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优化加建改建建筑空间为目的的城中村改造研究——以张家店为例

2020-03-22苏汀郁金姝琦马雯萱崔嘉宇刘小涵

建材与装饰 2020年5期
关键词:公寓楼户型城中村

苏汀郁 金姝琦 马雯萱 崔嘉宇 刘小涵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100022)

0 引言

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进程中随之出现的一大问题,受多方因素如政策和租房制约不能短期解决,又因为大量人口聚居、与城市发展脱节以及管理不当产生的居住条件下降,导致居民生活质量没有保证。我们希望通过切合居民生活、提升居住质量和活力的空间优化改造方法,在漫长城中村的城市规划尺度改造推进过程中从居民的角度出发进行建筑尺度乃至室内空间改造。

1 研究对象概况及问题分析

1.1 张家店概况

张家店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乡东南五环里,京津塘高速边,是现阶段城中村改造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之一。

此处为北京五环内典型城中村,即缺乏管理的高密度人口聚集区。村中建筑形式与传统认知中“村落平房”形式不同,随着现如今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如今的张家店城中村已变为典型加建“公寓楼”。该各家各户都“拆老房盖新楼房”,存在着私搭乱建的不当行为,并利用自家兴建的楼房牟取租金。

1.2 研究范围

本次城中村居住空间改造研究以张家口内人口集中较多的出租楼区为例,见图1。提取张家店内典型居住空间户型。选取位于张家店东街南侧一处出租楼,见图1。为此次重点改造对象。因该楼附和“新城中村”所具备的“公寓村”的所有住房特征,具有代表性,故文章以此为例,进行实际改造方案的设计。

图1 张家店城中村居住户型改造研究范围及重点改造对象(图片来源:2019AutoNavi-GS)

1.3 区位分析

十八里店位于北京东南部,北邻CBD,南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横跨东南二环、东南三环、东南四环、东南五环及京沪高速,相遇面积25.23km2。张家店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乡东南五环里,京津塘高速边。

从张家店卫星图(图1)中可知,张家店地区建筑房屋排列散乱,是居民自主违法建设房屋所带来的不利布局,影响周边区域的发展。且经过现场调研观察,张家店城中村区域没有明显的“边界感”,如不加以规划和治理,日益增长的务工人员所带来的低廉租房需求,会导致无人管理的城中村区域继续蔓延。

1.4 建筑情况及实地探访情况

张家店内建筑层数以3~4层为主,大多是在原先的2~3层建筑基础上私自违规加建改建,为了增加租房退台加建1~2层。建筑底层用于商业出租,上层出租给住户。加建改建导致居住水平进一步降低,相较平房出现了新的采光通风以及火灾隐患等等问题。

1.5 居住情况

楼内居住用房多为出租屋,户型单一,人口密度大。而楼距极小,导致两侧户内均密不透光,采光与通风条件较差。一层大概15~20户,每户平均20m2供2~3人居住,人均居住面积10m2左右。户型大多为简单的一室一卫,走廊侧有开窗,见图3。

存在很大消防隐患,楼道内无消防设施,安全通道内堆放杂物,部分电线外露。

1.6 改造原因及现有问题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总结了具体的问题:

(1)城中村是城市的产物是年轻人初来城市的落脚点,是一些家庭迫于生计的住所,各个群体对于居住场所需求各异,当前城中村无法满足。

(2)城中村住户的采光通风条件极差。

(3)城中村房屋密度大,楼与楼相邻极近,有一线天的特殊空间特色。有效“特色空间”缺乏利用,低效率“特色空间”待废除取代。

(4)城中村疏于规划治理,绿化面积极少,街区呈现生态负效益。

(5)社区缺乏活力,没有公共场所供住户交流。

(6)街道人车混行、拥挤、消防通道堵塞,交通安全与消防安全隐患共存。

2 空间改造

2.1 改造思路

此次改造的目的是使城中村保持活力。简·雅各布斯认为,街区活力的根源在于街区内居民的活力。因此,城中村户型的改造,不仅是对空间结构的改造和融合,更是对于原生文化的理解与发散。

改造思路主要从交通流线及交通空间的优化、公共空间营造和户型优化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改造。

2.2 改造方法

2.2.1 交通空间的优化

我们尝试引入新的更新理念与策略对城中村的空间进行改造,体现出渐进式、小尺度、注重人的需求等特点。保留积极因素,消除不合理的因素是城中村空间更新的主流目标。[1]

从张家店城中村的肌理分析,城中村交通干道道路狭窄,车流人流混行。将所选公寓楼一层临干道一侧做出退让,保留原结构,即二层部分架空,使得在车流干道一侧形成上有遮挡的人行廊道,建立步行舒适空间。

在公寓楼内东侧加设一步楼梯和在整栋楼的东侧设一步室外楼梯,室内连廊和室内外楼梯形成三维立体交通网,连接商业空间、各类住户、屋顶花园,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2.2.2 户型的优化设计

将公寓楼中的住客主要分为长租和短租的家庭和独居者。根据每栋楼现有套户型条件,通过设计简化及调整,归纳出5种不同套型,见图2,面积为13~25m2,能满足不同住户在储物,居住方面的需求。根据住户的不同,部分房间可以进行组合,以适应不同住户。在“零采光”的住房间加入玻璃筒及绿化,实现明厨明卫,加强通风采光。

图2 不同套型(图片来源:亲自拍摄)

2.2.3 共享空间的营造

在改善基础居住质量之后是环境品质及相关服务配套。结合社区的户外公共空间,在城中村嵌入一些社区功能活动服务模块,逐步丰富城中村的社区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客厅共享:将所选公寓与其南边的公寓联合起来,形成一座整体的公寓楼区,将底层改造为社区活动中心,包含临街商铺、阅览室、自习室、社区餐厅、健身房、微型电影院及天井庭院,既补充了城中村居民生活中所缺失的娱乐设施和空间,又减轻了了底层作为住房少采光的问题。将闭塞的公寓楼打开形成共享开放的社区客厅。

厨房共享:在每层设置共享厨房,可应对短租式租客的临时需求,增加住户面积,重现大杂院式居住时做饭交流时的生活场景。

图3

屋顶共享:屋顶空间更新为适合开展较多活动的公共空间,例如屋顶休憩、聚会、晾晒、屋顶园艺等。合住建筑的屋顶能够成为屋顶公共平台空间。屋顶空间弥补了地面空间的不足,成为与地面活动空间相对应的活动空间。将低利用率的楼顶改造为绿色共享空间。在屋顶加入绿化和休憩花园,用墙面围合出小院落,形成适合个人冥想,家庭聚餐的小型空间,为拥挤的城中村提供亲近自然的室外空间。“绿色空间”引入,构建小尺度的街头花园与袖珍绿地,改善城中村的环境品质。所选公寓楼在城中村的高度较高,引入眺望功能,形成眺望点。精神堡垒的存在,于社区居民而言能对自己生活的社区产生一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成为村落一处具有活动与交流功能的公共社区空间。

其他:握手楼区域两侧彼此退让,形成咬合关系的阳台。

室外楼梯除了作为疏散通道,延伸出来的平台可以作为邻里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形成立体的共享空间。

3 结语

城中村生活质量在规划以及政策大角度情况下不能在短期得到提升,城中村居民也只想要抵房租和优越地理位置,建筑师要做的就是在环境的制约和满足基本住房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社区的活力。本文不止步于对城中村建筑单纯的修改,更是希望构造出低收入住房的通用改造策略,构建出有限条件下的无线居住可能;不止步于对空间结构的改造和融合,更是对于原生文化的理解与发散,让城中村特色不止于脏乱差等负面印象而是新的独特空间形式。

猜你喜欢

公寓楼户型城中村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长城脚下坐望山——C1户型&D3户型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侨城一号A&E户型
格局已变!最新数据揭示,广州楼市七成多户型超100m2!
小宠物,大当家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老年住宅户型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