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

2020-03-20张晓清周悦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0年3期
关键词:演进党的领导

张晓清 周悦

[摘  要] 高校二级院系党政领导模式在各个历史时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尝试,最终形成以党政联席会议为形式的“分工协作,共同负责”领导模式。院系领导体制的演进是党在高校领导体制的反映,其核心是党执政理念的发展过程。院系基层党建坚强有力,可以为提升学科发展、激发学术活力保驾护航,促进双一流建设;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执行效果,是强化党的领导的重要落脚点,运行效果取决于制度建设和执行者的双重合力。

[关键词] 党的领导;院系领导模式;演进

[中图分类号]  D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0)03-0057-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对高校而言,加强党的领导就是要通过各个层面的制度设计,使党的领导有机融入到大学治理的各个环节,使党的组织内嵌到大學治理结构的各个层级。当前,我国高校领导体制明确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主要在政治方向、办学思路、党的思想组织建设等方面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行政主要对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财政后勤等方面执行推动。校党委和校行政组成了全校最高的领导和管理机构。二级院系承担着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引育等重要任务,是高校办学的主体部分。随着管理重心下移,院系一级的运行成效越发重要,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是“分工协作,共同负责”的领导模式。党的领导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保证,在高校治理体系向二级院系深入的过程中,为做好本单位业务工作提供政治、思想、组织保证,推动事业向前发展。

一、高校二级院系领导模式的发展演进

1950年8月,《高等学校暂行规程》明确规定大学采取校长负责制,学校下设若干学系,系为教学行政的基层组织,系主任计划并主持本系教学行政工作,系之下设教研组。[1]1955年5月,中宣部在《关于学校教育工作座谈会的报告》中指出:“学校中的党组织和学校行政相互间没有领导或指导关系,但应互相帮助,密切配合,为搞好教学,搞好学校而协同进行工作。”高校校级效仿苏联实行校长负责制,基层党组织在政治上起核心作用,在群众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以实现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党组织的各项决议。

1961年9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条例》明确规定高校为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同时第一次明确规定了院系行政和党组织的分工,“系主任是系的行政负责人,在校长的领导下主持系务委员会和系的经常工作”,“系的党总支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团结和教育全系人员,贯彻执行学校党委员会、校务委员会的决议,保证和监督系务委员会决议的执行和本系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2]系的党组织主要起到监督保障作用,而系主任是系务工作的第一负责人,这一规定成为以后几十年高校二级院系党政关系实践的主要依据。

“文革”结束后,为恢复和整顿各项教育事业,1978年10月,教育部试行在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在院系实行系党总支委员会领导下的系主任分工负责制。[3]党对高校的领导在基层得到进一步加强。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对高校中党组织的作用有所淡化,二级院系一级党组织的功能一度较之前削弱。1990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规定:“系党总支是全系的政治核心。参与本系行政管理工作重大问题的讨论决定;支持系主任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明确了党组织在系一层级的政治核心地位,增加了“参与”职能。

2007年5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院(系)工作中的重要事项,要经过党政联席会议,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研究决定……党政之间既要明确职责,又要协同合作;既要合理分工,又要形成合力。”[4]2010年5月,《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再次强调:“高等学校的系级单位党总支是全系的政治核心,系党总支和行政适当划分职责范围,既有分工又要合作,应当共同做好工作。”此后,各高校在此大方向下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从二级院系领导模式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院系党组织从不起直接领导作用到“领导和监督”,从“保证监督”到“政治核心”,从“参与讨论和决定”到“党政相互配合、协调运转”,党组织在院系的定位逐渐明确,职责更加清晰,作用逐步加强。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高教事业发展的基层制度。

二、高校二级院系行政、学术和党建互为促进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高校自主权进一步扩大,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改革向纵深推进,作为微观的院系领导体制,在实践中出现了多种具体的领导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院长(系主任)负责制、党总支领导下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教授委员会集体决策基础上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等。实际上,基层院系是直接面向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第一线,其领导模式可以因校、因院、因系的实际而有所不同。只要确保院系党组织作为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无论哪种模式都是可探索可实践的。

相较于校级领导体制有多次较为明确的表述,二级院系的体制规定则比较有限。通过网络检索发现,北京、上海、浙江等12个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有明确规定党政共同负责。[5]1997年1月,北京将系级单位党组织定位为“本单位的政治核心,对本单位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与行政共同负有重要责任”。2000年重申:系党总支委员会是高等学校党组织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本单位的政治核心,对本单位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与行政共同负有重要责任;强调“系党总支书记和系主任之间是分工合作的平等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2002年,河北省委教育工委规定:高等学校院(系)实行党政分工合作、共同负责的领导体制,由学院(系)党组织和行政领导班子共同讨论决定本单位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中的重要事项。2006年12月,浙江省委教育工委提出:二级学院(系)党政领导“明确职责、健全机制、交叉任职、共同负责”,形成既有利于行政开展工作,又有利于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党政分工协作、共同负责的管理格局。从各省市自治区在院系领导体制的探索过程来看,随着高校党建工作的逐步加强,院系领导体制更受关注,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并不断推动高等教育高质保量发展。

近年来,复旦大学从历史的演进中总结经验,拓展工作思路,提出“三线联动”领导模式,即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中心线”,强化二级单位党的领导“中场线”,把牢基层党支部建设的“生命线”,用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来保证党的领导的有效落实。复旦大学二级院系领导普遍认为建立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当前工作运行的重要保证。相较于以往,联席会议的参会范围、决策事项范围、决策程序等更加规范,党政联席会议与其他治理体系的关系也更加明确,使得院系党委在协调各方上更凸显作用。但同时,院系领导也认识到,党的工作不能游离于基层业务工作之外,必须融入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中,选好选优学术组织负责人,发挥专家教授的示范带动作用,这是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落实价值导向的重要抓手。

三、关于高校二级院系党的领导体制的若干思考

高校二级院系的领导体制是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制度设计,在实际办学中的执行效果,既反映了执政党在基层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又涉及到高校如何保证活力、合理健康发展。

(一)院系领导体制的演进是党在高校领导形式的反映,其核心是党执政理念的发展过程。歷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政治任务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改进的。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不成熟,党对于高等教育的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领导体制也就随着党的领导体制的演进发生了政策上的不断调整。二级院系领导体制伴随着校级层面领导体制的变化,在曲折中发展,在探索中完善,有经验也有教训。作为微观领域的院系领导体制,其变迁过程受社会政治的影响是必然的,随着高校自主权的扩大和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深入,院系领导模式加入了一些创新因素,在操作性上更见灵活性。

纵观历史,领导体制的落脚点主要在于委员会制和行政首长负责制。从制度安排上,高校内部基层院系的党政联席会议更类似于一种工作机制而不是领导体制。但作为议事决策的基本形式,并基于“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党政联席会制度是院系集体领导、党政分工作合作、协调运行的概括体现,本质上是委员会制的运行体现,也是执政党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表现。

(二)院系党建不断强化,可以为提升学科发展、激发学术活力保驾护航,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基层单位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一个组织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体现。用党建软实力,引领和促进学科发展硬实力,是高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应有之义。

学术性的学科和行政性的组织始终并存,使得高等学校成为一个由专业学科和事业单位组成的庞大机构。和国外大学不同的是,在中国的高等学校中,行政权力还包括政党权力,在讨论内部领导体制时,也更多讨论党政关系,关注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在高等教育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大背景下,党的领导在基层学术科研一线更多体现为政治核心作用和政治领导,保证各项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党组织参与重大行政决策,同时又监督行政,提高工作效率,体现政治和业务并重的原则;党委组织和引导以专家学者为首的学术群体积极负责起院系的学术事务,建立健全各类学术组织,选优选强基层学术组织的负责人,更多的把学术事务和学术权力交还给专家学者,保证“教授治学”的发展方向。

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是大学的天赋职权,也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二级院系加强党的领导,确保高校学术力量的发展,可以为提升学科发展、激发学术活力保驾护航,促进双一流建设。

(三)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执行是否到位,决定了院系政治生态和学术生态的融合度。党政联席会议是院系议事决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形式,遵循“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是党政协调运转合力的制度保证。基层院系是高校办学的实体,党政工作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情况比较普遍。因此,党政共同负责的执行效果就会成为推动或阻碍院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基层单位的行政负责人一般是业务上的行家里手,对专业学科建设有自己的思路,但如果重“业务”轻“党务”,党组织的作用就不能有效发挥;二级院系领导体制需要分工合作,但如果各行其职、各负其责,缺乏一盘棋思想,不能有机协作,党政班子的整体合力就不能充分体现。

因此,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核心是党政共同负责,其决策形式是集体领导,议事方式是民主集中,运行机制是分工合作。在这一领导体制下,院系内部治理结构的理想化状态是决策组织、执行部门、咨询机构各司其职,有章可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每一所高校和院系都有自己的政治生态和学术生态,生态涵养形象,形象反映和体现生态。院系要加强基层党建,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确保这一制度执行到位,才能构建积极向上、齐心协力的政治生态和学术生态,才能确保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功能更加凸显,从而更加有效地凝聚师生共识、集聚强大动力,切实成为推动院系各项事业发展规划的核心力量。

(四)高校基层党建是否有力,在于制度建设,更取决于执行者。从我国高校二级院系的领导模式看,虽然会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科发展、历史文化、院系传统的影响,但在同一高校同一制度下,执行得是否到位是否好,主要靠执行者。从实证研究来看,在我国高教发展历程中,对校级领导体制和院系运行机制,不同的领导者有不同的领悟和体会,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运行效果。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是当前适合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合适选择,制度已经确定,执行者就是关键。

因此,要选配好院系党政一把手,院长和书记要有大局观念和全局站位,政治素质过硬,相容性好,善于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在实际执行中,工作规范和议事程序不能完全保证党政一把手的统一和团结,在许多实际问题面前,两位主要执行人的党性要求和人品标准、素质与合作直接决定了制度的执行效果。可以试点院系党政正职一肩挑,行政负责人是中共党员的,兼职党委书记,再配以专职常务副书记,以更好地保证各项事务高效运行。在党政班子配备上,要考虑专业背景、工作经历、年龄个性等因素,选优配强班子成员,争取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营造团结协作、民主正派的工作氛围,这样才能确保院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规范有序开展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2][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G].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45—47.1059—1066.1640—1647.

[4]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EB/OL].(2007-05-25)[2019-12-02].http://www.moe.gov.cn/s78/A12/szs_lef/moe_1416/s6628/moe_1417/tnull_22773.html.

[5]陈文锋.我国高校院系领导体制的演变及启示[J].学园,2011(3):37—38.

本文系2019年上海市学校党建研究课题“从二级院系领导模式分析如何强化院系党的领导‘中场线作用”的研究成果

作者张晓清系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周悦系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

■ 责任编辑:刘  捷

猜你喜欢

演进党的领导
科技看百年
浅谈中小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演进与创新
成本的内涵、结构及其演进
论我国死刑制度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
基于企业营销理念演进的道德营销探讨
如何让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对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一致性的认识
当前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演进及发展探析
星系的形成与演进和宇宙的膨胀现象及暗物质与暗能量
朱景文: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