“异化”。其中不乏马尔库塞、弗洛姆、萨特、哈贝马斯、鲍德里亚甚至是阿伦特等重要人物。在中国学界,众多学者也对“异化”进行全面解读,特别是对思想家之间异化理论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很多研究成果着重于指明不同异化理论之间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但异化理论如何生发、如何演进、如何丰富等问题研究还不足,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诸多异化理论中到底处于什么地位还需要进一步确证。所以,对异化理论的缘起和演进进行原型与模型视角的梳理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前马克思时期异化理论:对异化的探讨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学说的动因和起点,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和论证共产主义的锐利武器。”[1]6异化理论虽然属于青年马克思时期的思想,却占据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位置。任何成就的取得都必须站在巨人的肩上,异化理论的生成、演进和丰富也不例外。

论及“异化”一词的最早使用者,学界一般会提及两位重要的思想家:霍布斯首先使用了异化概念,他将权力变异、统治扭曲的政治国家称为“利维坦”;而卢梭却是第一位触摸到异化本质的思想家,在《社会契约论》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中,他力图对异化的本质进行界定。所谓的异化,即人类的活动及活动形成的物品变成了异于人的东西,限制了人的自由和发展。如此看来,卢梭语境中的“异化”已经一定程度地接近了马克思话语体系中的“异化”。遗憾的是,卢梭并没有将异化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他从政治角度批判了“异化”之后,就将任务抛给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黑格尔是将“异化”引入哲学研究的第一人,他的异化理论是在哲学思辨框架内建构的。他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和自我意识相互影响、不断演化的内在机制。众所周知,绝对观念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所以,他的异化理论也必然将绝对观念作为逻辑起点。绝对观念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它自身经过逻辑阶段而异化为自然,经由自然融入人类社会,绝对精神在人类社会经过更为高层次的精神发展,经过哲学、宗教、艺术等形式又回归本身,这就是黑格尔所言的自我异化以及自我异化的消解。很明显,黑格尔虽然将异化定义为主体活动及其产物异于主体,并反过来限制、规定、支配甚至是统治主体,但他所指的主体并不是“现实的人”而是绝对观念,这无疑将异化理论带入客观唯心主义的窠臼。由于黑格尔彻底地颠倒了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根本关系,他是不可能正确地抓住异化本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黑格尔的“异化”是“在自身内部纯粹的、不停息地旋转”。黑格尔哲学具有明确的历史感,但其异化理论却与历史感存在逻辑矛盾,因为在黑格尔那里,他将异化、外化、对象化相等同,这就使异化具备了永恒化的特性,只要人类存在,只要人类劳动,异化就是不可以消除的。

与黑格尔不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点则直接关注现实,关照现实的人。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主要探讨了人神关系,在对宗教神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宗教异化理论。他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根据自身形象创造了上帝。但自从神在人的思想中产生之后,人却把“类本质”全部交给了上帝。费尔巴哈说:“为了使上帝富有,人就必须赤贫;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了无。”[2]52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以及宗教异化理论的提出,得到了马克思的高度评价。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虽然从人出发去批判宗教对人本质的异化,但是,他语境中的“人”却是抽象的人,局限于人本主义哲学立场的费尔巴哈绝对不可能找到异化产生的社会根源,也就不可能找到克服异化的现实道路。

费尔巴哈之后,莫泽思·赫斯将异化理论进一步推进。在《论货币的本质》中,他全面阐释了货币如何使经济、使人、使整个社会走向异化。如果说霍布斯、卢梭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论证异化,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主要是从哲学层面阐释异化的话,那么赫斯是从人类最为现实的角度,即经济角度论说了异化思想。和前辈相比,赫斯将异化理论更加细化,从一个微观角度去解释人如何利用金钱去异化人自身。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相比,赫斯只能算是无名小辈,加之其理论曾经和马克思的观点有过断裂,国内学者在研究异化理论时,甚少提及赫斯及其观点。但无论是从文本还是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逻辑考证,赫斯都给马克思带来极大的影响。广松涉曾指出:“早期马克思独创的《1844年手稿》的各个理论,不仅其构想和视角,甚至在修辞上很多地方也追随赫斯,就恰似参考了赫斯的立场来批判费尔巴哈。”[3]204“类生活就是货币,……货币是穷苦人血汗的结晶。”[4]160这无疑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韵味,马克思也是如此语气、逻辑和力度阐释其异化理论,并利用异化理论批判资本主义罪恶。

可以看出,马克思之前,异化理论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如果将这些思想家的异化理论置于理论原型学进行考量,霍布斯和卢梭只是觉察了异化的存在,两者的异化理论缺乏范式的确立,更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黑格尔从哲学层面对异化进行了全面论说,已经具备了理论原型的一般要素。然而,纯粹思辨的乐趣缺乏对现实的关照,他对社会危机、困顿和迷局缺乏最强的解释力,更缺乏涵盖性和超越性。费尔巴哈和赫斯已经较为准确地抓住了异化的本质,但两者仅仅抓住了社会某一方面对社会异化进行阐释,对社会缺乏总体性的理解。片面的认识可能显现思维和智慧的光芒,绝不可能找到异化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更不可能找到消除异化的根本路径。于是,马克思之前异化理论缘起不存在理论原型和理论模型,但霍布斯、卢梭、黑格尔、费尔巴哈、赫斯的思想为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马克思正是在对前人的异化理论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构建了异化理论原型,这种理论原型的创立为后来异化理论的模型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理论原型的确立

理论原型,即一种理论最初的生成及其表现。这关涉原型如何生成,以什么范式为基底构建理论框架以及从哪些维度生成理论等核心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任何理论原型的生成必须是基于某时段的社会困顿、冲突和危机,在对社会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理论原型可能是个人的观点,但却必然代表着时代大多数人的心声和愿望。在历史的某个时段,可能形成多种理论原型,何种理论原型将取得广泛的认同并加以践行,取决于理论原型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竞争,具有超越性、涵盖性和最强解释力的理论原型将主宰时代。于是,代表整个时代并长久张扬其生命力的理论原型,必然切中时代的命脉,对时代问题、迷局、困顿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规划,并揭示了时代问题的深层根源和隐在机制,以期对未来图景有所构建。如此,理论原型就必然不是私人话语,也必然是搁置于大众空间受到多方考量并与大众形成启蒙般互动关系的理论。理论原型的形成和建构基于社会基本问题,并对问题本身进行深入关照。而在理论原型形成的过程中,为了阐明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必然形成一定的范式、概念群,通过合理的逻辑架构对范式和概念群加以整合并阐释诉说者的叙事旨趣。于是,理论原型就具备了相关外显的特质,如原创性、普遍性、超越性以及作用力的持续性等等。

梳理马克思关于异化思想的文本,可以追溯到《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马克思在自己博士毕业论文中已经开始使用“异化”概念。在《莱茵报》时期,“异化”一词更多地出现在马克思的文章中。总体看来,这一阶段的马克思异化理论,没有也不可能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从根源来看,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还处于一种阵痛期,唯物史观还没有被确立,剩余价值理论更没有被发现。但就在巴黎时期,马克思认识到仅仅对资本主义作出道德上的批判是远远不够的,继而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异化理论在此时有了质的提升,理论成果则体现在未竟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手稿》中,马克思主要阐述了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的异化、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5]53马克思却指出:“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己异化,那么工人活动的产品怎么会作为相异的东西同工人对立呢?”[5]53而且,“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5]51在《手稿》中,马克思虽然先谈及劳动产品的异化,但却是从劳动异化推及劳动产品异化的。他说:“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5]53于是,由于劳动异化导致了劳动产品的异化,也就导致了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因为马克思认为,人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劳动中,才可能确证自身是类存在物,而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对象性,把人对动物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被夺走了。”[5]57人是以类而存在的,既然人的类本质发生了异化,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异化就成为必然。为什么会从劳动的异化导致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呢?马克思用简短的话语给出答案:“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5]60异化必定是属人的异化,因为部分人占有私有财产导致了人的异化。“凡是工人做的对自身不利的事,非工人都对工人做了,但是,非工人对工人不利的事,他对自身却不做。”[5]63梳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他从劳动异化出发指明了异化的表现及异化产生的根源,但异化原型理论到此仍没有完全构建。

对于马克思而言,问题是时代的格言。他看到了异化问题的存在,也指出了异化产生的根源,他还得指明克服异化的根本路径。实际上,《手稿》对异化的阐释已经包含了积极的共产主义设想,只有共产主义才可以彻底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全面的扬弃,也只有共产主义才能终结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全面异化。正如马克思自己讲到的那样:“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6]120

如前文所析,真正的理论原型必须具备相关的要素和基本特征。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具范式、概念和逻辑论证的统一体,他完成对前人的涵盖与超越、他切中了时代的根本问题并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虽然是个人发声却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所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必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正是由于这种持久的生命力和问题域的不断转换,后马克思时代才可能产生众多的异化模型理论。

三、后马克思时代的异化理论:理论模型的多元化

理论模型,即理论原型的模型化,对理论原型进行严格提炼形成的模型化理论。理论模型是对系统化、规范化的理论原型的再解释和再深化。这种再解释和再深化,可能淡化原有的问题意识,更多注重自身的体系建构。所以,理论模型是基于理论原型面对的问题发生变更后,对理论原型的事后性解释和深化,它依然沿用了“原型”的范式甚至是概念,试图用新的理论解释“原型”遗留的后续问题。所以,从本质而言,理论模型是对理论原型的绵延与发展。但是,理论模型的构建者并不止于建构一种模型,他们的初衷在于像理论原型的构建者一样,试图形成一种原型理论,但由于超越性、涵盖性的缺乏,却又只能止步于理论模型。如前所述,理论模型的形成又大多基于理论原型,试图将理论原型再阐释并注入新的内容,以使其具有时代的生命力。从这一角度而论,理论模型具有积极的作用。理论原型要发挥作用,要张扬理念和旨趣,必须通过理论模型,反之,理论模型要充分展陈原型,必须从理论原型的问题出发,与时俱进。纵观人类思想史的所有理论原型和理论模型,很多理论模型都试图对理论原型再深化、再阐释,这种努力往往使理论模型具有体系化、规范化的优良品质,但也有将理论原型演化为形式化、教条化、神圣化和去实践化的理论模型。

考察后马克思时代异化理论模型的生成,必然论及卢卡奇的异化思想。卢卡奇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诸多知识分子正是通过他的物化理论进而走向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的。从时序而言,卢卡奇表达其物化思想时,《手稿》还没有公开发表。卢卡奇以其深刻的物化理论得到理论界的高度赞誉。但从《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写作及其内容考证,卢卡奇还是深受马克思异化理论影响的。不同的是,马克思是从劳动展开异化理论的论说,卢卡奇则是从商品及商品生产视角阐释异化的,这更加印证马克思思想对卢卡奇的影响,因为《资本论》就是从商品的微观视角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析、批判和颠覆的。在最为重要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指出“异化”是马克思最为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这无疑证明他对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简单而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从文化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主要指向人的数字化(符号化、抽象化)、主体的客体化以及人的原子化。

《手稿》公开发表之后,学界就异化理论“谁最早”“谁影响谁”的问题进行了争论,由于卢卡奇异化思想的独立性和科学性,部分学者认为卢卡奇异化理论本身就应该是一种原型理论,他的理论对后来的马尔库塞、弗洛姆甚至是当下的鲍德里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仅从持久的生命力而言,卢卡奇的异化理论应该归于原型理论,毕竟他的理论也具备概念、范式及严密的逻辑论证。或许是因为太执著于对“文化家园”的守望,卢卡奇过分强调了文化的作用,以文化批判试图替代政治批判、经济批判,从历史看来,有些舍本逐末的意味,卢卡奇试图创建一种异化的原型理论,但最终却仅仅是一种努力而已。所以,我们不能说卢卡奇的异化理论是原型还是模型,卢卡奇是“马”走向“西马”的桥梁。后马克思时代的异化理论需从原型理论和模型理论的视角,论证两种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原型而生成的异化理论模型或异化模型理论。

(一)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

1932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公开发表。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是最早认识到手稿理论性、前瞻性和重要性的思想家之一,其著作《单向度的人》深受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影响。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在当时历史条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前提下,主要从雇佣生产的异化角度,全面揭示资本家由于对利润的追求,而导致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奴役。同为资本主义体制中人的马尔库塞,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衣钵,却是从文化角度全面阐述自己的异化理论,矛头直指科学技术所导致的人的异化。马尔库塞清醒地认识到,技术理性在价值选择上排斥善恶,排斥人的意义,有效地窒息了那些要求解放的需求,将经济效益和感官享受作为唯一的目标,物质财富的占有和享受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衡量生命意义的重要指标甚至是惟一参数,完全湮没人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导致人的灵魂孤独与丧失以及人际关系的疏远,也使人类的本质活动失去了价值。在这样的社会里,“最高许诺是为愈来愈多的人民提供一种愈来愈舒适的生活,而人民,严格说来,不能想像一个本质上不同的话语和行为领域……”[7]21这是西方工业社会在搁置价值审视的前提下,片面追求和强调科学技术的后果,从而导致了生活及生产的单向度、政治生活的单向度、文化层面的单向度以及思维逻辑的单向度,由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向全面的异化。

从表面而言,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视角与马克思是完全不一致的,马克思对异化的阐释立足于劳动,马尔库塞对异化的展陈基于文化视角,但从本质而言,马尔库塞对技术理性的批判是以劳动异化为前提的。在马克思异化理论体系中,他也论及文化话语权对人的掌控,但没有如马尔库塞那样系统化。所以,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进一步拓展。无论马尔库塞怎样努力,他所构建的异化理论只是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原型形成的异化理论模型。原因在于任何理论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现存的所有问题,否则思想就会走向僵化。由于问题域的转变,理论原型必然向模型化发展。马尔库塞在构建异化理论模型时,坚持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本范式和概念,但他并没有完成对马克思的超越,更为重要的是,马尔库塞没有找到祛除异化的科学路径,他的异化理论只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再运用、再阐释而已。理论的发展就是如此,由猜想走向科学的过程不可能由某一时段的某一位思想家穷尽,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思想百放齐放的局面。

(二)鲍德里亚的异化理论

马尔库塞之后,有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视角继续构建不同的异化理论模型,包括萨特、列斐伏尔、哈贝马斯、甚至是阿伦特,这些思想家和马尔库塞一样,都是站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场域内,用“异化”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及资本家的统治,从未超越伟大的马克思。但,有一位思想家却试图去超越马克思,以期构建更具说服力的异化理论,这就是法国的鲍德里亚。

如果说马尔库塞从马克思言犹未尽的技术角度去批判异化的话,那么鲍德里亚则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反向度去阐释当下的消费异化。他认为:“今天的消费已然不是人的真实消费,而是意义系统的消费。消费主体不是个人,在现代消费中,真实的个人恰恰是被删除了的。”[8]7“意义系统的消费”就是消费对人的异化,人在消费商品的同时删除了自身,人成为了商品的附庸。但鲍德里亚显然和马克思坚持不同的出发点,鲍德里亚认为,随着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不再是马克思所处的物质匮乏的境况,马克思的“生产主义”已经让位于消费社会。劳动异化随之失去了历史批判性,消费异化才是批判资本主义的新型武器。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并不是消费物本身,而是消费“符号价值”。所以,鲍德里亚认为要转换视角并对传统政治经济学进行颠覆,因为异化问题的问题域已经彻底发生变更,即从生产的异化走向了消费的异化,由传统的商品异化走向了符码异化。具体而言,“符码”导致社会成员在消费过程中的差异化和整个社会的区分化,消费者意欲达致某种个性化的差异,必须从一种商品走向另一种商品,不自觉中即形成了符号的“暗示意义链”,正是这一逻辑导致社会整体异化,对商品的消费不仅异化人自身,而且不断复制异化的社会。

在鲍德里亚时代,从消费角度去阐释异化或许无可厚非,因为资本主义刚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而再度复兴,但试图以消费去代替生产难免犯下致命的逻辑错误。马克思曾说:“生产不仅直接是消费,消费不仅直接是生产;生产也不仅是消费的手段,消费也不仅是生产的目的,就是说,每一方都为对方提供对象。”[9]693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理论却片面夸大消费的重要性,仅将消费作为社会的主导逻辑,从而剥夺生产的主导地位,这完全是经不起现实拷问的,因为社会只有生产了什么,才可能消费什么,这是基本的生活常识。

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理论主要指向过度消费、虚假消费和意义消费,它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拓展和新时期做出的新的阐释,但他只不过是在时代问题变迁的大背景下构建了一个新的异化理论模型。最为明显的就是两者都以商品作为切入点,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做出批判。如前所述,鲍德里亚所阐释的消费理论,实际上在马克思那里已经有过深刻的表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9]95马克思认为,由于商品拜物教的存在,个人规定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就和商品紧紧关联,个人的尊严和意义全在于商品。鲍德里亚只是将马克思的“异化”置于放大镜之下罢了。所以,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理论从本质上而论是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在资本主义物质丰裕时期的深化,他的工作是将马克思异化理论原型进一步完善和丰润。

结论

“异化”都是对资本主义统治方式之秘诀的破解,从马克思语境中的“惨无人道”到马尔库塞话语体系中的“技术理性”再到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都是对资本主义统治方式的控诉。无论是马克思异化理论原型还是后来诸多的异化理论模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揭露无疑都是具有极高的思想深度的,都表达对人的尊严、价值和人类的共同命运的关切。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异化是一个社会——经济概念,经过多重的模型化,“异化”逐步走向泛化,包括心理的、文化的、技术的、消费的,等等。我们在肯定模型的成就、批判模型的不足时,绝对不能忽视异化可能是人类共同的命运以及共有的挑战。这就是从原型和模型视角考察异化理论缘起和演进的真实意义。

[1]李印堂.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2]费尔巴哈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赫斯精粹[M].邓习议,编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论货币的本质[M].邓习议,编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8]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Prototype of 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

YU Nian-sheng

(School of Marxism, Chizhou University, Chizhou 247000, Anhui)

The theory of alienation is not only the core theory inwritten by Karl Marx, but also the cornerstone of Karl Marx’s theories and views. Many philosophers, after Karl Marx, havereinterpreted this theory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which caused scholars’ divergent ideas toward alienation. Thus, the theories of alienation in the post-Marxism era are not only the conventional succession of Marxism, but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based on reality in modern society. Both the theoretical prototype of Marxism and the later theoretic models of alienation expressed concerns for the dignity, value and common destiny of human beings by disclosing alienation in capitalist society.

Marx; theory of alienation; prototype

2020-04-16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gxyq2018108);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2019CX043)。

俞念胜(1984- ),男,安徽贵池人,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0.03.15

B0-0

A

1004-4310(2020)03-0093-06

猜你喜欢

异化理论鲍德里亚马尔库塞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形而上学——对鲍德里亚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另类解读——基于“历史本质性”的视域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旋涡中
鲍德里亚技术哲学研究综述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
从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看综艺节目的流行
从德国表演主义电影《大都会》看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从《单向度的人》解读马尔库塞的社会传播观
城乡结合部居民生活异化可能性和必然性探析——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