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安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以肥东县为例

2020-03-19王泽强

理论建设 2020年1期
关键词:肥东县县域高质量

王泽强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安徽 合肥23002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在县域,重点也在县域。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基于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之后实现自我升级转型、提升发展内涵的现实需要,也是把握国内外重大发展战略机遇的必然选择[1]。长期以来,安徽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相关县(市)积累了一些重要经验与有益做法。

一、安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安徽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在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公布的2019 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名单中,宁国市、肥西县、当涂县、肥东县、长丰县、天长市和广德市成功入选,安徽省内的相关县(市)探索形成了不少实践经验。

(一)积极发挥特色经济优势

在安徽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中,通常都有一个共性特征,即通过依托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经济。对于皖北地区的太和县而言,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就是充分发挥华源医药“买全国、卖全国”的市场优势,积极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以生物制药、医药工程、保健食品为主导的产业体系。2018 年该县拥有医药企业446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8家,实现产值232.6亿元,经济增速达10%,居全省第3位。

(二)注重创新驱动引领作用

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安徽各县(市)普遍重视创新驱动引领作用,注重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界首市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引导资金投入,成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公司,设立天使基金和种子基金,积极引导市内企业与省内外知名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突出企业成果转化主体地位,加速形成产业创新全链条,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安徽县域的前十、阜阳市第一,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等十余项国家创新领域荣誉。基于界首市长期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创新驱动对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引擎作用,2018 年界首市实现了11.1%的经济增长速度,居全省第1位。

(三)增强“凤还巢”引擎拉动

安徽是劳动力大省,也是劳务输出大省,常年有1 000 多万人在外务工经商。经过多年外出打拼,务工经商人员中的不少人学到了技术、积累了经验和资本,他们选择返乡创业就业的倾向也较高,当家乡出现重大发展机遇和空间时,这些有资本、有技能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也就成为安徽县域招商的重要来源和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在濉溪县域经济发展中,通过积极实施小老板培育工程,大力兴办乡镇创业星火园,支持小老板返乡创业。2011-2018年,濉溪县新增私营企业8 308家、个体工商户46 042户,其中返乡创业16 305人,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近20 万人,培育形成了汽摩配件加工、服装鞋帽加工、家装建材等产业。

(四)不断提升园区载体功能

肥西县在安徽县域中率先建立了开发区,并牢牢抓住合肥大建设、大发展机遇,不断提升和充分释放桃花工业区等园区的载体功能,积极发展园区经济,目前肥西县综合实力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已遥遥领先。同样,长丰县也以双凤经开区为龙头、乡镇特色产业集聚区为组团的“一区多园”载体,培育形成了汽车配件、新型建材、食品加工、平板显示、电力电器等主导产业,实现了从国家级贫困县一跃成为安徽县域经济前三名的成功跨越,成为安徽县域经济发展中依靠园区而后发崛起的典型。

(五)努力扩大开放与合作

近年来,安徽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重视参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一带一路”等战略,在招商引资、产业承接转移等方面探索出一些有益经验。在萧县的县域经济发展中,通过创新招商方式,设立政府性产业引导基金,积极拓展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合作共建,成功吸引北上广深等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内迁落户发展,2018 年萧县共签约工业项目85个,总投资222.5亿元。来安县通过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和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建设汊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动承接南京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2018 年该县经济增速为9.7%,位居安徽全省第6 位,居滁州地区第1位。

二、肥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肥东县坚持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综合经济实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与产业转型能力显著增强,具有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现实基础。

(一)区位交通基础条件优越

肥东县位于安徽省的中部,合肥市的东大门,江淮分水岭南侧,是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的双节点区域。肥东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是合肥市出城公路网、铁路网最为密集的区域,拥有铁路、公路、水运等的立体交通体系。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使得肥东县能够十分便捷地吸纳、聚集国内外原材料、资本、人才及技术等各类传统的和创新型的资源要素。

(二)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近年来,肥东县保持着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经济综合实力得到了全面提升。2018年肥东实现生产总值619.5亿元,居全省第2 位,较之于上年增长了8.5%,高于全国1.9 个百分点、全省0.5个百分点;人均GDP为69 787元,比上年增长2 632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10 546美元,已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见表1)。肥东县域经济发展取了巨大成就,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县以及综合实力、投资潜力、综合竞争力、科技创新力、工业发展活力五个“全国百强县”。不断提升经济综合实力,为肥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表1 世界银行收入组别分类标准(2017-2018)

(三)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肥东县通过紧抓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等战略机遇,围绕自主创新主线,加大创新投入,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攻克和掌握产业核心技术,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的关键装备、技术标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得到了相应增强,创新支撑产业发展成效较为显著。2018 年,肥东县全年实现专利申请4 462 件,比上年增加1 105 件,其中专利授权968件;全县共拥有36户企业研发中心,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 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 家,拥有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9家。

(四)产业发展持续转型升级

目前,肥东县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格局已进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升级时期,二、三产业成为支撑肥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三次产业之间呈协调发展、融合发展态势,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形成(见表2)。在产业发展层次上,肥东县正在由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业为主向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形成了目前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发展基本格局;在第二产业内部,则形成了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电工电器、机械制造、新材料、新型化工等支柱产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发展快速。

表2 肥东县三次产业构成变动状况

三、肥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当前,支撑肥东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动力机制等都已发生深刻变化,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找准路径,加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肥东县全力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的必然选择。

(一)突出特色优势,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

依托资源禀赋,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是推动肥东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和重要方向。肥东县通过挖掘地方特色,不断提升县域产业市场竞争力,加快产业高端化,把肥东县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制造强县,走出一条推动肥东县优势产业提质升级和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1.加快培育产业集群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调结构、转方式和促升级为总抓手,以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为着力点,推进肥东县域工业的“传统产业高端化、优势产业集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生产制造智能化、企业发展常态化”,重点支持和推动技术革新、信息融合、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肥东县工业经济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加快培育形成市场前景广阔、规模效益显著、产业特色鲜明、技术水平较高、产业链条较完备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2.强化发展载体建设

推动肥东经济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等产业发展平台的转型升级与二次创业,完善规划设计、产业布局、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配套功能,不断提升园区品质,增强开发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建设完善合肥上海产业园,加强与合肥新站区、合肥高新区合作,内联外通,完善服务保障,增强园区项目对接与产业承接能力。建设和完善双创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长黄路科创走廊、华夏幸福机器人小镇、亿达智慧科技城、联东U 谷国际企业港、VR 小镇等产业发展平台建设,为各类项目提供多层次的发展平台与选择空间。

3.培育打造知名品牌

坚持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品牌营销,努力做强特色、做成精品、做优名牌,积极打造工业强县、农业强县、商贸强县、生态名县和旅游文化名县。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制定支持品质品牌建设优惠政策,积极争创国家和省级品牌称誉、境外品牌商标注册,加快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打造一批自主品牌和创建一批区域品牌。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扩大品牌效应,努力推动具有肥东特色的如“石塘驴巴”“竹塘挂面”“黄疃卤鹅”“公和堂狮子头”等一批美食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并逐步塑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加快构建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肥东县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向。对此,肥东县应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努力推动肥东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积极构建三次产业不断优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做大三次产业体量,持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产业竞争力。

1.加快推进工业结构升级

在坚持工业强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实现产业高端化和产业集聚步伐,将肥东县建设成为安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依靠科技进步,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升级肥东县的机械制造、家用电器、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把握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培育技术含量高、引领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智能制造、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动服务业的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与发展创新。依托肥东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商贸物流、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肥东县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积极培育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将肥东县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新兴服务业中心。围绕城乡居民需求,提档升级大型城市综合体、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构建形成布局合理、消费便捷的生活性服务业体系,充分释放肥东百万人口的消费潜能。

3.积极发展都市型农业

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肥东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因地制宜,依托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一体化的大市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积极发展田园综合体、民宿民居、休闲康养等新型业态,做大做强文化旅游经济。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和品种结构,努力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资本进村”,促进资源与品牌的整合,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支撑,积极推广高效生态种养技术和先进农作模式,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三)坚持创新驱动,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

一个地方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肥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必须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第一动力,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

1.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抢抓合肥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机遇,积极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深入融入和着力打造“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及“一室一中心”分平台,聚焦肥东县的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依托肥东县经济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等现有的产业发展平台,布局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快推进长临河科创小镇建设。培育和引进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加大奖励或补助力度,努力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不断提升肥东县产业技术水平。

2.推动产学研用合作

加强与省内外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要定期向省内外编制发布肥东县企业技术需求、人才团队合作、技术类项目合作清单,并积极开展推介对接活动;另一方面,应主动加强与国家级大院大所、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的战略对接,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联合攻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加快推进创新成果在肥东县域内落地转化,吸引更多创新资源要素参与肥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3.强化创新主体作用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肥东县主导产业,聚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紧盯中小型科技企业,实行专项扶持、重点发展,组织培育一批县域专精特新“小巨人”,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支持光伏太阳能、智能停车设备、装备制造公共安全、现代农业、节能环保、互联网等产业发展壮大,不断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打造“双创”升级版,积极参与“创响中国”安徽创新创业大赛、“赢在江淮”等系列创业大赛,以及双创活动周等活动,向县域延伸拓展。

4.加快创新人才集聚

坚持“人才强县”战略,加大吸引人才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人才政策,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做到招得来、留得住。深入实施“江淮英才计划”,支持建设一批人才工作联络站、科研工作站、人力资源产业园等人才交流平台。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定期举办县域企业家专题培训班、县域中小企业高层论坛,遴选县域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到高校进修培训。加强人才双向流动,选派省直机关、大专院校、金融机构等单位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到肥东挂职,解决肥东县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高素质人才紧缺问题。

(四)创优营商环境,推动高水平开放合作

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更加主动地融入安徽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布局,积极参与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在更大范围内集聚配置资源要素,为肥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

1.用好重大招商平台

积极抢抓合肥建设国家滨湖新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合肥都市圈等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利用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中国(合肥)国际家用电器暨消费电子博览会、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等重大展会活动机遇,加强与央企、外企、知名民企、侨企、台企等项目对接合作。在严把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产出效益、投资强度等项目质量关前提下,着力引进一批高质量、高水平、高科技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肥东。

2.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制定和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聚焦主导产业、战新产业、优势产业,主动出击,拓宽渠道,提升招商引资“精准度”。瞄准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大力开展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推动肥东县招商引资由低层次、粗放式向专业化、高层次、精准化转变。积极利用和推进“徽商回归”工程等契机,鼓励海内外肥东籍人士回乡投资兴业。常态化、多样化地举办招商干部业务培训,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招商队伍,推动肥东县招商引资工作高质量发展。

3.提升园区质量水平

坚定不移地发展园区经济,加快园区转型,推动县域开发区空间整合、功能优化,不断提升入园市场主体与招商引资项目的质量,持续增强园区承载力与配套服务品质。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依托合肥上海产业园等开放平台,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持续深化合作对接,在政府和市场双重推动下,以管理输出、资本合作等方式,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积极开展与沪苏浙等地共建产业园区,并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产业园区间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错位发展、双方互利共赢,加快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4.持续创优营商环境

重视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建设,努力做到门槛更低、服务更优,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满意度”,积极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深化“一网一门一次”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提升立项、环评、规划、供地、报建等各环节便利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2]。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活动,真正以保姆式、订单式、一站式的全程代办服务,精准指导服务实体经济企业发展,切实增强企业归属感和满意度,持续创优营商环境,积极构建“亲”“清”新型的政商关系。

(五)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县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把农业和工业、乡村和城镇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和平衡性。

1.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种养结构,全面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振兴发展。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把农村建设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3]。

2.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协同推进县城和重点乡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促进产业集聚,推动专业镇的提档升级,建设一批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宜居宜业的经济强镇和特色小镇。加快改革县城的管理体制,撤销县城店埠的建制镇传统体制,探索设立街道办事处,推进城市管理体制转变,提升城区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县城人口吸纳能力,使之成为带动肥东县域经济的“车头”、统筹城乡的“接点”。加快推进“店埠、撮镇、桥头集、长临河”的四镇联动和“经开区、循环园、东部新城核心区、商贸物流园”的四区协同,探索肥东县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六)构建激励机制,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

推动肥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需要肥东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充分发挥县域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容错纠错机制,激发肥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与活力。

1.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客观公正、务实可行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肥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反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着力解决“考核激励”问题,完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励机制,改革考核办法、出台激励政策,将考核激励措施进一步细化,加大激励支持力度,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定期开展检查、督查与考评工作,增强激励效果。

2.构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容错机制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精神,加快构建肥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容错纠错机制,区别对待在推动肥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依法依规为企业办事情与谋取私利行为、官商之间正常往来与利益输送行为、无意过失与失职渎职行为,对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出于公心、没有为个人或他人谋取私利,因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政策界限不明确等情形而出现工作失误或过失的,应坚持宽严相济原则,激励党员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大胆作为,培育支持改革、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县域经济发展良好环境。

猜你喜欢

肥东县县域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开办“包公家宴职工食堂”安徽肥东县擦亮廉政品牌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关于肥东县“党建+ 电商扶贫”的思考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关于肥东县新型城镇化的调查思考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