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在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思政中的体现
——以“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课程教学为例

2020-03-22汪娇宁

纺织服装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活性剂专业课程化学

罗 艳,张 煊,杜 鹃,汪娇宁

(东华大学 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上海 201620)

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资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而文化自信恰恰是人们对本国历史发展精髓的深刻领悟。将富含文化自信内容的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程建设,是近年来专业课程教师面临的一个挑战,也是一项基本任务。长期以来,思政教育基本归口于德育相关部门,久而久之专业教师就形成了学生思政教育是专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而与己无关的固定思维模式。也正是由于专业教师的这种认知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教育全方位开展的进程,也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1]。鉴于此,针对专业课程教学现状,有必要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并加强思政教育内容,而文化自信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以我校(东华大学)“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对文化自信在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思政中的如何体现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课程教学中对文化自信的认识过程

文化自信的本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不仅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更是构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基础和前提。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只有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才能树立持续持久的文化自信[2]。“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专业课程的教学就经历了从轻视文化自信的思政内涵到重视其内容建设的转变过程。

1. 前期课程建设重视纺织专业特色,轻视文化自信思政内涵

(1) 课程建设重专业特色。极具专业特色的“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面向化学、化工专业类大三学生开设。该课程的理论授课虽然只有32学时,但为了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学生的动手及创新能力,还配套开设了相应的30学时实验课。该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在教材和授课内容上进行不断革新,而且在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面也进行了多次改革。如2007年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2010年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表面活性剂化学及纺织助剂”,2012年度院级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化学教学实验改革”,2013年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化学综合实验改革”;此外,该课程还获得了2018年度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源于早期的精细化工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均具有浓郁的纺织特色,“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了纺织品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化学品。

(2) 课程建设的教与学双边人员均忽视思政内涵。近年来,在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均有相当部分的研究课题与“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课程密切相关。此外,该课程也是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点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学生自接触该课程以来,从“第二课堂”到创新实验,从专业课程到毕业论文,从找工作到考研,该课程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始终。但在该课程的前期建设阶段,专业教师主要注重其专业特色,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主要目的。课程教学重视与专业特色相关知识点的讲授,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培育和文化自信的引导。学生大多认为在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课程成绩将直接影响自己的就业或深造前景,因此对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及实验操作比较重视,而对思政内容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

2. 后期课程建设专业教师转变育人观念,自觉将文化自信思政内容融入教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需要长期潜移默化地实施方能真正达到其功效。大学在对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在发挥思政功能方面具备了时间保证。此外,专业教育中的专业知识包含系统化的知识要素、客观法则以及实际应用的具体事例,这些内容本身来源于人,渗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相应的人文精神。倘若专业教育结合文化自信的内容题材,将具备很好的思政教育功效[3]。正是基于对这些内容的深刻理解,“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课程专业教师团队逐渐转变育人观念,开始自觉地将文化自信思政内容融入教学体系。

(1) 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角色是社会对教师职能和地位的期望和要求。教师教学能力不仅包括课堂组织能力,还包括与学生互动交流等能力,这些能力与教师的素养息息相关。作为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方面虽然有自己独到的心得和方法,但对于课程思政如何与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有机结合却往往考虑不周。从当前高校教师人员组成来看,专业课教师是最具广泛性的群体,若思政教育工作没有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将显得极不完整[5]。所以,“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课程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转变,从加强自身政治修养做起,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传授专业知识,还要融入思政元素,在自己对政策和法规读懂读透的前提下,“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学生。

(2) 加强教师自身人文修养。加强自身人文修养也是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必修课。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方能适应知识大爆炸的新时代。“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课程教师团队中既有中共党员,也有民主党派人士,教师利用自己平时积累的专业知识以及在“学习强国”等平台上学习的新知识、新理念,结合到教学内容中,让专业知识渲染上人文历史传承的丰富色彩,也是对文化自信的一种星火传递。

二、文化自信融入“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课程思政的措施

文化自信融入专业课程思政可从教学总体设计、教学实践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师自身人文修养等方面加以实施。

1. 将典型产品发展与行业故事有机结合

(1) 典型产品的绿色发展。文化自信和课程思政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教材中所涉及的行业典型产品的发展现状与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有机融合,辅以生动的案例及课堂讨论,让学生感受身边的行业故事以获得显著的思政效果。例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简称APEO)作为一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主要代表产品,由于其良好的化学应用性能,曾一度被广泛应用于传统日化和印染助剂生产中。但经研究人员观测发现,APEO具有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含有一些危害生物体正常激素分泌的化学物质,具有“环境激素”的效应,并且在其生产加工及使用过程中还会产生致癌的副产品二恶烷。欧洲从2005年开始,即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欧洲服装和纺织品中APEO的含量不得超过0.1%。中国是纺织品出口大国,面对国际贸易对生态环境日益严格的法规要求,立即采取了相应对策,迅速开展APEO替代品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这一案例让学生深刻领悟到,要使我国从纺织大国走向纺织强国,每位专业人士都肩负着神圣使命。

(2) 典型产品的中国制造。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将中国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与中国的发展,辩证考察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与竞争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自信[4]。如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肥皂,其制备工艺在我国宋代就比较成熟了,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将天然皂荚(又名皂角)捣碎细研,加上香料等添加剂,制成橘子大小的芳香球体,俗称肥皂团,专供人们洗面浴身之用,具有优良的洗涤保健效果,广为流行。此案例让学生感悟到了中国古代手工制品灿烂的发展史。

2. 将课程内容与国家政策有机结合

在实际生产及生活中,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精细化学品,享有“工业味精”的美誉。在纺织、生物、环境和材料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家对其发展极为重视。

(1) 国家相关政策。我国工信部在2016年颁布的《轻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把环境友好型洗涤用品列入了重点发展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36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5年)》中也把环保型表面活性剂开发与生产列为鼓励类项目。此外,为了进一步推动表面活性剂行业的发展,国家“十三五”规划鼓励开发安全、绿色、高值、高质、精细产品。由此可见,表面活性剂行业的发展不仅对于日用或工业洗涤用品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表面活性剂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这就要求学生在思想上有将来能够肩负起行业发展重任的意识,认真学好专业知识。

(2) 国家绿色发展理念。中国不仅是世界主要的表面活性剂出口国,也是表面活性剂消耗大国,表面活性剂的生产和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引起各方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并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舟水关系”,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观点。近年来,我国绿色表面活性剂技术和产品发展较快,部分产品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利用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生产新型绿色表面活性剂成为近期表面活性剂研究、开发和工业化的热点。我国表面活性剂工业虽发展迅速,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也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随着全球表面活性剂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新要求的提出,学生的知识体系必须进行更新,教学内容不能与实际脱节,应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这就更需要把“环境如水,发展似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学生内心。

3. 将思政内容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

我校“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课程使用由本校教师编撰的国家级规划教材《表面活性剂化学及纺织助剂》,该教材获得2011年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教师通常在课程教学的第一次课上给学生传递相关信息,让他们对学习该课程产生较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课程教学充分挖掘思政元素,通过各种教辅材料,如教学大纲、PPT课件、课后作业、课堂交流及专题演讲等,配以教师团队建设、配套实验教材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将课程思政无缝衔接至课程体系中。

(1) 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经过教学探索,“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课程教学在强调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双赢的同时,将文化自信的核心思想融入每个章节。如表面活性剂及其分类章节介绍我国表面活性剂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吸附、溶液性质、润湿作用三章均涉及我国纺织工业润湿剂的发展历程;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及其破乳、起泡和消泡作用、分散与絮凝作用、洗涤作用四章介绍我国相关产品的研发和使用情况;表面活性剂的其他工业应用章节介绍表面活性剂在我国纺织工业的应用现状。此外,在授课内容中还引入我国表面活性剂工业进出口情况,典型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生产应用方面的基本国情等内容,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职业责任感。

(2) 强化教学实践。“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课程教师团队制定了课程思政育人教学大纲,修订了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增加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挖掘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完善教学大纲及教学日历;对新增的课程思政元素形成规范的文本框架;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师生思政主题的良性互动,采用多途径、多种方式结合推进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及案例教学,并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此外,还通过智慧课堂录制视频片段,并和对口支援学院如新疆大学纺织学院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在考卷中适当增加思政方面的内容;在配套实验教材中加入思政内容以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料;精品课程网站同步更新相关思政信息。

4. 将教师自身人文修养与文化自信有机结合

作为课程思政建设主体的专业课教师,应加强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学习,透彻领会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在自己擅长的科学领域找到切入点,与所授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有机融合,方可实现课程思政改革的最终目标[6]。例如,在“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课程中,润湿是一个很重要的章节,而在日常生活中,润湿又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在授课中,教师通过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一首诗《咏露珠》:“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引出自然界中露珠在荷叶上的不润湿现象。通过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欣赏和对自然科学朦胧的认识,让学生体会优美的诗句,也赋予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自信。

三、“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课程思政改革成效

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既需要专业教师全面教学的铺展,又需要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自2019年“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立项思政重点建设课程以来,教师团队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加以传递,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借助文化自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该课程为小班授课,并安排答疑时间,教师与学生接触机会多,同时教师还指导“第二课堂”、创新实验及毕业论文,与学生联系更为密切,因此学生对专业教师更为亲近与信赖。专业教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起到了通识基础课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教师将课程思政无缝衔接至“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课程体系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专业课程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使其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相关领域的文化自信,提高了对专业的认可度,同时也促进了课程的整体建设。

四、结语

专业教师应转变育人理念,摒弃以往认为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使命的错误观点。课程思政的过程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其理论内涵的过程,更是给学生树立持久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和手段。“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方位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加强教师团队自身建设,配以各种教辅材料,开展课堂教学建设、配套教材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将课程思政无缝衔接至课程体系中,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对专业的认可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活性剂专业课程化学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AOS-AA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在浮选法脱墨中的应用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化学降解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来源于微生物的生物表面活性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