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弟子规》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作用

2020-03-20余庆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24期
关键词:孝道弟子规道德与法治

余庆超

【摘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落实在道德教育中,学生通过学习经典诗文,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使学生懂礼仪、明事理。本文结合《弟子规》启蒙读本,提升对道德与规范的认识,进而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

【关键词】弟子规;《道德与法治》;孝道;价值观

本学期开学初,邱兆平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演讲了《打造高效课堂》,其中高效课堂核心的一点是:学生愿意学!这一句话触动了我的心弦,也呼出了全体教师的心声,更喊出了所有家长的心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往往容易导致他们缺乏主观能动性。因此,如何透过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同时,培养其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在他们人生基础阶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所以,作为启蒙老师的我们,应当教孩子做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人。     那么,教孩子做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人,从哪里做起呢?庆幸的是,学校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孔夫子教育我们:“夫孝,德之本也。”大道至简,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要先从孝敬父母开始。一个有孝心的人在家做到“父母呼,应勿缓”,即使来到学校也一定会做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孩子,就是上课认真听课,与同学团结友爱、友好相处。在家里懂得孝顺的孩子,也一定懂得尊敬老师,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成绩不好呢?所以,这学期我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加入了《弟子规》的蒙学读本。

一、融入礼的教育

古圣先王教育子民没有用法律,而是用道德,用礼仪来化民成俗。因为法律是树,道德是根。《论语》里讲:“不学礼无以立”,所以,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礼记·曲礼》里面记载着春秋时晏子的一则公案,晏子说:“夫人之所以责于禽兽者,以有礼也。”(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人有礼,而禽兽没有礼)孟子也说过:“饱食暖衣,易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用礼来区格,让我们去遵循、保持我们民族的优良,他是我们真正创造子孙后代的福址,才能过幸福生活。曾经有一个大学生宿舍,在一个秀美的山脚下,每年当洪水一泛滥,从山上一冲下来,就冲到了宿舍里,差点儿淹死人。后来就把堤坝建立起来,从此再也没有水患,可是住在一楼的人说:我们推开窗户看到的是一堵墙,都看不到风光,他们就想把墙推倒。试想一下,推倒这堵墙会怎样?居安思危,礼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我们认为平时风景好,发山洪的时候少,认为这些礼是“吃人”的礼教,是扼杀人性的,必有乱患。

礼就是让我们防患于未然,禁于未发之未豫。就是当孩子的恶习还没有形成之前,当恶念在他们的心里有点印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扼杀在萌芽之中,这称为预防法。每一个行为都慎于开始。《弟子规》里很具体的讲了“预防法”,只是有时候,家长、老师的敏感度不够,很多小的过失都认为无所谓。《弟子规》中讲,“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智”“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整本《弟子规》只有这两句用的是“绝对”的“绝”,为什么我们的圣贤人这么注重不要接近斗闹场,相信李双江如果学过《弟子规》,他在教育孩子上,不会只注重才艺这些枝末,孩子也不会染上那些恶习。反观现在,斗闹场在哪里?斗闹场已经从卡拉OK厅搬到了家里,很多电视、电脑的节目、游戏,都在摧毁孩子们的心智。

而道德教育,应该从幼小抓起,所谓同盟养正。古人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婴孩来到这个世界看到的父母家人的行为,就像录像机、录音机一样实录下来,可能在三岁以前孩子没有记忆,但都深藏在潜意识里。大人做到《弟子规》,就像演员,孩子就学到。《弟子规》其实不是教材,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一种做人的规范,而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弟子规》。教育的本质就是“长善与救失”,长孩子本性的善良,挽救孩子已成的过失。“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二、积极倡导“孝”的回归

道德的根本就在孝道,孔夫子说:“夫孝,德之本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教育一定要从孝我教。古语云“百善孝为先”。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因為孩子的孝心一打开,他所有的好德行都出来了。

在《道德与法制》课上,加入《弟子规》读本,通过大舜、闵子骞等的故事,系统地给孩子们讲了孝道。好学生不一定是孝子,但孝子一定是好学生。因为一个孝子在家里懂得“父母呼、应勿缓,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在学校会做一个好学生,因为“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一个孝子感受到父母的需要,父母不仅仅是望子成龙,自己脸上有面子,也是希望孩子有知识、有能力,有才干,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将来有好日子过,更希望培养出像孟子、范仲淹一样的清官,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情,大孝显亲。

今天这个时代,人活在世上,靠专业、专长和能力活着已经不成问题,但要活出意义,就需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好的父母凭其个人的生活经验去总结一些观念去教育孩子,是很有限的。恐怕挂一漏万,架漏牵补,而孔孟之道就是一套完整的价值观。

三、讲解“怎样是好学生”

课堂上,我还给孩子们讲解了“好学生是什么样子的”?孔子有两种学生不教,一种是智商有问题的,一种是没有学习欲望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什么叫“不愤不启”呢?不到你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你。什么叫“不悱不发”呢?不到你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你。换而言之,想要老师启发,就要自己先下苦功夫,认真思考。当你想懂而懂不了,想说而说不出,这时候老师的启发才是最有效的。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及时雨,再优秀的老师,不管怎么努力而学生不愿意配合,怎么会有教学成果呢?老师就像及时雨一样的润物点化。针对学生某方面的问题,老师因材施教,指点、帮助才会立刻有效。

学生请教的原则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的心找回来。这说明儒家思想对这个心特别重视。什么是心呢?心代表一个人的自觉能力,不管做任何事一定要记得我在做,我是主体,我对于行为的结果要承担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自觉,心就很容易在外面游荡,这样生命就没有主体性,就不能逐渐成长为健全的成熟的人格,是非常可惜的。

怎样做才算是一个好学生呢?需要四个条件:第一,放宽视野,定高目标,不能要求老师降低标准;第二,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第三,要专心学习;第四要诚心请教。

最重要的是第一点,放宽视野,定高目标,不能要求老师降低标准。既然是学生,要学当然学最好。传说,古代的神射手后羿教人射箭,一定会要求对方把弓拉满,如果弓没有拉满,蓄积的力量不够,就很难射远、射准。高明的木匠教导人,就是用圆规跟曲尺,该画圆就圆,该画方就方,要照规矩来做事,不会因为笨拙的学徒而去改变。要成就品行高尚的好学生,可以用《弟子规》去引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内动力。

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造福于广大劳动百姓。一个孩子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光靠家长和老师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孩子从小受到《弟子规》的熏陶,就会逐步养成“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好习惯。“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所以,我们作为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学到一生当中真正可以让他们幸福人生的根本东西——道德与法治。

参考文献:

[1]高德胜.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弟子规[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5,7.

[3] 张艳英(译).论语[M].中华出版社,2006.

[4] 中华书局.礼记·曲礼[M].中华书局,2017.

猜你喜欢

孝道弟子规道德与法治
弟子规
弟子规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塑成作为伦理主体的父母与子女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浅谈中学生的孝道教育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弟子规
绝对“孝道”有悖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