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分析
2020-03-19司彦英
司彦英
【摘 要】目的:分析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于2017年1月份至2019年1月份在我院治疗的肺大泡切除术患者90例进行研究,并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采取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以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满意42例,满意度为93.3%;对照组患者满意31例,满意度为69%;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比较均存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对照组者1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两组患者结果比较均存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手术成功率,并有效降低了患者临床手术出血量,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因此在临床上具备推广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5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2-03--01
肺大泡若发生病变,可导致患者体内多个小支气管阻塞,从而导致肺泡内压增高,空气难以外排,以至于在体内形成巨大气囊腔。在临床肺大泡切除术治疗过程中,通常结合胸腔镜技术进行。肺大泡主要临床临床特征为管腔狭窄、支气管黏膜水肿等,其好发于末梢支气管中,属于炎性病变,当肺泡进入人体后,容易导致患者体内纤维结缔组织弹力纤维离断,从而引发肺泡破裂,最终形成肺大泡。当患者肺大泡一旦破裂后,容易形成张力性气胸,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脉快、胸痛、呼吸困难等,而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此类症状,而在患者手术期间实施一项简便、有效的护理方式,可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胸腔镜是医疗技术的一项先进诊疗技术,该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对患者肺部组织等基本功能影响小等优势。由于该技术的起效快,术后患者身体恢复时间快,因此当下已经被广泛用于临床胸外科等领域中[1]。本文探究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份在我院治疗的肺大泡切除术患者90例进行研究,其中研究组采取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20~60岁之间;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24~65岁之间。参与研究的患者经常规临床检查结果显示,单发性肺大泡患者27例,初发性患者23例,复发性患者22例,左侧肺大泡患者10例,右侧患者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均给予两组患者常规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进行治疗干预。对患者实施静脉全麻干预,并给予患者使用双腔气管干预。于患者机体侧腋位置行手术切口,切口宽1.5厘米,对患者单边肺部进行通气以放置侧气管。随后通过胸腔镜作用对患者患部进行探测,以有效确定病灶范围与病灶大小,借助胸腔镜作用行手术切除术。研究组给予围手术期干预:术前给予健康宣教:给予患者详细讲解手术治疗方式以及安全性、临床手术过程中注意事项、术前检查等,并发现相关健康宣教手册,以有效增加患者对治疗的认知。心理护理:关注患者情绪变化,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患者治疗与护理干预的临床优势、基本步骤,以有效缓解患者术前术后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增加患者临床治疗依从性[2]。术后呼吸训练:术后指导患者采取伴卧体式进行休息,该体位有助于患者排气体和术后液体。并指导患者咳嗽方式,以有效排出胸内积气。同时训练患者呼吸锻炼,如吹气球等。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以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21.0相关研究软件对数据进行研究和处理,计数资料主要以百分比来进行表示,而计量资料主要以()来表示。P值低于0.05显示数据比较有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满意度结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满意42例,满意度为93.3%;对照组患者满意31例,满意度为69%;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比较均存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结果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对照组者1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两组患者结果比较均存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临床依从性结果比较
研究组依从性43例,依从度为95%;对照组者依从性34例,依从度为76%;研究组临床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均存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肺大泡疾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患者自身机体中肺部细小支气管受到炎性细胞影响导致发炎,从而导致患者肺部发生黏膜性格水肿现象进一步导致患者肺部支气管被阻塞,最终导致气囊泡性病变。肺大泡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胸闷等。由于胸腔镜是医疗技术的一项先进诊疗技术,该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对患者肺部組织等基本功能影响小等优势,因此当下临床上主要采取胸腔镜下行肺大泡切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干预,以有效减小患者临床手术创伤。围手术期给予护理干预能更有效提升患者手术安全性,同时明显缩短患者术后机体康复时间,提升患者术后治疗与护理的舒适度[3]。经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以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手术成功率,并有效降低了患者临床手术出血量,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因此在临床上具备推广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王立春.胸腔镜下72例肺大泡切除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5):240.
高辉.浅谈做好胸腔镜辅助下肺大泡切除术围手术期患者护理工作的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04):147-148.
墨勉勉.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09):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