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稳定基层青年干部队伍的思考
——以S省选调生为例
2020-03-21程舸
程 舸
(延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基层在不同职级层次有不同的定位,基层指和人民群众直接相接触的职级层次[1]4。基层青年干部包括选调生、村官、28周岁以下县及县以下行政机构及局机关的派出机构的普通公务员等。选调生指各省级组织部门从高校直接招录,分配到基层的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应届青年干部。[2]是基层青年干部中素质较高、能力较强、与基层环境接触较深的一批典型。本文以S省选调生为研究样本。
近年来S省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包括教育主体,制度、运行机制。根据S组发2018年92号文《S省加强和改进选调生实施办法》,确定了选调生要突出政治标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的选拔标准,确定了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的考察标准,确定了岗前培训、集中轮训、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方法,确定了领导干部为主要责任人的传帮带的机制和负责任和谈心谈话制度,政治坚定的考核标准。通过查阅S省党建文章,将各县镇对于选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归纳为三种方式,分别为理论灌输法,包括各级培训、线上线下教育学习平台学习。实践锻炼法,包括参观爱国教育基地、朗诵、表演、参加各种技能比赛、基层多岗位轮岗锻炼、派出学习。榜样示范法,包括优秀选调示范带头讲学、老干部“帮学带”、“黄文秀”主题思想学习等。但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足,基层选调生流失率较高的问题。
一、基层青年干部的特殊性
基层青年干部就知识水平而言,自身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具有较高的党性修养、政治认识。就成长经历而言,成长环境单一、成长过程中社会对个体的评价较高,缺乏社会经验,“书生气”过重,缺乏向外界寻求帮助的能力。就干部成长阶段而言,基层青年干部处于干部成长的关键期,相比于其他基层干部成长空间广。
S省选调生就知识水平而言,S省选调生属于省级选调生,2016年之前及2016年为统招选调,2016年之后为高水平大学定向选调。S省选调生从2000年恢复最低学历为本科选调生招录,据2017年S省选调生人员分析显示,研究生占2017新招选调总体的77.8%。就成长经历而言,S省近年招录的选调生受计划生育影响,多为独生子女。享有家庭资源多、关注多,应对挫折能力低。就干部成长阶段而言,研究S省遴选干部公告名单,S省大多选调生的黄金成长期在招录后2至5年,5年过后,普通选调生基本完成基层领导干部、上级机关公务员及普通乡镇公务员的分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稳定基层青年干部的问题
(一)引导青年基层就业环节缺乏挫折教育
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引导青年基层就业上存在淡化服务概念,导致青年书面化理解基层工作,而对于基层繁琐工作、复杂人际关系准备不足。前期自我与家庭期望过高,与实际情况产生落差,影响个人和组织的沟通,影响组织安定团结,甚至会造成破罐破摔的严重后果,降低公务员的素质,引发人才流失。[3]
S省选调生政策紧贴基层需求,政策波动较大,从10年之前各地“高看一眼”、到2010年之后向基层倾斜,不断提高服务年限,至2016招考公告中取消普选选调县补充公务员优先选拔权。2017、2018年选调生承诺待遇中存在转正定级,而2019年招考公考中取消转正定级正科、副科这种说法。首先高校学子报考了解渠道除官方渠道渠道单一,民间了解的信息具有滞后性。造成高校选调入职适应焦虑。入职后缺乏意志坚持。同时还存少数在因招录前期工作时间跨度过长,因为损失其他校招机会,而分配岗位时又不能满足自身诉求,源头上就缺乏对选调生职业情感与职业认同。其次社会对选调生留下的固有印象是“选调生”就是“选官生”。但S省现在选调生其实是具有过渡性质的一个岗位,根据各县刊登于S党建网的关于选调生文章显示,有一部分县采用的是另设储备干部库的做法,动态管理,选调生身份并不直接具有储备干部身份。这种认识与实际的差距会导致S省选调生自我认识定位不清,基层就业遭受挫折后易产生落差感,影响队伍稳定。
(二)培养基层青年干部环节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
对于刚进入基层青年干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理论化,宏观性。业务压力、考核压力过重挤压原有的培训时间、培训资源,缺乏对结合实践锻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S省选调生大部分属于基层公务员,基层公务员业务工作繁忙,且基层处于各级行政组织考核、政策实施的末端,在培训学习安排上各级组织层层加码,为基层增加形式负担。在S省“认为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频率是否合适”这个问题上,有22.81%的S省选调生选择教育频率太高,影响业务工作。而随近年来宏观政策向基层的进一步倾斜,基层年轻干部增多,一部分选调生进入基层后因年纪小,经验不足,实际上从事的是核心口子的辅助工作,具体落实下来就是接电话,贴收发文签,制表。长期不能转岗实践锻炼。同时却因本岗位人员过多,从事工作替代性强也难以被提拔任用,甚至会被在岗位的年青人排挤、打压,长期而往陷入自我怀疑与壮志难酬的负面情绪,或是寄情于遴选。据抽样调查显示,S省44.44%的选调生在 “相比于同单位其他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选调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侧重哪方面”选择契合岗位实践锻炼选项。而对于“您认为教育效果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则有74.2%的选调生选择外出实践活动,而只有9.36%的群体选择播放视频学习。一部分基层老干部也认为选调生下来很快就会升职或调走,甚至会出现认为选调生占用领导名额,不愿意培养。经采访一名S省某地副镇长,他认为选调生就是第二年就当领导了,区别就是占不占乡镇原有领导编制。某村长直接表示“这娃娃肯定要调上去,金贵着呢,下来锻炼的,弄不了这摊事”。
(三)促进青年干部融入基层环节缺乏思想疏导教育
青年干部经过引进来、留下来、最后一个环节是要干得好,发挥其青年干部的积极作用。而一批青年干部情感衰竭、玩世不恭、个人成就感低,产生职业倦怠。[4]
表现在S省选调生日常工作中就是失去工作热情、形式执行工作、迟到早退。这种情况多发生于选调生3到5年分化后,一批既没有被选拔为基层领导干部、也没有通过选拔成为上级机关公务员,丧失年轻干部的年龄红利、去技能化严重、家庭择偶压力叠加的一批青年基层干部[5]。这一批选调生丧失对岗位的感情,难以获取岗位荣誉感,对职业尊严感产生怀疑,缺乏职业道德。S省选调生近年来以独生子女为主,工作后基层工作压力大,缺乏疏导性教育,通过采访一名辞职多年的选调生,她表示当时自己三十出头,谈了个家乡的对象,家里挺急的,自己也感觉在异地挺孤单,各方面挺难发展,虽然不舍,但还是决定离开。
经统计,刊登于S省党建网上的各县针对选调生工作开展304篇报告中仅有5篇提到思想、心理疏导教育等方法。而更常见的是压担子、给压力这样的描述,缺乏有针对性的疏导教育。而在调查中“刚入职选调生工作时,在工作中如何宣泄压力?”36.84%的选调生选择客观条件不允许,自行消解,占比较高。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稳定基层青年干部的建议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要从招录环节、培养环节、分化考核环节都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思想政治的教育培训方式。
招录环节,加强基层青年干部的职业认知。具体而言在宣传阶段,应注重榜样引导对报考基层青年干部的应届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作用,公开相关政策信息及报考流程、时间跨度,构建双向互选的考录机制。在笔试面试阶段,题目设置上渗透基层工作的流程及主要事项,侧重于开放性题目的考察。在考察阶段,构建与主要负责人谈话制度,侧重考察品德与职业意志,提前进行挫折教育和心理预防,进行心理测试。待上岗阶段联合本地高校建立基层人才孵化器,增强参训学生的信心和决心。[6]
培养环节,分期侧重教学,充实教师队伍。就教育培训部门来说,要充分吸纳体制外专业高素质人才。在基层青年干部培养关键期,以政治宏观政策、大政思想理论方针、文字写作、组织协调能力为主要培训内容。在基层青年干部成长的分化期,要强化岗位荣誉感和认同感,培训内容以具体业务能力为主,渗透以心理健康教育,锻炼职业意志具体要结合具体岗位实践锻炼,在工作中不断增强基层青年干部获得感和满足感;就各地方政府来说,要对基层青年干部有针对性的培养,多个岗位轮训,增强基层青年干部的统筹协调能力,避免新人长期从事繁杂、获得感低的去技能化工作,在熟悉机关运作后要安排如招商引资、公文书写、党建等专业性强的业务性工作。
考核环节,应重视个人品德在人事考核中作用,将思想政治素质嵌套入人事考核。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主体上要针对基层青年干部不同群体,如外乡基层青年干部、与家人异地基层青年干部、女性大龄未婚基层青年干部及其他小 众群体,多联系沟通,增强其归属感和融入感。
内容上要针对基层青年干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突出基层青年干部与其他基层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同,适当地减轻基础理论知识培训而侧重业务能力、时效性理论知识学习。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以理想信念、道德教育、思想疏导、心理健康、个人修养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促进基层青年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高。基层青年干部心理健康的需要。满足了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促进基层青年干部自我实现,贡献基层,就要逐渐侧重对异地空巢基层青年干部、女性基层青年干部的思想疏导、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激励性、关怀性、归属感思想教育。打造开放式教育培训平台,突出社交性。让基层青年干部选的来、留得住、融进来。
(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最大化作用,应坚持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与基层就业保障配套使用。乡镇日常工作具有基础性、乡镇工作内容具有杂糅性,乡镇生活具有艰苦性,任务重,压力大。应加大各种政策向乡镇的倾斜力度。
要严格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2019年3月颁发的 《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的精神,减少附加执行、形式执行、变相执行的种种不规范现象。鼓励高素质人才报考基层,落实安家费、工资待遇等措施。[7]注重领导干部的基层工作经历。逐步开放基层公务员遴选渠道,促进体制人员合理流动,应加大对基层的财政倾斜力度,保障基层青年干部的经济利益和应得待遇。建立激励机制,重点从有基层经历的干部中选拔重要岗位领导干部,避免让基层青年干部在与同批招录的县市公务员比较时,因待遇差别,生活环境而丧失职业荣誉感与满足感。对于在扶贫攻坚、抗险救灾中表现突出的基层青年干部予以物质及荣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