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不可区隔高阶认知写作
2020-03-22石伟伟
石伟伟
(福州市屏东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一、提出的背景
《典论•论文》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这与当今美国作文教学理念有点相似:“(美国)写作课程的设置不是个别人、少数人,或者一群人的事情,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国家行为,是从国家利益的高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设置适切的目标。”[1]然而,当今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写作与学生未来的关系,更没想到写作与国家未来发展的关系,学生文章散发脂粉气、小家子气,具体表征有三:一是矫情,无病呻吟,文章没有真挚情感;二是肤浅,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更不见自己对现实的反思或批评;三是视域狭窄,只关注自己的生活,不关注人生、社会,导致写作演绎的,是与高阶认知能力的区隔,是低阶认知能力的平庸生命,诠释的是浮华的语言与投机的技巧。
张华指出:“世界共同的核心素养,可化约成四大素养:协作(collabortion),交往(communication),创造性(creativity),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由此构成享誉世界的‘21 世纪4c's’。”[2]21 世纪竞争的世界,必然抛弃思想奴性与低阶认知的生命。浮华空洞的叙事,无助于学生核心素养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无助于实现高质量的语言运用与建构,无法发展学生健全的心智,也无法培养21 世纪生命当具的核心素养。故而,引导学生实践高阶认知的写作,是当今语文教育者的责任。
二、高阶认知能力:阐释与教学作为
钟启泉认为“基础教育”特征体现在:“其一,强调‘基础性’——基础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而是成‘人’的教育,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教养的公民的教育。其二,强调‘能动性’——基础教育不能满足于‘低阶认知能力’,需要在低阶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发展‘高阶认知能力’。”[2]何谓高阶认知能力?钟启泉道:“从布鲁姆(B.S.Bloom)弟子安德森(L.W.Anderson)修订的‘新版教育目标分类学来看,教育目标是由金字塔的基底起始向塔尖发展的,是由①记忆、②理解、③运用、④分析、⑤评价、⑥创造’6 个层次构成,①②③是低阶认知能力,④⑤⑥是高阶认知能力。”[2]审视叙事写作,高阶认知的写作含二种能力。
(一)知性思维能力
知性思维,“知性作为一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是从概念规定表象对象开始进入纯概念思维,从而摆脱表象直接性的过程。”[3]它作为一种理解力,是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它具有分析、规定、划界、定义等性能。知性分析在叙事写作中,主要表现为三种能力。
1.阐释
这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性诠释,而拒绝浅表的描叙或铺陈。一个同学写母亲用大衣包紧送给“我”的饭盒,我瞥见旁边的一个母亲,给孩子披上雨衣,也从口袋里掏出包好的似乎冒着热气的包子。她写道:“我心一热,原来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都对孩子满怀挚爱。”
“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思维不同。美国人擅长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分析性思维,把一件事情一步一步、一环一环分得很细,我们擅长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融合性的思维,觉得这个过程‘神而明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需多讲。”[4]这位学生就是在演绎融合思维,没有对母亲满怀挚爱作更清晰的阐释。改为:“我心一热,原来,天下的母亲都一样细腻,这些繁琐的细节中流转着最质朴的温暖,与最简单而无微不至的母爱。”如此,就可看出思维的清晰与深度。
诸多学生写作只会铺陈罗列,不会从众多现象提炼或概括出中心词或中心句,思维散乱浅表。比如《快乐原来这样简单》最后道:“快乐就是与同学坦承交流;就是放下心中的杂念,一心为班级做点事;就是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没有概括,不见明晰的核心思想,若加上“快乐源自内心少些狭隘与自私,敞开胸襟拥抱自己的同学”,思想就见深度了。一个学生说母亲节她花两元钱为母亲买了一束康乃馨,忐忑地交给母亲,没想到母亲马上在朋友圈晒出女儿带来的甜蜜与幸福。她震惊了,晚上辗转反侧,突然想到书上的一句话:为爱而爱是神,为被爱而爱是人。这一联想,便概括出母亲无私挚爱的母爱品质,折射思想的深度与思维的综合能力,演绎从感性材料提取普世价值主题的知性写作。
3.下定义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叙事写作中,则表现为审视事件,对潜隐的本质等作清晰的定义诠释。一学生写在执着追求钢琴梦中遇到挫折,问同学,他说他的成功就是演奏名曲,在挑战中获得技艺的突破。借鉴他的做法,却进步缓慢。后来调整了方向,从简单的曲目演练开始,渐渐有了进步。作者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回溯经历,幡然感悟:“执着不是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固执,而是为了梦想适时调整的坚持。”这是自己给“执着”下的定义,是对生活的彻悟,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也正是因为有此色彩,文章彰显真挚情感与独特思想。
故而,作文教学层面,当引导学生注意三点:一是对自己的观点作阐释,以分析性思维诠释自己的审思;二是不能仅停留于现象的描述,要对众多现象提炼中心或共性并作概括;三是对描述的生活提取概念,并作定义界定。如此,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与提升,文章迸发启迪心智的张力。
阅读教学层面,引导学生群文阅读、主题阅读中设置任务驱动,驱动高阶认知的思考,深化与构建学生的阅读思想。如学习七年级第二单元,可以感受《秋天的怀念》的亲情,《散步》中亲情尤其孝道之情,《荷叶•母亲》的母爱,我们可以设计“从这三篇文章中,联想你所学过关于亲情的文章,思考什么亲情是中最主要的特质”,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讨论。
(二)理性思维能力
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质疑批评的一种思维,在叙事写作中,主要表现为思维的“二性”。
1.寻知性
大多数家长,普遍存在体育教育观的偏差,他们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远比体育能力更为重视,这也就造成了家庭体育氛围的缺乏。因此,学校和体育老师都要有与家庭“携手并肩”的“作战”意识,架起沟通的桥梁,鼓励家长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树立全民体育意识,发挥家庭体育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弗洛姆指出:“‘知’,意味着由表及里地寻找事物的根本原因和观看‘赤裸裸’的现实。”[5]写作中,寻知性就是演绎探析本质的意识,表现为认真冷静地审思生活,透析事件背后的文化、情感与潜隐信息等。看到福州市民不愿砍伐路中间的树,很多学生就会说:看到福州的绿意,看到市民生活的美好。这种感悟思想浅表。若有寻知意识,就会分析领悟这现象潜隐的情感或价值取向,有二个方法。一是分析这棵树的历史和周围市民的情感,品读出人们对往昔岁月的留恋,或对这棵树主人的热爱等。另一是从市民护树的心理、思想来分析,比如分析出市民对树这绿色生命的尊重;若再深入分析,就可读出福州市民土著优先、生命平等的意识。如是,不断引导学生分析人们的内心、价值取向等,文章彰显思想深度。
寻知性,也表现在不被生活表象迷惑,审思社会背景或历史文化,洞察更深层的原因。学生看到公交车上,孩子们抢占位子,无视旁边老人的眼光,心中一阵疼痛。他写道:“孩子的善心还未唤醒,我们的教育之路还很漫长。”这是浅层的感悟,不妨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这与平时的家庭教育无关吗?跟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狭隘文化无关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洞察生活,也就不能选择性的失明,要立体地审视生活。比如这次歌咏比赛班级几经波折而永不言弃,最后获得成功,可得出中心:永不言弃就能获得成功。这是俗套之见。如果审视周遭:有的人永不言弃为什么却没成功呢?成功是因为我班几次选择的服饰搭配呢?还是因为多声部的几次处理呢?……如是反思寻知,对“成功”就有更深层的理解:成功不只是永不言弃的意志,还有为矢向目标不断探索、调整的努力等。
教学中,可以设计“原来有真意”“经历了才知道”“_____的奥秘”“成功不止于_____”等题目,也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原因,学会分析性理性思考,发掘潜隐的本质内核或事件折射的生活真谛,引导训练学生探析生活内核的寻知思维。
2.批判性
钟启泉认为:“学习者通过自主地思考,创造新的知识、新的自我、新的社会——这就是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目标所在,这才是寻求更好的专家、更强有力的社会‘生存能力’”。[6]在叙事类的写作中,批判性思维主要空间有二:
一命题域:反思型写作。反思,turn over to think回头,反过来思考,即指对所做所为或人生经历的总结,并从中找出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反思型写作(Reflective Writing),要求作者描述一段经历或者一个事件,然后分析这段经历(或事件)的经验或教训;或是基于实际经历,发表感想、具体观点。台湾地区新北市修德国中陈丽云老师给笔者的题目,就体现对这种写作的引导:
从小到大,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疤痕,有的是跌倒受伤的疤痕、有的是被咬的疤痕、有的是发生重大的事件心里留下的疤痕……每一处疤痕都有一段特别的回忆,请你写下身上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疤痕所发生的事件,并说明你的想法与感受。
这可见命题者的用心:引导学生回溯反思,再现刻骨铭心的“特殊回忆”。因此,作文教学中,可以设计《那一次,我真后悔》《教训让我成长》等题目,引导学生训练。
事实上,如果没有这样直白引导的命题,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批评自己或他人,养成反思的自觉。如以“比赛”为题,写自己比赛成功我们快乐,就没有启迪生活的价值,但如果侧重反思:我还有什么缺憾呢?我的比赛只是技能的比赛,品质上等还存在什么不足吗?则是演绎反思型写作,就有引人深思的新意。
二思维域:分析性审思。此为引导学生对现象、共识等的分析思考。“美国SAT 评分标准中,就有批判思维的原则,既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是议论文的根本原则。这也就要读一切公认的说法,包括谚语、格言,都要进行反思,不管是马克思主义,还是建构主义,其活的灵魂,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7]团结就是力量,是共识,但学生若联想一次拔河比赛,合力却没带来成功,进而反思:这次团结合力,为什么就没有获得成功呢?是队员搭配不好呢?还是这次指挥出现问题?还是……这样就提升认知:“团结就是力量”,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如此演绎“合力”为题的文章,则见对团结与成功的关系有了深刻的思考。可见,质疑,不仅锻造思维,更是扩展识见。
也当鼓励学生对社区对学校不良习俗的思考批评,彰显脱俗思想与炽热情怀。一教师命题“他们让我______”,学生填词:愤怒、厌恶,鄙视等,教师则认为是表现负能量。其实,学生对“丑陋对象”的分析思考并拒绝,就是对善的追求,这纯真的言语动机当呵护尊重。
三、实现高阶认知的前提条件
(一)学生要有逻辑意识
钟启泉认为:“日本梶天叡一在谈及‘语言能力’时,还进一步强调:‘其中的“逻辑思维”,指的是“判断与根据”“原因与结果”。我们多次强调儿童逻辑思维的必要性。逻辑思维薄弱的毫无章法的话语,是不会有说服力的,难以获得人们的理解。倘若‘逻辑思维’薄弱,也难以理解事物,难以运用学会的知识,甚至控制情感、欲望的理性思考也难以培养。”[8]
高阶认知能力的演绎,离不开逻辑的支撑。观诸习作,最常见的悖离逻辑的现象有二。
一是偷换概念。比如:“魏文侯不断刷新,改变治国方法,最终实现魏国霸业,我也必须刷新,刷新学习内容,只有这样我才能更进一步。”这两个“刷新”概念不一,前者是改变治国方法,后者是学习新的内容。概念偷换,思想就缺失张力。
二是判断与依据的脱离。此一是因果缺链接的密度:“前天正午,我一个人在深深的小巷子里漫步。不时听到有人议论一个叫‘拉面大王’的厨师,说他的面好吃、实惠。我内心便有了一丝波澜,想想在这个‘无商不奸’的时代下,怎么可能还有这样固守诚信的人呢?”“面好吃、实惠”,如何推理出后面的“固守诚信”?这“好吃实惠”后面还当加上“不改过去的品质”,语链才见紧密。
此二是因果缺失链接的条件,此常见为学生以文学描写作“理由”,如:“梅花吐蕊又凋落,循环往复了十六载。寒风嘲讽它,飞雪欺压它,它的笑容依然如旧。我在这个年龄,亦应当坚信自己有昂首怒放的那一天。”这第二句,是拟人手法、非现实再现的文学性描写,不能成为反思自省的依据。若此,不见真诚却见做作。
(二)教师要有责任意识
魏小娜认为:“国外母语作文教学中大多关注合乎逻辑、侧重理性表达的‘刚性’写作能力。如加拿大语文课程标准‘写作’部分指出:清晰高效的写作技能是思维能力的基础……为了清晰而有效的交流思想,学生必须成为训练有素的思想家,必须学会筛选组织观点。德国巴州语文课程标准在语言掌握方面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报道,客观描述,清楚阐明自己的观点,能议事论理,正确阐释,自由发言。’”[9]而我国初中阶段,区隔高阶认知写作,大多训练叙事抒情类的写作,训练“有一种甜”“每个站点都有风景”“远方的呼唤”等赞美咏叹的“弱表达能力”(魏小娜语)的写作。“情感表达功能的言语,抒情色彩强烈的言语,具有言语的全部特征,很难归之为智力活动。”[10]于是,审视世界,眺望未来,不能迁就学生的思维与情绪,当从教学、作文命题与评价中,设法引导学生培育高阶认知思维,开启学生的心智,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为此,我们也就是引导学生注重阅读,厚实积淀,扩大视域,丰富思想,教师要为学生阅览文化、道德与全球变化思考的书籍设立有效机制。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世界。比如,学生写《就这样我埋下一颗种子》,写自己与窗前小树“相处”的故事,由树的折断引发心灵的震撼,反省自己而埋下向善的种子。教师就当教育引导:这是散文化小资情趣之作,如果能转向对身边弱势群体的关注,感受施善的温暖与受善者的感激,心中埋下善待弱者的种子,文章就更有现实意义。
四、结语
刘铁芳认为课程有三种类型:一是彰显感性能力的诗性课程;二是重在培养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深化个体理智水平的智性课程;三是侧重个体对世界的整体性理解,强调整体性思维、关系思维,重视反思能力与创造性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理性课程。[2]少年强则国强。初中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满足诗性课程的演绎,要为智性课程与理性课程的开展不懈探索,以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塑造迎接21 世纪挑战的强大生命。这是时代的期待,也是语文教育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