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化石情缘
2020-03-19王晢宇
王晢宇
记得上小学时有一次老师要求同学之间相互介绍父母的职业。爸爸说他是寻找石油的地质工作者,石油是从地下深处石头里的微小生物变出来的。当时,许多同学根本不信。
从那以后,我就总缠着爸爸给我讲地球演变的故事,从亿年前恐龙时代的生物大繁盛到后来大量生物灭绝,很多生物都被埋在地下,骨头、枝干与印迹变成了化石,永久保存下来。还有更多的动植物会被分解成有机物保存在石头里,最后慢慢变成石油和天然气。我们在野外裸露的地层中,是可以发现很多远古时代的生物化石的,听起来非常神奇。渐渐地我迷上了化石,强烈要求之下,直到有一天爸爸答应带我去寻找石头里的远古生命。
第一次野外踏寻去了北京门头沟灰峪村。灰峪村主要出露石炭系-二叠系的植物化石,其中最多的为羊齿、轮木、鳞木等植物。原本以为可以很轻松地满地捡到化石,但实际发掘一片树叶化石是那么地艰难。好在我有一些懂化石的专家大朋友的指导,懂得了在暗色泥岩里才能发现树叶化石。这些地层形成时周围非常安静,是在一个很大的湖水里形成的,只有这些水体安静,后来没有被地质作用断开的地层里才能保存生物肢体,再经过快速深埋,上面盖上很厚的岩层加以保护,才能够形成化石。仔细观察这些保存完好的植物化石可以看清楚它们的纹理,小小的枝叶排列起来确实很像羊的牙齿。遗憾的是这里怎么也找不到小动物化石。有了第一次成功的喜悦,我开始谋划继续去寻找动物化石。
道虎沟探索昆虫化石之行
道虎沟发现的昆虫化石
初中一年级时在“自然科学”英文科普杂志发现一篇报道,中国内蒙宁城道虎沟发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白垩纪昆虫化石群,有非常完美的远古苍蝇、蚊子、蝴蝶和奇怪的水生小昆虫化石,甚至可以看清楚翅膀上的纹理。对我来说这是多么大的诱惑!随即开始了近一年的准备,爸爸指导我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还联系上道虎沟地质博物的馆长并建立了联系,刘馆长非常热情地与我通过网络交流当地化石的信息,鼓励我一定要亲自来道虎沟博物馆参观,欣赏一下美丽的自然风景。
很多去过道虎沟的网友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攻略,一是道路泥泞需要准备好必要的穿戴,二是找化石需要挖掘和敲打,一定要带好设备。我就按照这些野外地质考察要求,在中国地质大学校区专卖店购置了地质锤、地质包、罗盘、手套和样品采集工具。万事俱备,终于要开启第一次长途寻宝之旅了。
我们驱车两天到达位于内蒙赤峰市宁城县的道虎沟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刘馆长见到我们倍受感动,亲自为我们打开博物馆,因为太偏僻只有我和爸爸两人,但刘馆长还是坚持为我们全程讲解参观,让我受宠若惊,终生难忘。虽然当天风雨交加,非常寒冷,依然挡不住我高昂的热情。整个化石博物馆位于宁城国家地质公园内,一个实地挖掘原地盖成的半球形建筑,非常漂亮大气,里面展示有白垩纪时期20多个门类的古生物化石,很多都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和独有的,最受追捧的是古蝉化石,完美绝伦,科学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极高,受到全世界化石爱好者的关注!
自己开始的寻宝始于第二天,也许我们的诚心感动了天公,蓝天白云如期而至,只是北方深秋的寒风还是有相当的威力。备齐各种装备我们徒步向位于博物馆的后山进发,去寻找那只可爱的古蝉。整整一天下来,我的感受和记忆是满满的:
道虎沟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内保存完好的产化石地层
第一次,我感受到了什么叫风餐露宿的野外工作。在荒郊野外,凌厉的寒风,饥寒交迫,只有苦苦地寻觅是我坚持下来的动力!这时我才理解爸爸讲他们为了找石油常年在大山荒漠跑野外是多么的辛苦。
第一次,我感受到了在1亿多年前的一个水草旺盛,充满生机的大湖泊周边,生活着那么多丰富多彩的小生物,场面异常壮观!我的收获也不少,采集到了不少小昆虫化石。都是我的无价之宝!
第一次,我被人类现在的活动震撼了,为什么在如此美妙的山野里,有这么多的挖掘盗洞。在巨大的金钱利益诱惑下,很多不法分子开始在这乱挖盗洞,采集化石,卖到国外,破坏了自然环境,出卖了国家的珍贵资源,真是非常可恶。在刘馆长的指导下,我参加了道虎沟后山盗洞填埋活动,很欣慰。
第一次,我在道虎沟,偶遇南京大学古生物系的姜宝玉教授,带着学生来野外实习,居然就是我在杂志上看到的中国教授,他可是研究白垩纪古昆虫化石的第一人,太幸运了。姜教授鼓励我好好坚持自己的爱好,以后争取考到南京大学。交流中姜教授特意说起了目前对道虎沟化石资源的保护,以后再有想来这里实地搞研究采集大量标本的都必须要到当地政府部门办理许可证,后续还要有环境恢复评估验收,这样的措施体现了国家对化石资源保护的高度重视。
2016年春节期间,利用回四川看外婆的机会,又和爸爸一起驱车赴江油剑门关进行了3天野外考察。这次的目标很明确:再次证实我的一个疑惑,远古时代的大海里,真的能够留下很多贝壳珊瑚化石吗?
带齐装备,做足了功课,在四川冬季迷茫的雨雾中我爬上了剑门关附近的山上。这次我考察的地质剖面是在距今3-5亿年前的古生代沉积。当时四川处于一片汪洋大海,据书上说叫下扬子海,这里生活着一种能够指示这个时代的标志古生物——菊石,就是形态象菊花一样的贝壳类生物。
四川广元剑阁上寺乡公路两侧所见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海洋生物化石
原来在野外,已经有很多专业的地质研究者,他们把所有的岩石和地层都已经做了标记,你可以在网上下载这个地方的地质图,根据图上的标记和实际岩石上的红色标注,就能够找到你想发现的东西。收获还真不少,采集到了寒武奥陶系的角石和一些石炭二叠系的珊瑚、海百合茎和贝壳化石。
这次考察我还有一项任务,把野外采集到的样品带回来,要在显微镜下好好观察。根据生物老师讲的,海洋贝壳动物中应该有很多不同功能的腔体。怎么才能看看这些化石生物中是不是保存有呢?爸爸指导我把采集到的化石标本一个个装好口袋,写好标注,运回北京,等有时间了一定到爸爸的实验室,把这些化石放到显微镜下好好观察一下。
这些神奇的海洋生物,证实了我的疑惑,当时这里一定是一片十分清澈的海底世界,肯定比现在的北戴河要干净多了,才能有那么多的海绵、菊石和贝壳。对了,一个意外收获,捡到一块“黄金”,让我惊喜万分!不过爸爸告诉我那是黄铁矿,也是很值得高兴的,统统收入我的宝库。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进入高二开始备战高考了,暂时没时间出野外了。紧张的学习间隙,我喜欢站在自己的收藏柜前,凝视这些化石宝贝,它们记录着我的成长,向我诉说着爸爸的陪伴,当然,也记录了大自然的变迁……不断提醒我启蒙老师殷切的嘱托,带着对地球科学的浓浓兴趣,激励我继续朝着下一个目标前进!
特别感谢《化石》编委王大锐教授给予的指导和鼓励,感谢南京大学姜宝玉教授在野外给我的指导和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