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聚焦,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2020-03-20吴丽艳
吴丽艳
前段时间,我观摩了一节《紫藤萝瀑布》的研讨课,其主要流程如下:
1. 导入:花与人的友好关系体现为两类,一类是花解人语,一类是人解花语……思考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种类型,你的依据是什么?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3)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4)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试作分析。
(5)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怎样的功力,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3. 释题明理:
(1)你如何理解题目中“瀑布”的含义?作者借本文在表达什么?
(2)根据学生的反馈,解析“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3)练习:人们往往赋予花木以象征意义,将下列花与其象征意义用直线连接起来。(略)
4. 对比读《好一朵木槿花》:
(1)文章开头先写小园中的其他几种花有什么作用?
(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木槿花的坚强、勇敢、不娇气)
(2)题目流露出作者对木槿花的由衷赞美,作者说木槿花尤其是这朵木槿花“好”的理由是什么?
(3)经验反馈:
a. 文中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共鸣?谈谈体会。
b. 你认为哪些景物描写得最好,试着仿写几句。
c. 读了这两篇文章,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执教教师具有非常好的语文素养,但一节课40分钟下来,没有完成预设任务。我与其组内教师深入交流了这一课的教学,再次讨论了本课所在的单元目标,单元内几篇课文的编写意图,课后习题的设计意图,等等,最终一致认为其教学环节繁杂。于是,这位教师根据大家的意见作了三次修改,对教学目标进行精简,将其教学目标最终确定为两点:一是品味文章语言,感悟作者含蓄深沉的感情;二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托物言志的文章是如何“托物”的,是怎样“言志”的。其中目标二为重点。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主要流程为:
1. 回顾文章内容。
2. 赏藤萝:
精读1~6段,圈点勾画出描写紫藤萝的语句,边勾画边思考:你认为这是一株怎樣的紫藤萝?
3. 悟道理:
跳读课文,十年前的藤萝与如今的对比,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可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
4. 明写法:
探讨写景状物的方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本文作者是如何“托物”的,是怎样“言志”的?
(“物”托得充分,“志”才更鲜明)
5. 拓阅读:
(1)阅读宗璞的《好一朵木槿花》,思考文中的“物”与“志”是如何体现的。
(2)阅读一首小诗《苔》,用本课的“得”谈谈这首诗的特点。
作业: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种花,表达出其象征意义。
根据第三次修改后的教学设计,这位教师在另外一个班又执教了一次《紫藤萝瀑布》。结果这堂课的教学让听课教师眼前一亮,再次议课时,组内教师纷纷表示这堂课效果很好。
通过对比上述两种设计思路,我们明显可以看出,经过修改后的教学设计简化了教学环节,减少了问题。推究起来,之所以能够收获高效扎实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聚焦”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教学目标为何要聚焦
俗话说“贪多嚼不烂”。仅仅40分钟的课堂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可是,很多教师往往在一节课内,要教的“点”过多,有很多“问题”要问——目标多。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必然会加快教学节奏,导致学生没读完文本就被叫停,或是仅找几名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甚至直接由教师越俎代庖,看似课堂任务都完成了,实则是压缩了学生最重要的读书、思考的时间,学生只能走马观花,课堂教学效果自然无法保障。
针对此类问题,我们要践行“一课一得”的理念。该理念指向课堂教学,要求目标必须聚焦。黄厚江老师指出,简单就是有效,教学内容应该具体简要,减去不必要的环节,减去不集中、不该有的目标。王荣生教授也指出,只有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才能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可见,精简教学目标,使泛化的目标变得更具体、更集中,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是让语文课堂教学增效的有效措施。教师要通过解读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取舍,选点突破。
二、教学目标如何聚焦
1. 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明确“教什么”
《紫藤萝瀑布》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其所在的单元导读中有这样的提示: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从单元导读来看,“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目标。《紫藤萝瀑布》正是运用这一写法的典型。其课后“积累拓展”第四题提出:与同学讨论交流,上个单元学习的课文中是不是也有使用这种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第五题要求学生在课外找作者宗璞的其他写景状物散文进行比较阅读,如《丁香结》《好一朵木槿花》等,发现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此题也是围绕托物言志的写法设置的。而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一棵小桃树》为自读课文,也是托物言志的散文。文后的“阅读提示”中“本文与《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的提示性思考,同样指向“体会托物言志写法”。
由此推断,教材编者的意图即用《紫藤萝瀑布》来实现单元导读中的“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目标,用第二篇《一棵小桃树》来进一步学习这种手法,让学生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基于上面所述,《紫藤萝瀑布》的教学设计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应该作为一个聚焦的核心目标,问题设计、能力发展训练等都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而这位教师在第一次设计的教学流程中,几个环节之间缺少一个核心目标的统领。因此,一堂好课首先目标是要聚焦的。
2. 从学情需要出发,因学施教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教学必须从学情需要出发来分析教学的起点,确定教学的终点。教学目标的设计只有在学生已有起点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目标与学生实际的吻合度越高,教学就越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其实,低效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学情分析预设不佳导致的。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总是追求面面俱到,有些课甚至是按照文本先后顺序碰到什么教什么,唯恐遗漏某个教学点。如这位教师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关于描写顺序、修辞手法等,可不作为重点目标,因为七年级下学期时,学生已经多次学过,无须再作为要点重复。其实,也正因为有的老师频繁地在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重复某些“点”,才出现了有的学生一两周甚至一学期不听语文课也不会有什么影响的尴尬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学情需要,心中始终有学生,教学设计才不至于变成走过场。学情需要,应该是一节课的基本出发点。
三、教学目标聚焦的策略
1.“例子”策略
“例子说”是叶圣陶对语文教材的科学定位:“学生听说读写的培养,教师不能空着手,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本和选文。”教材中每一篇精心选择的文章,都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凭借。上面所述的教学案例中,对于完成“学习托物言志的文章是如何‘托物的,怎样‘言志的”这一教学目标来说,《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这些课文都是典型的、极好的“例子”。再如,可以用教材中《伟大的悲剧》作为学习浏览方法的例子,用八年级游记单元的几篇课文作为仿写游记的例子,用《登勃朗峰》《壶口瀑布》等一组文章作为学习写景的例子等。
教材中的课文是各具特色的“例子”,是用来设计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凭借,值得细细学习鉴赏的东西很多。合理充分、创造性地运用好这些例子,才会尽可能地发挥课文的作用,让确定好的目标得以实现,教有所得。
2.“整合”策略
整合,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调整重新组合,即由某一个教学价值点出发,适当补充相关课程资源(教材内外均可),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拓展视野,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
语文教学要立足例子,但又不能仅盯例子,限于课文,因为比起浩瀚的语文海洋,它只是沧海一粟。整合的教学策略,可以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把学生的思考和目光引向更深远的地方——经典文或整本书。叶圣陶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为:把语文教材视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基础,要求学生从教材出发,把从例子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的广阔阅读天地。
科学合理的整合,需要恰当地选取切入点。这位教师的《紫藤萝瀑布》第二次教学设计就是以“托物言志”为切入点的,整合了宗璞的另一篇文章和一首小诗,课文的阅读是举一,拓展到其他材料的阅读是反三。就前面两个教学設计在课堂上所呈现的效果来看,很明显,采用整合策略的教学设计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有利于解决琐碎讲解分析课文的问题,从根本上优化了课堂结构,使课堂更立体、更深厚。学生能在两篇文章和一首诗的比较与系统思考中训练思维能力,实现自主阅读与运用的密切配合。这样,从第一次教学设计的多个目标的面面俱到,到聚焦一个教学目标的学习,教学目标落实得更到位了,课堂也变得更高效了。
整合的切入点可以根据学情需要灵活选取。如可将《阿长与〈山海经〉》《老王》《藤野先生》进行整合,学习详写、略写;将《驿路梨花》《植树的牧羊人》《羚羊木雕》整合,学习插叙;将《范进中举》《刘姥姥进大观园》整合,学习人物描写技巧等。整合,赋予了语文课堂以广度、深度。
3.“主问题”策略
虽然语文教学改革在逐步深入,可总有部分教师执拗地困于原有的教学模式,放不开手脚。或整堂课都在教材内容上迂回,或教学环节多,一篇课文上了两三节课还没教完。结果,学生苦,教师也累,教学目标、任务都没落实好。因此,教学设计删繁就简特别重要。
对比《紫藤萝瀑布》的两次教学设计,第二次的教学设计在聚焦目标的统领下,教师精心设计了这堂课的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凸显脉络,引领整节课的学习。如:“十年前的藤萝和如今的对比,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本文作者是如何‘托物的,是怎样‘言志的”“文中的‘物与‘志是如何体现的”以及“用本课的‘得谈谈这首诗的特点”。这些问题都是直击本课教学目标的主问题,不枝枝蔓蔓,不旁逸斜出,而且主问题串起了几个大环节,能台阶式地梯次向目标行进。这样,学生才能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思考和交流,学习才会深入。与本节课的目标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的问题,要果断删除,简化教学流程。
4.“静读”策略
语文教育家崔峦指出,语文教学应静下心来“潜心会文本”,切忌“把语文都讲肿了”。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貌静而思维活跃。语文课堂无须追求表面热闹,不要喋喋不休整堂问,要回归传统,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这对语文学习而言非常重要,也是传统的学习方法之一。学生有了真实的读书过程之后,师生、生生思维碰撞时的“热闹”才会有价值。
总之,目标聚焦的语文课堂才更有效,有利于学生在某一点上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切实提高各项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