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中核算、平台变革与会计输入前端重塑

2020-03-20黄京菁

会计之友 2020年2期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

黄京菁

【摘 要】 文章从信息系统角度描述会计信息系统关于数据收集、存储和处理方法的变革过程。指出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端对端作业方式的变化,以共享中心为代表的集中核算形成会计信息处理平台,需要业务信息输入前端进行再造,即对输入端的业务单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包含业务表格的结构化、业务对应会计科目的自动标注以及会计处理过程中的规则整理。平台化的前端重塑实质是业财融合,将会计系统基础层改造为根据业务活动逻辑生成的表格和数据库,会计原始凭单信息则根据需要从数据库提取数据加工而成。文章详细描述了这一变革过程如何压缩会计岗位需求,并提出会计人员未来出路更多是承担数据挖掘与分析任务。

【关键词】 会计集中核算; 会计核算平台; 会计输入前端重塑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0)02-0002-06

20世纪90年代初期,毕马威合伙人鲍勃·埃利奥特发文称IT引起的变革浪潮正在冲撞着会计的海岸,会计界将接受它的洗礼[ 1 ]。30年间,人们日益感受到信息化浪潮对会计行业横向和纵向的影响。横向是指在一个集团组织内部与会计相联系的部门或者岗位之间的变化;纵向是指会计从信息采集到凭单形成,进而从賬簿体系到对外报表的过程变化,随着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以会计系统为代表的企业经营数据体系可以进一步直接穿透到业务过程多个维度。这两种方向的变化都导致会计岗位的不断流失。

一、会计集中核算阶段的变化

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核算的基础纸质凭单通过影印、摄影等图文技术变成电子表单,意味着会计原始单据可以远距离自由传输,一个集团组织内部不同业务单元的会计信息加工过程可归集同类项合并在一起,实现集团内各个业务单元会计集中核算。2013年前后,我国已有相当多企业集团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建立集中核算中心或财务共享中心,将原来分散在各个业务单元的会计人员集中到一起办公,这是实质上的物理集中。

会计核算共享模式的发展无疑强化了组织集中管理。在不少组织中,从资金集中管理开始,如各业务单元资金零余额管理等,以逼迫其他财务流程集中核算。成熟的共享服务中心把所有会计核算涉及的循环全部纳入。在实际发展中,会计集中核算是一个渐进过程,从收入集中核算、工资集中核算、资金集中核算和费用集中核算等逐步完成,形成共享服务中心的全流程模式,涵盖资金和核算,因而常被称为财务共享。

在外部人看来这一阶段变化最显著,牵动集团组织所有业务单元及内部不同部门。以往的物理实物票据或者是其影印单据审核及核算加工流程都发生在业务单元内部,而集中核算后,会计部门完全可以独立于各业务单元,成为集团组织内部的单独体系。这种大幅度变化往往也被认为是集团内部与会计相关业务的流程再造。

最初的集中核算伴随相关集中势必付出人员移动成本、组织的物理空间重新调整成本。一些集团组织通过对会计核算系统的进一步强化,让会计核算基础数据在会计信息系统内流动更充分,也就是会计人员在物理空间内不需要移动到一起,可能费用审核处理人员在贵州,处理付款人员在杭州,但所有参与会计信息处理的人员全部在集团组织统一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上处理业务数据,各种业务数据在系统内是集中处理的,负责处理的人员分散办公,这种模式被称为会计核算实质共享,也有人称会计核算虚拟集中。

会计集中核算后,原始单据审核工作是保留在各个业务单元还是集中到会计部门,不同组织采取差异性的处理方式。单据审核职能依然留在各业务单元,审核者对业务过程的理解更充分,能更好地适应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各种非常规方法,但是容易造成不同单位审核标准不平衡。此外,从内控角度看,审核者和业务单元的物理距离较近,制衡有效性理论上存在漏洞。也有单位采用委派会计人员在业务单元从事单据审核,这种处理方法从人员考核激励方面入手,保证业务和审核的适当分割。若单据审核放在集中核算端,因为距离实际业务较远,且集中核算的人员同时处理多个业务单元票据,对某一业务单元的业务过程理解不见得深入,审核过程的交互时间较长,尤其是前端业务活动的变异程度愈大,审核者对业务的理解就越困难,业务部门与会计集中核算部门之间容易产生矛盾。

目前已经实现会计核算集中的组织大都完成了这个阶段的变革。从信息系统角度看,这是一个端对端作业方式的变化,各个业务单元实物物理单据是输入端,获取会计系统需要处理的信息,构成会计信息系统的前端。所有会计记账由会计集中核算共享中心完成,形成会计信息处理的后端,原本分散在各个业务单元的工作集中在一起,为进一步会计核算集成平台提供基础条件。

会计集中核算能够迅速普及,是专业分工原则在财务领域的应用。借助会计内部职能更精细、分工更专业,从劳动力成本最低的人力市场招聘财务人员,借助核算流程的标准化,达到提高核算效率、降低财务成本的目的。集中核算明显更具有管理优势,不仅解决了传统上总部获取会计核算信息滞后性,保证了会计记录和报告的规范、结构统一,而且解决了对总部、对下属业务单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疑虑。更重要的是,伴随着财务、资金和会计核算集中的财务共享中心,通过集中化、标准化和端到端的会计核算流程管理,低成本、高效率地为集团组织提供会计信息决策支持,极大地强化了总部对下属业务单元的控制能力,减少了各个业务单元的会计处理自由度。所有财务活动集中处理,可以防止会计处理在实际执行中产生的偏离,便于总部集中监控各业务单元会计核算执行情况,从采购合同到付款、从销售订单到回款、从财务日常业务到财务结账,每一个环节分工明确,相互制约,降低了内部控制风险。

会计集中核算只是一个会计信息加工过程管理方式的变革,并没有修改会计信息加工过程,依然是从原始单据(只是从物理单据变成电子单据)到记账凭证,再到账簿和报表体系,即使电子发票出现,也只是替代业务端口扫描物理票据过程。原本分散在集团内部不同业务单元的会计人员,集中到一起(既有真正集中到一起办公也有虚拟在网络上集中办公)进行会计核算处理,会计人员原本看着物理实物单据编制记账分录(标签过程),演变成看着扫描或者直接生成的电子单据编制记账分录。原某一个业务单元的会计人员在处理完该业务单元所有原始单据之后,可能还有一些剩余工作时间,当会计集中核算之后,这个剩余量就可以处理其他业务单元的会计原始单据。集中合并同类业务实际共享的是会计人的工作时间,提升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使得每个会计人员的工作更趋于饱满[ 2 ]。实际数据显示,会计集中核算所需要的人员数量比组织内部各个业务单元变革之前会计人员数量之和明显减少,即使留在会计核算共享中心的人员也感受到自身更像是庞大机器上的一个运转部件[ 3 ]。如中兴通讯国际化以后,在全球140多个国家设有107个分支机构,通过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把全球的财务基础业务集中到一个点进行,所有分子公司的全部财务业务,包括记账、资金收付等业务全部集中在总部财务部。中兴通讯从事基础财务业务的人员减少了40%,从原有的70人降到40人[ 4 ]。2006年海尔打造财务共享中心,企业内从事基础会计的财务人员下降至原先的20%左右[ 5 ]。

会计集中核算引发大量会计基础核算岗位的流失。会计核算共享中心内部为了业务处理更加标准化、减少错误率,倾向于归集同类业务到一个岗位,工作岗位被切割成很多细小的部分。留在共享核算中心工作的会计人员面对大量重复性工作,专业判断空间不断缩小,“每个财务人员都变成摩登时代里那个拧螺丝的工人”[ 6 ]。为了降低人力成本,共享中心地理位置不断向二、三线城市转移。换言之,会计信息化进程的推动力一直是组织的整体竞争力,无法考虑个体感受。这充分印证了人类学家的观点,演化进程只是考虑物种的生存和繁殖,并不顾及个体的痛苦或幸福[ 7 ]。

二、会计核算平台变革的影响

平台变革的最主要特征是原始凭单人工审核变成系统核单,审核后原始单据标注会计科目的过程也由系统完成,平台变革完成后,基本可以实现绝大多数业务过程从获取原始单据到会计报表自动生成,实现从业务单据到会计核算的无缝对接。

为实现原始单据的系统审核,需要对所有原始单据进行结构化处理,这是实现会计信息自动化平台处理的第一个难题。无论是实物物理单據还是影印单据都是一种图像,不是能够让系统从中抓取数据的结构性数据源,为了方便系统识别单据,最佳办法是所有原始单据在业务过程中都生成电子表单,比如销售环节业务处理生产的全部是组织内部单据,可以全部在系统中生成相应电子数据。如近几年银行柜台处理业务时,尽可能减少储户填写凭单,而是柜员在电脑上完成电子表单,储户予以电子签名确认等,这些都是解决数据采集端的结构化数据问题。但是,在实际中组织的某些业务环节势必需要与组织外部进行数据的交换,如获取和支付环节相当多业务数据是来自组织外部,传统上就是组织自外部获得票据,这些票据信息如何结构化为组织内部可以系统处理的数据,是实现系统审核的一个前提。目前看有两种解决思路:一种是由各个组织自己解决,就是利用图文识别技术实现替代人眼的功能,系统从图像化的影印凭单中识别出不同票据代表的不同业务。如果原始单据原本就是电子表单的打印件,成熟的扫描识别技术就容易将这个单据还原成电子单据;手工单据的处理难度明显偏大,不同人员书写习惯的不同使得识别难度加大。当然也有一些单位采用把手工单据影印件识别的工作外包,转换为结构化电子单据进入会计处理系统。另一种解决思路是全社会统一采用电子票据(2017年国家税务总局已全面推行电子发票,但财政票据等其他单据尚未实现电子化),各类业务交换过程中均采用电子票据,从而方便会计核算中直接获取结构化数据。因实务中各类单据的来源不同,国际交往的复杂性等都影响着该实现进程。

信息技术替代人眼识别进行票据审核,有以下优势:会计审核人员能力差异导致原始单据真伪的鉴别效果不平衡,会计审核人员关注的往往是金额、时间、签章等几个要素,而系统识别时票据上所有内容都可以被系统鉴别,其鉴别的深度、广度明显提升;伴随互联技术,系统可以将每张票据与税务部门相核对,更准确地验证票据的真伪;系统强大的查重能力可以防止电子票据打印后的多次重复报账;包含全部结构化原始单据数据构成会计核算系统的基础性数据库,拓展和细化了会计所涵盖的数据源,为日后的数据挖掘做好了准备。

平台变革的又一特征是审核后原始单据标注会计科目的过程也由系统完成,实现大部分业务事项从原始单据到账簿体系的完全自动化。一个组织内部的会计核算业务,具备高度标准化和业务量大的特征。如果能够进行充分梳理和分解会计记账规则,再结合前端数据采集功能,就能够实现基于规则的核算共享处理转换为系统的自动处理。实现这个过程需要以下步骤:

(1)梳理出不同业务票据对应的不同会计分录。如果同一格式票据和会计分录一一对应是最简单的,但是在实务中,可能存在同一格式票据对应不同会计分录,比如同样某一张物品购置发票,票据本身格式、内容是完全一样的,因为物品使用部门不同,在会计处理上就需要对应不同费用科目,这就需要信息技术中的语义理解,系统需要根据购买申请部门的不同、票据中摘要的描述不同,按照申购部门和摘要归属到销售部门、管理费用或者生产成本中。这个确认费用归属过程既可以通过明确界定票据和单据填写过程来加以实现,也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大量已经处理过的原始单据会计科目标注方法,从而系统自主标注相应的会计标签(会计科目)。

(2)对一个组织而言,信息技术能否自动为业务单据标注会计标签,最大困难是对各种原始票据审核规则和科目标注规则的梳理,比如什么业务对应什么报销标准等,不同单位的规则设定不同,自然会计处理也不尽相同。这个过程需要组织内部对自身的业务处理规则进行详细梳理,不能留下系统无法处理的判断自由空间。这个梳理工作量随着组织业务的繁杂程度而加倍递增。从制度建设角度看,规则梳理过程就是财务管理制度清晰化过程,将规则融入系统则避免了人工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是组织强化内部管理的重要一步。

显然,不同组织的内部构成不同,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和后续平台变革的难度也不尽相同。核算集中的背后是整个企业流程的重构。对于数据平台来说,业务流程越标准化、场景越封闭单一,背后知识图谱将越简单,数据平台越容易形成。如果组织内各个业务单元的业务活动内容近似度较高(比如发电集团下属各个电厂的地理位置不同但主要业务基本一致,商业银行网点众多但每个网点处理业务几乎一致,大卖场连锁店位置不同但业务处理过程相似,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每个业务单元上的业务活动近似),只是业务单元所处位置分布不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会计核算过程忽略位置差异,也就是除了代表位置的代码不同,业务单元生产票据和随后的会计处理过程都是一样的,这样的集团组织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中台变革难度比较小。国内实施集中核算的先头组织往往都是同一业务复制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公司,比如银行、发电集团、电信行业,某个品牌的不同专营零售店等。这种业务一致性为后续会计集中核算和平台变革提供了良好的流程基础。业务的标准化背后方便将业务流程固化到信息系统,让每一个业务都有固定模板,从而使得大量的凭证能自动生成,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不确定影响。也有些组织内部各业务单元的业务内容差异较大,但某些业务仍然具有相同性,比如差旅费和日常办公费等报销流程,依然可以采用类似某类业务的标准化自动处理流程。

某些集团组织不是按照业务一致性发展起来的,而是基于某个区域管辖权设立,在区域内所有类型业务都涉及。比如一些省市属国有企业集团,其下属可能有公交、运输、房地产开发和酒店管理企业,或某些投资集团下属子公司的业务类型也是千差万别,这种业务差异性无疑给会计集中核算和平台变革带来流程整理上的困难。

目前会计处理自动化平台开发成本依然较高,往往是各业务单元内容较一致的大型企业能够跨过接入门槛的限制,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和平台自动化处理。小型企业受制于系统开发成本,但业务单元和会计部门的物理分离意味着会计部门核算工作可以外包,尤其是票据审核依然在业务单元情况下。中小企业最初的做法是租借大型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和平台处理系统,实现部分会计核算外包。目前一些代理记账组织日趋普遍地承接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智能代理记账服务的蓬勃兴起,是会计核算数据处理进一步独立组织之外的突出表现[ 8 ]。会计信息加工过程外包需要衡量两个利弊:一是企业牺牲的会计信息自主拥有的保密性;二是以较低代价获取会计集中核算和自动平台处理的成本優势和信息迅捷性。

实现会计信息平台变革后,会计信息系统从数据输入到信息加工完成,都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人工只需要介入少量系统无法自动识别和处理的部分业务,以及基于内部控制要求依然保留少量人工处理部分抽样业务,以便对信息系统进行内核与纠偏。随着积累大量记账规则和处理数据后,机器学习等方式会进一步提升会计核算效率,消减人工识别部分,促使整个会计信息加工环节的流程自动化,集中核算环节所保留的会计凭证审核岗位、会计科目标注(分录编制)的会计工作岗位随之进一步消失。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变化,不用像以前一样收集好每笔业务的原始凭证(或电子单据),也不用自行判断这笔业务计入什么会计科目,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关注会计处理时间节点是否符合要求。

三、会计信息输入前端重构

上述变革实现后,会计核算系统依然只追溯到原始凭单,无法直接和业务活动全面相联系,举例说明如下[ 9 ]。

一项常规的销售业务,包含以下过程:

事件1:与客户的多次沟通,每一次沟通都会产生有编号的销售约见单据,含有的数据如销售员、客户名、日期、起始时间、约见地点、相关费用及单据、细节描述。

事件2:取得客户订单并生成销售订单号,含有数据如销售员、客户名、日期、时间、装运指令、截止日期、订货地点、联系电话、传真、邮件、金额约定和细节约定。

事件3:从仓库提取货物,形成提货单号,包含信息如绑定的销售订单号、仓库号、仓管员号、日期、起始时间,若货物都有编码,还包括发出货物的编码以及对相关运输的要求信息。

事件4:装运货物及交付环节,形成装运的单据、关联发票号、提货单号、客户名、承运人信息、相关节点的时间、运输路线、包装信息以及相关费用信息。

事件5:收款活动有收入银行账号、银行流水时间、相关客户信息和收款人信息等。

以上可以看出一项销售业务实际执行中会产生诸多业务数据,传统会计模式下,受制于技术和人力资源,会计系统只采集业务流程部分数据,如客户名、货物数量及金额、日期等,这些数据通常被汇集在销售发票、出库提货单等原始凭单中。相关人员取得这些票据输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作为后续会计信息加工处理的起点。尽管经过前述信息化进程进入会计信息系统最初数据源实现电子化,但这种变化仅涉及数据介质,并非数据来源口径的变化。长期以来,会计系统忽略业务过程诸多数据,如上述业务活动中每个销售人员、装运人员的工作成绩等无法在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显现出来,必须设置若干辅助账册,才能核算出具体业务人员的绩效。

前述会计系统变革发生在特定数据进入会计处理领域之后。从数据传递角度看,业务活动产生众多数据一直在业务系统中,只是通过特定原始票据把部分数据转移到会计系统中。会计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数据处理系统,尽管之间通过原始票据含有的部分信息相联系,但从当下看这种联系不够紧密,系统间不能自发核对真实业务活动和原始凭单之间的联系,业务活动和其经济后果不能直接关联,存在信息处理的裂口,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提取和对应核查存在障碍,如编码不唯一性导致无法对应等。会计信息输入前端重构就是打通业务系统和会计系统,会计系统起点端口不再是业务链条生成的部分原始凭单,而是可以直接追溯到业务过程,或者说业务处理的信息模块。

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认为,只要有足够数据,就能计算出未来。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决策需要的支持性数据的精准性越来越强,信息使用者希望能够得到更为多样及时且精准的决策信息。会计传统功能就是提供组织决策支持信息,管理者希望提供的不仅仅是几张财务报表的综合信息,更希望能够提供支持决策的多样详细信息。从加工会计核算信息角度看,系统替代人力的进程已经基本结束,会计信息采集和加工成本的高昂壁垒已经破除,会计信息系统前端重构成为下一步变革焦点,即打通会计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之间的壁垒,将二者整合在一起。该变革有两个方向:一是横向细化会计核算信息基础单位,不再以法律主体为核算对象,而是进一步划分到作业领域,提供更为精细的信息,满足管理者多样化需要;二是纵向改变,目前核算系统只能追踪到业务生成原始单据,无法穿透到业务过程,应强化会计信息系统到业务的穿透力。

1.从横向看,会计核算系统需要提供更为精细的信息,不仅仅满足对外报账的需要,更满足内部管理考核激励的要求。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通常以一个法人单位为核算的基本单位,也就是会计主体通常是一个法人单位(也有部分组织基于考核需要,对独立核算的非法人单位单独进行会计核算)。虽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一些管理先进的企业已经采用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甚至划分到作业这样的内部细分核算主体,但是大多数组织依然按照法人主体进行核算。

如果站在数据分析角度看,数据颗粒度是指数据仓库中数据的细化和综合程度,数据颗粒度就是用于表示某一数据集组成的最小单元。其细化程度越高,粒度越小;细化程度越低,粒度越大。一个法人单位中内部有多个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更可以细化到每个中心并含有多个作业。会计核算以法人为主体还是以法人内部的利润中心、成本中心为主体,甚至细化到每个作业为核算的基本单位,实质上是对数据统计粒度详细程度的要求不同。以较大数据颗粒度为核算主体,也就是允许其内部含有多个混合小颗粒度主体,不进一步区分这些细分主体的不同和差异。相对而言,这种核算统计方便而快捷。传统手工加工模式下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尤其是一些共同费用,分摊需要的计算基础数据采集困难重重,因此采取大颗粒度的核算方式具有成本优势,无论是“锅里”还是“碗里”都是属于该组织的。但是这种粗线条的核算方式,在组织内部进行精细化的考核激励和决策时,显然有所不足。

为了满足细化会计信息颗粒度的需要,数据采集过程就必须重构,数据核算单位尽可能按照管理的最小颗粒度进行归集。传统的组织往往采取多层次管理,组织内部横向按照业务类型划分,同类型业务尽可能归集在一个口径内,若在同一业务内需要细化,则采取纵向细分方式,通过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或者层层下属方式进行管理细化。而数据重构阶段的管理细化则是在横向上,多个同类业务划分为更细层级,这些层级直接对应平台的会计核算,相互之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例如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的运营主要业务就是建设铁塔,并在塔身加挂通讯设备,收取相应租金。每个铁塔实际就是一个利润中心。铁塔公司的会计核算以每个铁塔物理站址为基础核算单位,归集相关的建设成本、运营成本、收入等信息,实现“一个站址一张损益表,一个经营责任人一张损益表,一个经营主体一张损益表”。根据管理权限,若干物理铁塔核算单元构成一个分公司的会计核算信息。艾比森公司创始人解读公司经营秘密之一是小前端大平台。小前端就是划细销售端核算范围,销售作为其业务重要部分,划分为多个细小销售部门直接进行各自核算,各自直接对应包括会计核算在内的大平台,平台有财务、资金和审计合规等部门。新零售运动的重要变革之一就是采用各个门店,甚至是销售员为核算的基本单位,平台对此进行数据的归集和采集。变革会计核算数据采集的基础单位,实际上打破了长期以来会计系统对组织架构的认识,需要重新定义什么是组织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组织中的关键活动,一个组织的架构基础不是传统的部门,而是最小业务单元。

2.从纵向看,随着数据信息采集难度不断降低,业务数据颗粒度不断细化,数据总量不断膨胀。如按照系统事件驱动体系设计业务活动[ 9 ],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会计信息加工系统。以上述销售活动为例,5项业务活动可以构成几份连续编号的业务表格(结构化数据呈现):与客户沟通形成销售洽谈表,包含事件1中发生的所有信息;销售订单及执行表,包含所有与销售相关事件2—事件5的数据,也就是包含了销售这一事件对应的资源、内外参与者、地点等数据。销售发票不再需要手工或者电子填写,将根据系统设定,从销售订单到执行表的数据自动采集数量、客户名、金额等信息。换言之,支持会计系统的基础层是根据业务活动逻辑生成的表格和数据库,而发票等凭单信息根据需要从数据库提取数据加工而成。物联网的发展和运用将使得业务过程数据的提取和记录变得更加便捷,真正实现业务数据采集和传递过程的无缝连接,相关会计审核岗位会进一步减少。

重构后的会计信息系统前端,支持系统从最终账簿体系追溯到销售对应具体业务,每一项会计处理可以直接联系到对应业务过程自身的所有数据,而不是简单有选择的部分单据,从这个意义上看,业务和财务真正实现融合。会计信息系统包含的业务活动数据范围和数据类型更广泛,减少了业务数据转换,避免了从业务系统到会计系统之间的数据重复,相关数据全部集中在一个数据库中,且根据业务逻辑标注多维度标签,业务活动画像像素更细致。一个业务既可以从传统会计科目角度做出数据标签,又可以从销售人员、客户、时间、价格或者地点、装运人等角度进行信息标注与采集,方便管理者对业务过程中纷繁芜杂的信息进行合理的组织、分类,并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数据加工,比如销售人员进行销售订单的查找,进而统计出销售人员的业绩。基础数据量充分,相关数据挖掘和整理就能获得更多有用信息。在信息层面,业务和财务真正融合在一起,会计信息可以直接穿透到业务活动中,相关人员填写或者操作形成的是业务信息,而系统自动摘取其中的部分信息形成传统财务信息。

四、会计信息的深度挖掘与应用

直接联系业务活动的会计信息系统将更为有效和减少数据冗余,使得组织减少对物理会计系统结构的依赖,扩大财务和非财务分析的范围。这种新信息系统本身,并非替代会计规则和准则,后者依然规范如何报告业务活动。会计信息系统不断演化过程是关于数据收集、存储和处理方法的变革,只要向组织外部投资人等机构有报送信息的需求存在,会计准则和规则的学习就不可缺少,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遵循规则进行会计信息加工的从业人员数量急剧减少。

另外,技术进步促成组织运作过程的转变,会计人员不可能具有和工程师一样的IT知识,后者更多是基于技术路径单纯复述会计信息技术细节。会计人的价值不在于对信息加工技术的深入理解,而是计量业务活动、控制业务风险的能力,就如同汽车驾驶,普通驾驶人员更关心汽车用途和价值,并不热衷理解汽车运作技术细节。会计人员需要思考的是获取什么样的数据能更清楚地阐明组织的运行状况,怎么度量每一个业务活动耗费的资源和对最终战略目标的贡献。对会计人而言,采集什么样的数据并从中挖据有价值的信息更有意义。由于会计部门天生拥有对组织数据的垄断优势,源源不断地把数据转化成信息,一方面支持业务经营,另一方面支持企业管理决策,信息技术进步使得组织可以更有效地提供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会计人的贡献就是清楚地寻找出这个最优价值点和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 ELLIOTT P K. The third wave breaks the shores of accounting[J].Accounting Horizons,1992(6):61-85.

[2] 浅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财会人员职业发展的影响 [EB/OL]. http: // bbs.esnai.com/ thread-4945839-1-1.

html,2013-11-17.

[3] 張庆龙.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现实问题与未来何去何从[J].商业会计,2017(19):6-9.

[4] 陈虎.财务处理成本每笔7元[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f224d0100m334.htm,2010-11-01.

[5] 财务共享:一个足以让八成财务人员产生危机的变革[EB/OL].https://www.sohu.com/a/139974852_315560, 2017-05-12.

[6] 财务共享中心的前景怎么样?[EB/O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071136,2017-01-09.

[7]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8] 会计信息化证考试中心.“共享会计”来了?如何“保饭碗”,做老板需要的会计?[EB/OL].http://www.sohu.com/a/281560720_100284078,2018-12-13.

[9] 阿妮塔·S.霍兰德.现代会计信息系统[M].杨周南,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65-468.

猜你喜欢

会计集中核算
气象部门会计集中核算思考
浅谈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策略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探讨
机关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现存问题及对策探析
对国家体育总局会计集中核算制的探讨
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后的财政监督措施探析
石油企业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研究
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与对策
国有企业会计集中核算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