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开采井盐技术

2020-03-19李广进

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2020年2期
关键词:盐井井架画像石

李广进

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因其主持修建了四川的都江堰而闻名后世。其实,李冰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不仅仅限于此,比如四川地区盐井开采技术的最早实践者也是李冰。

井盐是中国食用盐种类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海盐、池盐和岩盐等种类。通过名称我们也可以分析出,它们主要是依据来源不同而分别命名的。海盐,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海水制取的盐;池盐,则是以咸水湖的湖水作为制盐原料,成分与海盐类似;岩盐,也称矿盐或石盐,是自然界中化学沉积作用而形成的矿物盐;井盐,则是采用人工钻井取出卤水后,再进行人工煮制而形成的盐,盛产于我国四川地区。

四川成都扬子山曾出土了井盐开采制作场景的汉画像砖。此幅汉画像非常生动地再现了我国两汉时期井盐制作工艺中汲卤、输卤和煮盐的步骤。

中国科学技术馆的“华夏之光”展厅,也为观众展示了盐井开采用的天车(井架)和井盐制作工艺流程的沙盘演示模型。下面,我们就采用汉画像图像记载和科技馆展品相结合的方式,来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下井盐制作的相关步骤及演化过程。

汲卤

汉画像石的左下角非常清晰地描绘出了在高大的井架上,先民汲卤的工作场景。井架分为上下两层,上下每两人分为一组;井架的上端横梁处装有辘轳,左侧两人提卤,右侧两人拉绳,采用合作的方式把井中的卤水提升到地面,然后注入储卤池。此场景正是我国汉代盐井汲卤环节的完美再现。

华夏之光展厅的天车展项则是依据明代《天工开物》中相关描述复原而成的,属于我国明清时期井架的类型。而此时的盐井已由大口浅井发展到了小口深井,汲卤的动力自南宋开始逐渐被畜力所替代,用牛推车来牵动汲卤桶上下提升的工作在明清已经很普遍了。

輸卤

输卤环节主要是指把从盐井汲取出的卤水用管道输送到煮盐的盐灶处。在画像石中,从井架下端的储卤池至煮盐处有一段非常明显的类似“M”形的输管,这就是输卤所用的笕管,汉代时多用竹制。由于南方地区盛产楠竹,所以后世的笕管也多选用楠竹制成。

在“华夏之光”展厅的盐井沙盘上,我们看到的输卤笕管已经添加了“笕窝”。“笕窝”是输送卤水过程中的储存器,有木制和石制之分,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因卤水长距离运输而对笕管产生的压力。

煮盐

在汉画像的右下方,有一个人正蹲在地上往盐灶里添柴,盐灶上并联着五口类似锅形的“牢盆”,这便是汉代煮盐场景的再现。在柴灶的左上方,还有两人负薪归来的场景,与之相呼应。

“牢盆”深腹平底,铁制。西汉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制度,“牢盆”由政府统一发放,政府授权后方可煮盐。到了东汉时期,和帝废除了“盐铁之禁”,民间煮盐气氛相对活跃,本文中的汉画像石便出土于东汉时期的墓葬。

井盐的发明不仅为美食的丰富提供了可能,更是为我国巴蜀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贡献了不小的力量。而在井盐的制作过程中,盐井由大口浅井到小口深井的演进历程,提卤动力由人力到畜力的飞跃发展,煮盐工艺的日益精湛,更是彰显出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创新能力,促使我国传统的深井钻探、机械动力等多项技术发明位居世界前列。

猜你喜欢

盐井井架画像石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The Four Coldest Places in the World
徐州汉画像石历史文化研究探微
凿井期间“万字式”吊装特大型箱形钢结构井架
盐井钻探及对接连通技术
汉风新韵
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动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CAE技术在井架设计中的应用
修井机Y形支座受井架坠落撞击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