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明:琴声起时心飞扬
2020-03-21尹忠华
尹忠华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一生都与马息息相关,马背上成长、马背上放牧、马背上打仗、马背上歌唱。对每一位族民来说,马背既是摇篮,又是牧场;既是战车,又是舞台,更是美的化身。马被视为五畜之首,把“马首”放在“琴首”之上,便有了马头琴。而琴有了马首,便有了骏马般的体魄,奏出的旋律更彰显出生命的跳动。
相伴草原人民涉过历史长河的马头琴
作为一种蒙古民间特有的拉弦乐器,马头琴历史久远。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包玉明介绍,马头琴蒙古语称“莫林·胡尔”“潮尔”。有据可查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便有“马尾胡琴随汉车”的记载。辽代墓画中,亦有胡人手执酷似马头琴的乐器,此“马尾胡琴”,被认为是包括马头琴在内的中国弓弦乐器的鼻祖。到了蒙元时期,“潮尔”或“胡尔”等马头琴类乐器已经十分普及了。在后来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一乐器在不同部落和地区有了不同的名称、不同的形制和不同的形状、定弦及表现力。
20世纪中叶,“潮尔”大师色拉西被选入内蒙古文工团,开启了马头琴艺术的现代化道路。他的弟子桑都仍,在潮尔、黑力等乐器的基础上,借鉴蒙古国的马头琴改革经验,对传统马头琴进行改革,使它更适合在舞台表演和与现代乐队合奏。后经桑都仍的弟子——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等人的不断完善,现代马头琴最终定型。“马头”成了这类乐器最终的标志,名称亦统一为“马头琴”。
如今的马头琴,同蒙古包一样,成为了蒙古族的标识符号。普遍意义上的马头琴,为木制琴身,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婉转,音量较弱。但正是这独具特色的音色之美,才成就了马头琴的独一无二,诚如蒙古族人所言:“草原的美,一旦由马头琴的旋律来诉说,一切语言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每当听到马头琴的声音,都不由想起我的家乡。”
农耕蒙古族马头琴的靡靡之音
与内蒙古地区的游牧蒙古族不同,地处辽宁西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属于典型的农耕蒙古族,虽然生计方式发生了改变,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对马头琴音乐的热爱却丝毫未减,这突出表现在领军人物包玉明身上。
包玉明出生在蒙医世家,父亲原本指望他这个唯一的儿子长大后子承父业,当个医生悬壶济世,可他偏偏痴迷于马头琴的苍茫悠远。1980年,17岁的包玉明考进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文工团,后选送到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艺术学校学习。1981年,中国马头琴演奏大师齐·宝力高来哲盟艺校讲学,这也是包玉明第一次聆听大师讲课和拉琴,他决定拜师。齐·宝力高看了包玉明拉琴后,同意收下这个学生,于是包玉明开始了为期8年的学艺之路。早出晚归、废寝忘食、指头磨出血是家常便饭,每天至少8小时拉琴练习让他更能静下心来修炼身心,琴艺有所提升的同时,也让包玉明对传统民间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逐步加深和升华。
1988年,齐·宝力高组建了中国马头琴学会,包玉明被选为常务理事,同时成立了中国马头琴野马演奏队,包玉明为队长。1991年,包玉明参加了央视春节文艺晚会演出之后,他真的像一匹“野马”,驰骋于祖国的大江南北,名气也越来越大。他在北京大兴一处60亩地的地方有了自己的固定演出地,那时的他年仅28岁,他成了众人口中的“小包总”。可纯粹的商业演出并不能俘获他那颗狂野又执着的心,他放不下对蒙古贞的眷恋。1992年,他毅然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阜新民族艺术团,由此开始了他与马头琴朝夕相伴的风雨30年。
听得见的“天苍苍,野茫茫”
马头琴既有小提琴的高亢明亮,又有二胡、四胡的柔美流畅。较其他弦乐器最特别之处,是它丰富的泛音,泛音是基音外其他的声音,泛音越丰富,音乐越美妙。马头琴的琴弦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乐器的琴弦,琴弦的“簇状”结构使琴弓激发琴弦时,部分琴弦不能得到充分的震动,在震动过程中它们之间相互碰撞、摩擦,产生明显的“杂音”,这种“杂音”融入马头琴的音色中,使它呈现出一种悠扬的“沧桑感”,而马头琴最动人之处便是它音色的沧桑感。
包玉明深知“音域宽广、音色优美”的马头琴语言的独特性,加上早期十年在外打拼的实践,他之于马头琴似有了“知子莫若父”的了然于胸。做演员时,《吉祥的祝福》《万马奔腾》等三百多首曲子是他的耀眼节目单,他还尝试将马头琴与民乐、交响乐、电声乐相结合,曲目上放宽对传统和现代乐曲的选择,大胆尝试之后是让越来越多人领略了马头琴的魅力。接手团长之后,包玉明放眼更宽广的舞台,一手保民生的同时,一手倾尽所能抓演出。“任何时候演出都是根本”,没有演出,全团百十号人的吃饭就成了难题;没有演出,他这第二十七任团长难辞其咎,更无法向父老乡亲、向下一任接班人交代。2005年,包玉明倡导发起了“3570工程”,即每年深入35个乡镇70个村屯进行惠民演出,他带着他的队员至今已实施15年,累计行程十余万公里,演出一千二百多场,观众超过七十万人。此举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被广大农民朋友们和少数民族集居地区的观众誉为“心贴心工程”。
基础夯实了,以后的步伐迈得更加稳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2010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音乐会,2016年荣获马头琴界的奥斯卡“马头琴功勋奖章”,2018年“歌声飘过60年暨阜新民族艺术团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2019年辽宁省文艺名家艺术讲座,2020年助力县长参加农业农村部“移风易俗”优秀节目展演。
2020年,包玉明57岁,从17岁身背马头琴走出家门踏上这条路开始,他的马头琴情怀就深深地刻入了他的人生轨迹。40年演员、30年团长、数百名学生,他直言“没干错行”,虽然带队伍拉演出被笑称“丐帮帮主”,但他仍感激马头琴成就了他的“快乐生活”。临近退休,他最放心不下的是他的团,他最热衷的还是马头琴,除了保持每天至少两小时的练琴习惯,他要抽出更多时间跑演出、进入专业院校带学生、编排更适合现代观众的蒙古族音乐舞蹈戏剧、融合更多地方元素进入设计制琴环节、撰写学术论文……层出不穷的设想和计划令包玉明容光焕发,“马头琴是我毕生的事业,做好‘传帮带’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