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中君子,吉祥福寿
2020-03-20何华林
何华林
摘 要 紫砂壶造型丰富多彩,是世界所有壶类中样式最多的,每件砂器都代表了作者自身的思想和审美情趣,根据实用的需要,古为今用,研习创新,既有古作之形韵,又有现代之雅趣,让人爱不释手,可谓美轮美奂。本文就紫砂壶“心香”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意境。
关键词 紫砂壶;心香;造型设计;文化意境
紫砂壶在中国陶瓷艺术之林独树一帜,以优越的实用性和观赏性为人喜爱,从众多品类的茶器中脱颖而出,获得“茶具之王”的美誉,用紫砂壶泡茶,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茶叶的香气,如空谷幽兰清高隽永、灵妙鲜爽,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正如《长物志》中所言:“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不仅如此,紫砂壶造型丰富多彩,是世界所有壶类中样式最多的,每件砂器都代表了作者自身的思想和审美情趣,根据实用的需要,古为今用,研习创新,既有古作之形韵,又有现代之雅趣,让人爱不释手,可谓美轮美奂。
在源远流长的紫砂艺术长河中,有这样一类器型,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它将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呈现于壶上,将自己因欣赏自然美景而生发的感触寄托于壶上,使紫砂壶呈现出变化多姿的形态,有别于传统光素器的简约质朴,给人以意趣盎然之感,大大豐富了紫砂壶艺术文化的表现形式。它便是紫砂花器,紫砂壶“心香”(见图1)便属于这类器型,“心香”取材于大自然中的佛手,取法自然、巧心慧思,融合了镂、雕、塑等多种装饰技法,经过艺术提练、取精去粕,表现出物象鲜明的形态特征,简约而不失生动,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与此同时又不失紫砂壶的实用性,可谓雅俗共赏。
纵观整壶,此壶结合了光素圆器的造型特点,此壶壶身呈饱满的扁圆形,鼓腹突出,具有张力,身筒稳重敦厚,给人以挺拔大气之感,身筒由流畅柔和的曲线勾勒而成,给人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简约质朴,整个身筒充分契合圆器“圆、稳、匀、正”的造型特点;肩颈内收,平缓过渡,圆形壶盖为压盖,与壶口贴合紧密,子母线吻合,通转流畅,圆形壶盖盖面光滑平整,体现了艺人高超的造型功底;壶流与壶身暗接,从壶身自然胥出,一弯流转折柔和而有力;圈把上承,顺势而下,与壶流相辅相成,转承恰到好处、和谐有力,共同提携了作品的气势。壶流与壶把皆以树干为原型,其上饰以清晰的树结,彰显出浑厚蓬勃的生命力,契合佛手植物的自然形态;壶钮直接以佛手瓜为原型,其果形似屈曲的手掌,十指纤长,流露出优雅圣洁的意味,从壶钮向盖面贴塑瓜叶,与壶身的瓜叶贴塑相得益彰,瓜叶自然卷曲,叶脉纹理清晰,茎叶由粗及细地伸展,极具自然意趣,给人以栩栩如生、生机勃勃之感。整壶选用优质原矿朱泥制成,泥质细腻、砂感隐现,表面泛着温润喑哑的光泽,其色泽给人以古雅安静之感,奠定了作品幽静的基调,契合佛手优雅圣洁的气质。我一直认为,一把优秀的紫砂壶必定是泥料、造型与装饰相辅相成,因此在此壶的设计上尤为注重三者的和谐搭配。一直以来,以佛手瓜为题材的紫砂壶有很多,大多直接以佛手瓜为整壶的原型,此壶别出心裁,在光器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就是想不失紫砂壶质朴的本色,充分利用泥料与光器造型,再利用复杂的花器装饰工艺,使作品展现出自然意趣的同时,又具有抽象简约的美感,使之更为耐看,更加意味深长。
佛手,其最大特征是长形的果实,或分裂如拳,或张开如指,玲珑可爱,香气不输香橼,甚至更甚。佛手,是清供中十分常见的元素,中国是一个特别爱闻香的民族,除了历史悠久的焚香系统以及香花之外,摆果闻香的风气也特别兴盛,因此,佛手深受人们的喜爱。《浮生六记》中说:“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佛手的香是清冽的,有清冷之气在里边。除了清冽的香气和独特的观赏价值,佛手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手象征着有福之手,能够得到人们心中都有的,手上却都没有的东西。佛手也寓意着智慧和力量,它就像是佛祖的手,能够为你挡住一切的灾难,能够抚平你浮躁不安的心灵,鼓励你勇敢地克服困难。如今,佛手已经成了习茶之人的必备品。佛手的幽香和茶一样,只有静下心来细品,才能得此君子之香。大自然的馈赠之物,假如有多一层审美意趣与文化内涵,自然更加值得令人反复品味。有文化的“佛手”,当然格调非比寻常,“心香壶”以佛手为创作题材,将佛手文化融入其中,展现出返璞归真的艺术趣味,流露出美好的自然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更深的愉悦感和体验感,耐人寻味而又意味深长。
大自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我一直认为,身为一名紫砂艺人,一定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要有敏感的觉知和深刻的感受力,如此才能从自然生活中汲取灵感,将自己对内心、对自然的美好触动融入到紫砂壶的创作中,或融入感情,或联想画面,让作品成为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如此才能用丰富的艺术语言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让紫砂艺术不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谢玲娇.学海无涯,书山有路——紫砂壶“畅游书海”之创作谈[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10):114.
[2]吴介春.自然之美,妙趣天成——浅谈紫砂壶“青蛙”的文化意境[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