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甘肃省各市州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链精准对接产业链的研究

2020-03-19陈敦华

甘肃农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市州就业结构中等职业

高 赟,陈敦华,杨 礼

1.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农业学校,甘肃 定西 730500;

2.甘肃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甘肃 定西 730500

以经济发展指标衡量,甘肃尚属西部欠发达省份,在开展“脱贫攻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中面临着很多问题[1]。以农村为重点,构建教育扶贫质量保障体系,重点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以体面就业促进贫困人群可持续发展[2]。尽管甘肃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助力精准扶贫和城镇化建设能力不足等问题[1],基于此,研究甘肃省各市州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吻合情况,对于优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促进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有重要意义。

一、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甘肃省各市州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特点

2017年,甘肃省完成生产总值7 677.0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 063.6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2 562.7亿元,下降1.0%;第三产业增加值4 050.8亿元,增长6.5%。产业结构比为13.85∶33.38∶52.77,呈现“一、二、三”的发展态势。表1显示,省内14个地级市间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有明显差异,产业结构水平差异较大。嘉峪关、金昌、庆阳3市保持“二、三、一”中级发展态势,酒泉、武威、白银、兰州、临夏、天水6市州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的高级发展态势。

(二)甘肃省各市州就业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是衡量区域经济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产业结构偏离度是经济学中评价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核心指标[3],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偏离度可以显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不对称状态。

偏离度绝对值越小,产业与就业越协调,经济活动效益较高,结构偏离度为零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完全吻合,经济活动效益最高,偏离度大于零,证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具备吸纳就业的能力,产业结构偏离度小于零,表明该产业生产率较低,吸纳就业能力有限[4]。

分析得到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产业结构偏离度(表2),基于各市州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计算的第一产业偏离度均为正偏离,其中庆阳市最高达到59.28,甘南藏族自治州最低为0.78,说明甘肃各市州第一产业城镇就业人口仍然不能满足该产业发展,仍然具备较大的就业吸纳能力,也表明各市州城镇农业从业人员不足。第二、三产业偏离度多为负偏离,表明大多数市州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劳动力需要从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甘南藏族自治州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平均值最小,只有0.33,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比较均衡。酒泉、兰州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平均值分别为0.72和0.74,偏离相对较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对均衡。其余各市州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均衡状况差异较大,庆阳最高为20.2。

表1 2017年甘肃省各市州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表2 2017年甘肃省各市州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

二、甘肃省各市州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一)甘肃省整体情况分析

甘肃省在2013年起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5],2013-2017年间,省内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年均减少6.95%,学校数年均减少4.02%,截至2017年底,全省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85所,2017年招生人数73 230人(图1)。共开设19大类260个专业,农林牧渔专业大类中,除未开设水产养殖类二级专业外,其余5个二级专业均有开设。全省共开设12个涉农专业,涉农专业覆盖率7.5%,涉农专业覆盖率较低,涉农专业点55个,涉农专业点覆盖率29.73%(表3)。

(二)甘肃省各市州涉农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由于受地理区位,先天自然条件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省内各市州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存在不同程度差异,致使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水平和专业结构产出差异。嘉峪关市中等职业学校未开设涉农专业,而甘南、临夏、庆阳、武威、张掖、白银6市州涉农专业覆盖率均在10%或以上,其中白银市覆盖率高达15.69%,该市覆盖率高得益于开设8个涉农专业,为全省第一,除嘉峪关外,兰州市涉农专业覆盖率最低,仅为6.67%。另外专业点设置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平凉涉农专业点覆盖率均为72.73%,天水57.14%位列全省第二,张掖、金昌、武威覆盖率也达到50%,兰州市覆盖率仅为7.27%,全省最低(表3)。

三、甘肃省各市州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吻合度分析

专业结构可以作为衡量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之一,产业结构与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决定劳动人口结构与区域社会的吻合度[6]。通过分析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来衡量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吻合情况,偏离度绝对值可以反应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不吻合态势的强弱,绝对值越大,说明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越弱,反之二者越强。

(一)甘肃省整体情况分析

从甘肃省整体情况来看,涉农专业点比重为29.73%,而2017年全省第一产业比重13.85%,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偏离度为15.88%,涉农专业点设置严重过剩。另外,全省涉农专业比重7.5%,专业点比重与第一产业比重偏离度为-6.35%,从数据分析,省内第一产业所涉及专业开设不足。

(二)甘肃省各市州吻合度分析

从省内14个地级市州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表现来看,受各市州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影响,区域间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异较大。兰州偏离度为4.23,该市涉农专业设置比例超过第一产业所占比例。金昌、庆阳、白银偏离度分别为-2.96、-2.34、1.49(表4),这3市涉农专业设置与第一产业结构基本吻合,其余市州偏离度均为负值,且偏离度较大,这些市州第一产业专业设置比例低于第一产业所占比例,需要提升第一产业技术含量,需要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培养技术型劳动人才以适应第一产业的经济发展。

图1 2013-2017年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及招生人数

从省内各地级市州专业点比重与第一产业吻合度表现来看,有8个市州偏离度为正,且都在19.13以上,其中平凉45.23。这些市州涉农专业点设置明显处于富余状态。除嘉峪关外,临夏、甘南、定西、兰州、酒泉5市州偏离度在-1.67与6.62之间浮动(表4),基本满足第一产业发展需求。

四、提升甘肃省涉农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的建议

(一)建立“四位一体”专业设置预警机制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助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要助推脱贫致富步伐。因此,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及行业人才需求,建立完善有地方特色的省、市、县、学校四位一体、自上而下的全方位专业设置调控预警机制[7]。首先,结合年度统计数据分析结果,对全省专业设置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以规划方式适当干预引导专业设置。建立全省范围内专业结构信息发布平台,集中发布各地地方产业信息、学校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等信息,并建立专业设置定期调整机制,引导学校专业设置。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涉农专业的合理开设、涉农专业点的合理布局均影响第一产业的健康发展。其次,各地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积极调研技能人才需求量,发布需求信息,引导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适当干预域内涉农专业点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特色学校。第三,中等职业学校要立足现有专业结构及教学资源现状,结合省市长远发展规划,依托地方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品牌专业。

(二)优化区域专业结构

甘肃省各市州经济发展基础、发展水平、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各有差异[8],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职业学校的宗旨,各市州内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点布局应坚持差异互补的原则,在与地方产业紧密对接的同时,优化专业设置,避免不良竞争,避免追求“大而全”[9]。充分结合各自办学条件,努力打造基础好、潜力大、人才需求紧缺的特色专业。省内涉农专业学校要开拓思路,在坚持办好原有传统专业的基础上,结合发展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开拓专业面,增强涉农专业吸引力。

(三)促就业,抓招生

近年来,我国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招生困境。“招生难”不仅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使得“技工荒”现象愈演愈烈[10]。2017年全省涉农专业就业与第一产业数据对比分析发现,甘肃各市州第一产业仍然具备较大的农业人才就业吸纳能力,而涉农专业招生数量在逐年下滑。影响学校招生的因素有制度、文化、学校和家庭等方面。出台并严格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相关招生过程的法律,杜绝个别地区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让学生择优势专业入学,择优校入学。严格控制职普比,建立落实多渠道中职招生模式,如“3+4”分段贯通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部分来自于农村家庭,自身对于涉农职业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并且中等职业学校不符合部分学生升学预期,诸多问题导致了涉农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理想,反过来影响学校招生,各地方教育机构尤其是各级学校要加强招生宣传,逐渐改变传统农业文化影响,改变升学观和就业观。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职业学校间,中等职业学校与高职院校、本科院校间,校企间合作交流,努力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吸引力。

表3 2017年甘肃省各市州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设置情况

表4 2017年甘肃省各市州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与第一产业吻合度对比

猜你喜欢

市州就业结构中等职业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2017:市州报社长在谋划什么?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