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背景下的翻译人才内涵式发展研究

2020-03-21杨艳蓉刘鸿庆

鄂州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内涵式译文跨文化

杨艳蓉,刘鸿庆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山西省高校转型进程不断推进。2017年10月,山西省应用型高等学校联盟成立。山西大同大学作为应用型转变试点高校参与其中。随着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区的建成,大同逐渐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逐步实现资源型发展向能源型、旅游型发展转型。近年来,我校各专业聚焦服务社会的目标,改善学科课程结构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积极推行内涵式发展模式。在此浪潮中,我校外国语学院英语翻译专业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将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要求、课程模块设置与大同城市转型发展、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基于大同的地方产业特色以及文旅产业成为城市转向后的主要发展走向,我校翻译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既了解西方文化、又精通汉语文化、尤其是大同当地的特色地域文化及风俗习惯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并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能够客观、准确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高效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的能力;从而全面推动翻译专业学生的内涵式发展。

一、转型背景下翻译教学内涵式发展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随着山西省综改转型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大同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及省委号召,积极推进大同转型发展,争当能源革命“尖兵”,争当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尖兵”,全面展开“三大战略”。在此背景下,大同大学立足地方,立足省情、市情,顺应时代发展,加入了山西省应用型高校联盟。为落实转型发展和产教结合,我校各专业积极利用厅市共建平台、参与城市发展项目、加强专业学科内涵式发展,努力为大同市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我校2019年成立本科英语翻译专业,所确立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城市转型发展、高校自身转型发展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培养目标与教育部所倡导的“大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相呼应,即发展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革新教学模式。[1]

首先,我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对人才道德素质的培养。他们不仅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遵守职业道德与规范;热爱家乡,立志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被教育者是否具有高尚的情操,是否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决定教育是否成功的首要因素。为了实现这一育人目标,翻译专业所有课程中都融入了“课程思政”的元素,力求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不断提升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确立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及深厚的家国情怀。在学习英语语言及西方文化时,教师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避免其盲目抬高西方文化,贬低民族文化;相反,要在对比中西文化的过程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其次,翻译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双语语言基本功及过硬的口笔译能力,翻译技能与语言技能平衡发展;作为地方院校,要通过对课本知识的扩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关联,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第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思辨能力,能灵活运用语言技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为宣传地方文化特色添砖加瓦的高素质翻译人才。总之,我校翻译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与外宾对时事热点问题、国内外重大问题进行顺畅得体地沟通;流畅阅读英美名家名篇,英语报刊杂志,能译成流畅的汉语;政治立场坚定,对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足够敏感,对含有激进观点的英语文章能够进行恰当编译;针对地方文化特色及发展需要,能够把云冈石窟、悬空寺等名胜古迹的介绍以书面及口语的形式介绍给外宾。提高质量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着眼点及最终目标。一个专业是否有发展前途,是否有活力,主要取决于其人才培养质量。

二、转型背景下翻译教学内涵式发展的课程设置

我院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与地方转型的经济发展要求、大学向应用型转型的发展特色相结合,努力实现内涵式发展,体现出了地方院校的个性特征。具体来说,课程以模块为单位,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为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政、信息、体育、安康四类。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分为信息类、语言技能类和语言素养类。信息类课程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熟练使用office软件及网络的运用能力;语言技能类课程开设于第一第二学期,主要为了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基础英语、语音、口语、视听说及语法。语言素养类课程开设于第三、四、五学期,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英语演讲与辩论、英语写作等课程。这些课程在学生学习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其强化汉语知识、汉语文化,提高思辨能力及写作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奠基础。专业类课程的设置在一到四年级均有分布。主要有跨文化交际、中西翻译简史、翻译批评与赏析、汉英笔译、联络口译、交替传译、时政翻译等。通过这些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掌握翻译技巧,胜任口笔译工作。专业教育平台还设置了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选修课。如中国文化通概论、旅游翻译、专题口译、边塞文化翻译、云冈文化翻译等。选修课程的设置更能体现专业的地域特色,服务于市场发展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将来的就业倾向进行选修,学习更具方向性。实践教学平台目的是在校内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技能,强化其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口笔译工作坊、演讲大赛实训、翻译大赛实训、企业实习等方式,提高翻译实践能力,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我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优化、方向明确、与地方经济转型紧密联系,为学生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转型背景下实现翻译专业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大同经济转型、大同大学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我校翻译专业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网络资源运用能力为抓手,有效实现翻译学生的内涵式发展。

(一)内涵式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5月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强调了中国的发展渴求“跨文化人才”。中国一向推崇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共同发展。而跨文化人才则是推动世界各国共同进步的重要纽带。大同,作为一个文明古城,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积极推进城市转型,全面实施振兴城市经济的三大战略。“振兴文旅”是三大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大同市立足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及区位优势,以云冈旅游节为引领,着力发展旅游业;打造大同的旅游文化品牌,拉动旅游产业发展,不仅要吸引国内游客,还要吸引国外游客。城市发展的走向要求有更多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翻译人才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特征。要想保证翻译专业人才的质量,必须强化其对双语文化的掌握程度。

首先,熟悉英语主要国家的历史地理、国家概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既有海纳百川、接受不同文化的广阔胸怀;又有批判意识、客观看待不同文化的独特视角。对异国文化现象能够正确理解并恰当阐释。[2]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校翻译专业设置了必修课“跨文化交际”,而选修课“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报刊选读”“英美文学”则为学生深入了解英美文化打开了窗户。与此同时,其他所有专业课在讲授时,都会融入文化元素,外国政策法规,让学生们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认识西方文化。在介绍西方文化时,教师们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既不能全盘接收,也不能全盘否定。力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其次,深谙本民族文化、本国国情。翻译人才的培养是为了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既包括对西方英语文化的批判性吸收,也包括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上。而讲好中国故事,帮助中国在国际上树立大国形象,是肩负跨文化交际使命的翻译工作者的重要责任。而对于大同地方发展而言,怎样把地方特色文化、风俗习惯传递出去,吸引外来游客,也是翻译工作者应考虑的重要问题。要想把中华文化顺利传达出去,译者首先要十分了解民族文化及国情,有过硬的汉语功底。长时间以来,英语专业学生只片面强调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忽视了母语水平的相应提高。这种模式培养下的从业者,很难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我校翻译专业在设置课程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汉语素养,开设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汉语写作。“母语是外语学习的起点和参照,英语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汉语的基础之上,我们对于英语的词句及相关的文化的理解不可完全脱离以母语文化为基础的思维模式”[3]。很多英语专业人士也感觉到有限的母语水平直接制约了英语水平的提高。我们要想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了解地方文化,首先我们自己要对中国文化及地方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也因此涉及到学生阅读结构的变化。作为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翻译专业学生不仅要阅读英语经典,更要阅读汉语经典文学作品,报刊杂志,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及知识储备,不断强化汉语素养。

最后,进行汉英语言对比、汉英文化对比。我们不但在内容和数量上增设了相关汉语课程,还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提高英语和汉语的语言技能及文化认知水平。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把语言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及策略,提醒学生注意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性,从东西方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种差异,这样才能深刻了解两种文化,才不会因为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译文表达出现错误。同时,注意对比两种不同语言的表达差异,分析其隐藏在背后的思维差异。由于语言具有人文性,而人文就具有民族性的特点,因此语言也具有民族性。语言的差异正是民族差异及民族思维差异的具体体现。英语民族重视时间性,汉语民族重视空间性,[4]只有从深层次挖掘语言表征背后的思维原因,才有可能产出更加地道的汉语或英语。教师不但在自身教学中强调英汉对比,也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寻找英汉差异,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把语言对比与文化对比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随着大同的转型发展的推进,跨文化交际人才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我校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翻译专业人才,也必将肩负起城市文旅事业发展的重任。

(二)内涵式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翻译专业学生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障。翻译专业学生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语言的学习。他们一定要具备分析、推理、阐释、判断的思辨的能力,这样翻译出来的文本才立场明确、意义丰富、有血有肉、逻辑清晰。

思辨能力的英语对应词是critical thinking skills。“critical”源于希腊语的“krinein”,含有区分、判断或决定的意思。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曾有学者把critical thinking skills译作“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在汉语当中指对于是非的判断,对被认为是错误的思想或言行进行批驳、否定。汉语中一旦说到“批判”,就暗示着否定与排斥,即排斥、否定他人的思想、认识。原有的翻译容易造成人们对这种思维能力的误解。因此,后期学者们统一意见,称critical thinking skills为思辨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树立正确的导向。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我们努力建立起的思辨能力,目的并非为了攻击他人的观点或看法,从而让自己的言论胜过对方。相反,我们鼓励学生多角度、全面、辩证地看问题,既能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既能坦然地接受自己思维方面存在的不足,也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可取之处,并加以吸收。学生内涵式的发展,包括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思辨能力的构建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其次,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要在课堂上营造思辨的气氛。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计多种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及意见。气氛一定要轻松愉快,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要允许班里出现不同的声音。比如,对同一译本不同译文的鉴别、欣赏;同伴之间讨论、交流,不同看法的碰撞。教师对学生的观点、所陈述的理由做出及时的反馈及评价,让学生从思辨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提升学生的自信。对于经典译文,可以让学生分析其译文成为经典的原因。是因为语言精炼生动?还是因为发挥了译入语的优势?亦或是准确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思想感情?除了分析经典译本,学生在翻译练习中也可以培养思辨能力。阅读原文后,我们会给学生设计以下问题:原文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他想要突显什么?他想要表达怎么样的思想?目的语中有没有与其有异曲同工表达效果的词汇或短语?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写?如果用目的语表达源语中同样的情境,你会怎样表达?把源语中某个词汇的对等词放在目的语的语境中,是否还能传达源语作者所要传达的意思?在把这些问题思考过后,学生更容易有较理想的译文。比如一篇题为“The Art of Dancing”的文章,我们会让学生思考原作者为什么不用“The Art of Dance”;译为“舞蹈的艺术”,能否体现原文的精髓?用哪个词可以体现“dancing”这一词的动态呢?学生经过讨论,认为“舞”这个字既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译文“舞之艺术”可以体现原文中的动态美。这就是思辨的结果。

第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要给学生以过程性评价。我校执行新大纲以来,所有科目的成绩都由期末成绩及平时成绩构成。翻译类课程的平时成绩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学生3-4人为一组,分组完成作业。我们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完成翻译,再进行共同讨论,评选出本组最优习作,集体共同修改,共同定稿,最后小组展示。在每个同学完成译文的同时,都要在译文旁边写出评注,记录下自己的思维过程。这种翻译方法被称为评注式翻译[5]。展示者不但要展示最终译文,更重要的是展示翻译过程,对本小组的翻译过程做出反思。学生对“本小组是怎样理解原文,是否有不同意见,最后确定译文的根据是什么”都要做出详细的汇报。不仅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最后译文给出评价,学生小组之间也要给出同伴评价。评价的标准是“对翻译中难点的记录是否详细,采取的应对策略是否恰当,是否发现了原文中的语言特点,其特点在译文中是否有所体现,译文是否有可借鉴之处”。学生在记录自己的思维、与他人讨论、辨别哪种译文更好以及给别人评价的过程中,强化自己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高质量人才的必备能力[6],也是我校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就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利于学生们语言素养的提高,更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

(三)内涵式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网络资源运用能力

教育信息化是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我校实现翻译专业学生内涵式发展的主要手段。我校翻译专业的建设,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内容,使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我校一直积极推进基于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的线上学习。翻译专业的教师也在利用超星平台上的精品课、教学资源,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超星上所提供的作业平台,也可以让教师随时随地批改作业,同学们之间的互评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这为师生们节省了不少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学习效率。同时,教师们也根据每章节的教学内容,结合大同的旅游资源、能源改革等有关的文本材料,录制微课,教师先讲解翻译这些材料的策略、方法、需要注意的地方,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让同学们在线上学习。再开展一定的翻转教学,在线下课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线上教学留下的问题,这样的做法使得教学内容不再死板,学生思维更活跃,学习积极性更高,从而能够尽快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城市发展所需结合起来,学以致用。除了利用超星上的教学包,我们还鼓励学生在“爱课程”、“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高校一体化教学平台”这些网络平台寻找相关精品课程资源进行跨地域、跨学校学习,力求扩大视野,吸收精髓。

除了运用线上网络资源课程,学生们在翻译实践中还要善于利用网络上已有的翻译规范。所谓“善于利用”,就是既要利用现有资源,使我们的翻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要具备鉴别的能力,灵活应用。比如,由于大同城市转型,加大开放程度,诸如路牌、景点指示牌、景点名称翻译等都需要从业者们斟酌原有译本,进行改善。2017年11月20日,我国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标准中对交通、旅游、文化娱乐、体育、教育、医疗卫生、邮政、电信、餐饮、住宿、商业、金融等领域的词汇进行了规范。我们告诉学生在翻译公示语时要利用已有资源,而不是凭空创造,同时需要学生的甄别与思考。比如景点中的“塔”,到底是佛塔(pagoda),还是塔楼(tower),我们就需要在借鉴译写规范的基础上辨别文物的种类。面对时事热点词汇时,则可以在“中国关键词”、外文局网站查询已被学界认可的对应译本。

再次,我们也鼓励学生在做实用翻译时,寻找网上的平行文本加以借鉴。比如我们做华为公司简介的翻译时,就可以登录苹果公司官方网站,学习相关文本的表达方法。翻译完成之后,再回到华为公司网站,去寻找对应的英语文本,对比中提高翻译水平。日常翻译中,在学生自行翻译、与同伴讨论后,我们也建议学生使用“百度”“必应”等搜索引擎及“有道”等网络词典。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计算机翻译也具备了相当的水平。于是我们让学生拿自己的译文和网络翻译做对比。通常情况下,网络翻译在词语选择,句子结构安排上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我们也提醒学生,不能一味依靠网络翻译,机器毕竟不是人,它无法识别句子中的隐喻以及暗含的意思,也不能摆脱原文的束缚,进行大胆的创造性翻译。我们虽然要借助网络翻译,但是绝不能放弃人类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例:A celebrity is a person who works hard all his life to become known,then wears dark glasses to avoid being recognized.

译文1:名人就是一个人,他一生都在努力工作以出名,然后戴上墨镜以避免被人认出。

译文2:终生奋斗为成名,成名反爱戴墨镜。

译文1是“有道”词典给出的译文。字面意思都表达了出来,但是并没有表达出分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译文2是许渊冲先生的作品,大胆打破了原文的结构,既译出了意义,又译出了原文讽刺的韵味。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机器网络翻译仍然无法与人的智慧相媲美。因此,学生们只有在借助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产出理想的译文。

对现代网络资源的恰当有效使用,将有助于学生将进一步强化翻译实践能力[8],是实现学生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奠基石。

四、结语

在地方资源型经济转型、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大背景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模式非常重要。专业结构优化,人才质量提高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最终落脚点。人才的内涵式发展是服务地方转型、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必备条件。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中,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还是课程模块的设置都与内涵式发展息息相关。具体培养过程中,要通过强化英汉双语素养、增强双语语言基本功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要通过树立正确导向,营造和谐课堂气氛,对学生的过程性思考予以评价来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要通过实践引导来提升学生的网络资源运用能力。总之,只有我们的人才培养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努力实现内涵式发展,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与转型提供智力支持及人才储备。

猜你喜欢

内涵式译文跨文化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译文摘要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走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道路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I Like Thinking
茶馆式图书馆走进高校理念浅析——基于图书馆内涵式发展的角度
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学校事业内涵式发展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