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CR技术在乙型肝炎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03-19郝艳霞白红艳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乙型肝炎

郝艳霞 白红艳

【摘 要】目的:分析PCR技术于乙型肝炎患者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将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区间撷取120例乙型肝炎患者,将全部乙型肝炎患者均分为了试验组及参照组。试验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验,参照组使用化学发光法检验,对比两组患者诊断效果的差异性。结果:试验组的诊断准确率>参照组的诊断准确率,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乙型肝炎检验中PCR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更好的编制患者临床治疗方案奠定基础,建议在临床方面予以应用、推广。

【关键词】PCR技术;乙型肝炎;检验效果

【中图分类号】R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2-03--01

乙型肝炎,为经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肝区疼痛、乏力等[1]。这一疾病属于全世界范围的严重传染病,部分患者因慢性感染进展为肝硬化、肝癌,所以及早进行临床诊断非常必要,以此在确诊后制定针对性方案实行治疗,有效改善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本次研究将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撷取的乙型肝炎患者为主,主要分析采取PCR技术、化学发光法,分别于乙型肝炎检验中应用的临床价值。

1 临床一般资料、方法

1.1 临床一般资料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实行分组,将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撷取的120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试验组(n=60)、参照组(n=60)。试验组男性人数、女性人数分别为:33例、27例;年龄在35~42岁的范围,中位年龄(38.5±2.4)岁。参照组男性人数为35例,女性人数为25例;年龄在35~41岁的范围,中位年龄(38.1±2.2)岁。而两组乙型肝炎病例上述临床一般资料实行比较处理,没有发现统计结果有意义有对比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疑似乙型肝炎;②自愿参与到本次研究;③签署知情协议。

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②感觉功能障碍;③意识障碍;④并发免疫功能疾病;⑤癌症。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清晨空腹状态,采集静脉血液标本3ml,实行离心处理后获取血清,放置在冰箱(-20°C)中保存、备用。

1.2.1 参照组患者通过化学发光法进行检验,选择化学发光仪及试剂检验,遵循说明书操作。

1.2.2 試验组患者采取PCR技术检验, 选择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检测试剂盒,严格按试剂说明书操作,荧光定量PCR扩增、分析结果,均通过ABI 7500PCR设备完成。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1.4 统计学的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5.0的作用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率%、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的比较,运用X?检验;对比数据结果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与参照组患者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统计结果有差异性,P<0.05

3 讨论

乙型肝炎的诊断方法较多,通过化学发光法检验能于电极表面通过电化学产生的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然后,借助化学发光剂的作用作以标记处理,使用抗原、抗体反应、磁珠分离技术等,将发光剂于电极上发出光强度定量/定性检测抗原/抗体[2]。经过临床实践可见,这一方法实行乙型肝炎检验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可能性,会对乙型肝炎检验患者的诊断结果准确度造成不同程度影响,无法确保诊断结果的可信度[3]。针对于此,本次研究采用了PCR技术检验,该诊断方法也可以叫作体外基因扩增技术,为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的产物,在分子生物学、医学不同的学科中应用,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直接反应出DNA复制水平,防止发生假阴性情况。值得一提的是,PCR技术作用原理为天然复制DNA过程,构成部分为变性、负性、延伸,这时模板DNA能够经加热温度保持一段时间后,促使PCR技术扩增形成双链/模板DNA双链DNA,进行解离而形成单链[4]。温度<55°C时,模板DNA单链互补序列可与引物配对结合。在聚合酶条件下,有助于将DNA模板、引物复合物能dNTP,当作反应原料;将靶序列当作模板,结合剪辑配对、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合成形成模板DNA链半保留复制链。循环进行变性、负性、延伸的过程,从而可获得半保留复制链。乙型肝炎患者康复的过程,乙型肝炎病毒转录反应能力下降,血清中的乙肝表面抗原水平会随之改变,而产生假阴的状况[5]。如此一来,必然会增加乙型肝炎检验的漏误诊发生率,对患者检验结果真实性、准确性构成不良影响。借助PCR技术的作用,可经荧光标记乙型肝炎病毒,检验乙型肝炎病毒DNA转录情况,故此不易于受到DNA复制水平因素影响,而且可以切实减少血清中抗体假阴性情况的发生率,并且确保乙型肝炎检验的准确,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诊断准确率>参照组诊断准确率,组间比较差异性存在,P<0.05。由此表示,采用PCR技术检验乙型肝炎患者,较采取化学发光法检验的效果更加理想,主要表现在PCR技术检验诊断准确率更高的方面。

综上所述,PCR技术于乙型肝炎检验中运用,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减少漏误诊情况的发生,在患者确诊后为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持,故而建议在乙型肝炎检验中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李庆鑫.PCR技术在乙型肝炎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3):132-133.

卢天龙.PCR技术应用在乙型肝炎检验中的价值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28):27-28.

赫英飞,佟炳达,张晓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和HBV-DNA检验结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201-202.

石铭,张琼文,张静等.微测序技术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耐药位点检测中的应用[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7,35(9):561-563.

田红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五项检验临床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136-137.

猜你喜欢

乙型肝炎
探析延续性护理在乙型肝炎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对预防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对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探讨
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知识,你知道几点?
完美解释乙肝两对半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观察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临床意义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