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外科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
2020-03-19张永强
张永强
【摘 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骨外科患者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给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23例符合标准的患者为对象,依据是否出现DVT将患者分成观察组(23例DVT)与对照组(100例未出现DVT),分析DVT的影响因素。结果:骨外科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合并慢性疾病、机械通气使用、病情等,差异显著且P<0.05。结论:骨外科患者术后发生DVT的主要和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有无合并慢性病等因素相关,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可以降低DVT发生概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骨外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2-03--02
引言
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临床多表现为肢体肿胀或疼痛,因术后患肢血管受到损伤、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创伤所致的血液高凝状态,加之患者术后,由于疼痛、恐惧术后出血等因素,患肢活动不同程度发生障碍,增加了DVT形成的可能性。DVT是临床常见的血管并发症,多好发为下肢,以深静脉多见,常发生于骨科大手术后,可分为下肢近端和远端DVT形成,前者好发于腘静脉或以上位置,后者好发于腘静脉以下。临床多表现为一侧肢体肿胀或疼痛,下肢近端DVT是发生肺栓塞的主要诱因,不仅对患者术后的康复产生不良影响,且对患者对手术预后造成不可估量的障碍,甚至发生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因此,早期有效識别患者下肢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策略,医护配合早发现、早治疗,是骨科护理的难点重点。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骨科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23例符合标准的患者为对象,依据是否出现DVT将患者分成观察组(23例DVT)与对照组(100例未出现DVT)。均行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确诊。
1.2 护理方法
1)入院评估及术前检查对于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以及糖尿病的患者要积极进行血常规、凝血时间以及血脂、血糖等指标的检测,入院时就要进行下肢血管的彩超检查,对于下肢静脉血栓做一个排查的工作。对于有血栓或者没有办法承受手术的患者,需要进行低分子肝素的治疗,并于手术前六小时停止使用抗凝治疗。对于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也需要进行记录并及时停药。对于吸烟、酗酒的患者要劝导其戒烟、戒酒,减少由于血管收缩、内膜变化而造成的胆固醇沉淀。2)术中检测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随时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脉搏等生化指标,一旦患者出现心率失调或者脉搏细速等情况,则需要进行及时的抢救,并在术后的护理后多加注意。3)术后护理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需要保证引流管的通畅,同时还要将患者的下肢抬高三十度左右,从而确保患者的下肢深静脉循环处于通常的状态。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翻身,一方面防止褥疮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下肢深静脉的产生,防止栓塞。在手术约五小时后即可开始无痛的功能训练,可以适当的做踝关节的背屈动作,以这种方式进行训练可以逐渐过渡到主动的运动中,减少患者的不适。指导患者及家属帮助患者每小时都要进行健侧的运动,例如抬臀、伸腿等运动。每天患者都要进行两次下肢循环驱动,加速下肢血液循环,减少血液的滞留,从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护理人员应教会家属对患者做腓肠肌挤压等护理措施,将患者下肢抬高后规律性的挤压腓肠肌,每1秒交替一次,持续五分钟,每五小时可以进行一次锻炼。护理人员还需要教育患者尽早进行功能训练,锻炼的要求为循序渐进,根据患者自身的状态进行康复计划的制定,不能盲目的增加运动量。对于以往有静脉血栓等病史的患者,可以用热毛巾热敷其腓肠肌的部位并揉捏双下肢肌肉。对于老年人或者深静脉血栓高发人群,可以采取间歇充气压力泵以及逐级加压弹力袜等来降低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的下肢恢复情况。在术后24小时内应该使用抗凝药物,使用时护理人员要注意伤口有无出血、渗血的情况产生,引流管内的液体颜色是否正常。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和主治医生沟通,寻找解决方法。如果患者的下肢出现了无法解释的肿胀,皮肤表面温度明显升高,并且皮肤表面开始出现泛红的情况的时候,可能提示发生静脉血栓,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及有关的治疗。
2 结果
结果表明,骨外科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合并慢性疾病、机械通气使用、病情等,差异显著且P<0.05。
3 讨论
根据以上分析识别出DVT的危险因素,在准确地掌握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现状、心理状态等前提下,做好护理配合,积极采取干预策略,尽量避免术后DVT的发生。运动指导主要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加强患者对肢体的训练。预防下肢DVT。对于双下肢感觉活动尚可的患者,在遵医嘱前提下,鼓励患者早期自主运动,如屈曲、旋转、等张肌力运动等;对下肢活动困难的患者,护士予以被动运动,如按摩、运动操等。此外,预防下肢DVT需要高度的医护配合,在医生指导下,护理人员主动了解术中情况、掌握术后治疗方案等,跟进指导患者的康复运动,逐步从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在治疗允许的前提下,鼓励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借助辅助器具运动锻炼,以逐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流状态,防止DVT发生。还可采用其他配合手段,如使用弹力袜、弹力绷带定期收放等进行术后护理。药物治疗方面,可遵医嘱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等药物,为患者讲解预防抗凝用药的必要性,护理人员在遵医嘱给药时做好用药护理。
总之,骨外科患者术后发生DVT的主要和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有无合并慢性病等因素相关,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可以降低DVT发生概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唐小华,张明霞.骨外科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识别及综合干预策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17):49-52.
唐新华,许一玲,袁波.重症神经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4):6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