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侯逸凡: 从少女棋后到最年轻正教授

2020-03-18黎安

新青年 2020年10期
关键词:深圳大学国际象棋棋手

黎安

2010年,16岁的侯逸凡在世界女子国象锦标赛夺冠,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棋后。当时《纽约时报》盛赞她:“假如有一张面孔可以代表‘中国崛起,那么此人既不是一位政界人物,也不是互联网大亨,而是一名温文尔雅、名叫侯逸凡的16岁女孩。”10年后的7月10日,26岁的侯逸凡接过深圳大学的聘任书,成为深圳大学体育学院的正教授,这也是深圳大学史上最年轻的一位正教授。

没有一位“天才”是凭空出现的

侯逸凡的启蒙教具是八九十年代最常见的玻璃球跳棋。那时候,孩子们经常聚在一起玩跳棋,不到5岁的小逸凡觉得有趣,也加入了玩棋的队伍,结果一不小心就成为了棋桌上的王者,接连打败了那些比自己大好几岁的小哥哥小姐姐。

“这孩子,脑袋瓜儿真灵,没准儿将来是个人物!”周围有长者啧啧称赞。

侯逸凡的爸爸妈妈听了很开心,决定送她去少年宫学点什么。老师在听说侯逸凡的情况后推荐了围棋和国际象棋,侯逸凡一眼就被后者独特的棋子造型吸引了,“就这个吧!”她指着棋子说。

这一指,就是多年的缘分。不到一年时间,小逸凡就拿到江苏省同年龄段的冠军,接着是少儿锦标赛、全国争霸赛……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比赛,侯逸凡在江苏老家已经难逢对手。

“既然孩子这么有天赋,我们做父母的不能耽误她,不如送她去外面试试。”就这样,侯妈妈果断辞去了工作,带女儿去山东拜师学艺。虽然为了培养侯逸凡,爸爸妈妈都做出了一些牺牲,但是他们的心态却很放松,只是想着尽可能开发孩子的潜能,而不是逼她成功。他们甚至乐观地想着:“趁着孩子年龄还小出去闯一闯,学出名堂更好,不行就回家接着念书,反正小学阶段的课程简单,出门拜师不太影响学业。”

可侯逸凡回馈给父母的却是巨大的惊喜。在大师童渊铭的指导下,她进步飞速,很快便成为了少儿棋坛的一匹黑马。2003年,9岁的她首次出国比赛就斩获了冠军。一战成名后,她入选国家队,并一步步缔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12岁获得女子特级大师称号,14岁晋升男子特级大师,16岁夺得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并成为国际象棋史上最年轻的棋后,17岁成功卫冕冠军,成为国际象棋史上唯一在18岁以前两夺世界冠军的棋手;19岁又在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对抗赛中战胜常胜女王安娜·乌什尼娜,三度卫冕冠军;21岁,在直布罗陀国际象棋大师组公开赛夺冠,成为国际象棋等级分最高的女棋手……

因为所向披靡,侯逸凡获得了“天才少女”的称号,但她却不愿将自己的成绩归因于“天才”。她说:“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天赋的因素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持续不断的训练和自我心态的建设。千钧压顶何须叹,披荆斩棘向前看。我始终相信前方有更美的风景在等自己。”

下棋,我所欲也;读书,我所欲也,勤奋让二者可以兼得

为了下棋,侯逸凡付出良多,她废寝忘食地钻研棋谱,不辞劳苦地辗转世界各地打比赛,这些付出,她不觉得辛苦,但内心深处却有些许遗憾:因为她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按时上下学,享受平凡快乐的学生时代,因此在她的内心深处,一直埋藏着一个读书梦。

因为渴望念书,侯逸凡不管多忙,每天都会挤出一些时间来学习文化课。2012年,北京大学向侯逸凡抛出了橄榄枝,本着“对知識的憧憬”“对校园生活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处在职业生涯黄金年龄的侯逸凡选择了进入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外交学专业。

侯逸凡读大学的决定在业内激起了不小的水花,不少人认为她应该专心打比赛,而不是把心思花在读书上。可是侯逸凡说:“读书是我的心愿,哪怕会影响比赛成绩我也要读,不过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平衡二者。”

就这样,在2012年的秋天,18岁的侯逸凡穿着牛仔裤和帆布鞋,在妈妈的陪伴下提着行李去北大报道。

虽然蜚声专业领域,是最年轻棋后,但在北大,侯逸凡并没有得到任何特殊的关照,学分上也没有额外的照顾。除了外出打比赛,她需要和其他同学一样按时上课、修学分、住宿舍。

之所以选择国际关系学院,是因为侯逸凡经常出国打比赛,她发现国际象棋在世界各国都很流行,因此她希望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国际舞台上多做一些事,无论是把国际象棋向外扩展,还是将更多的资源吸引进国际象棋,都能发挥自己棋手之外的价值”。

在北大读书的那段日子,侯逸凡既是勇攀高峰的棋手,也是货真价实的学霸。她两次获得学科考核第一,于2014年获评“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勉励。而刻苦的学习并未影响到她的比赛成绩,在此后的多轮比赛中,她依然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冠军。

2017年,侯逸凡获得了“罗德学者”称号,该殊荣被誉为“颁给本科生的诺贝尔奖”。第二年,她进入牛津大学攻读硕士。“读书和下棋都是我喜欢的,我有信心都能做好,虽然苦一点累一点,但两种思想的火花在我体内碰撞,带给我诸多灵感和快乐。”侯逸凡如是说。

人生就要多见识不同的风景

数年的读书生涯,极大地开拓了侯逸凡的视野。侯逸凡说:“以前想问题,总是从下棋的角度。在学校里,经历过很多小组讨论,课题研究需要翔实的理论做支撑,我也学会了多方位多角度看问题。”

作为一流的棋手,侯逸凡喜欢点评国际体育比赛。以前她更喜欢从技术角度来点评案例,现在的她看问题时则更有深度。她曾发表感言说:“体育不应作为政治的工具,但仍可作为一种外交媒介,促进国家间关系。”“小棋盘,大世界,愿全球走势也能在缓和状态下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共赢。”

当年在北大,侯逸凡曾经担任过国际关系学院的助教,也曾独立为上百位同学讲过象棋课。她的语言风趣幽默,富有逻辑,每次上完后,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多年后还有同学评论说:“她讲得非常好,口齿清楚,条理明晰,还会引经据典,让我们这种不懂国际象棋的人也听得很入神。”

也许自那时起,侯逸凡就已经萌生了做教育的想法,她始终信奉:“人生就要多见识不同的风景,在一个圈子待久了,也就习惯留在这个舒适区,久了也难有动力做改变。我希望自己每过一段时间就能与时俱进,给自己注入新的元素,也尽可能给社会多做一些事情。”

正因如此,侯逸凡一直在大胆地突破和挑战自我,作为国际棋联女子系列大奖赛的受益者,她不满比赛设置的一系列不合理规则。为了捍卫更多参赛者的权益,2016年,侯逸凡致函国际棋联,以退赛为代价发起了公开挑战,虽然这样做的结果是损失了巨额的奖金,但侯逸凡却依然选择勇敢地表达自己。

2020年7月份,侯逸凡受聘深圳大学,成为了该校最年轻的正教授。对于即将开始的任教生涯,她充满信心,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际象棋不仅仅成为一门学科,更能变成体育和教育的结合体,发掘其隐藏的价值,并培养出能力全面发展的棋手,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走得更远。

虽然只有26岁,但侯逸凡却创造了许多不平凡的历史,也将自己活成了一段传奇。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还有更多的奇迹在等着她创造,而生命的迷人之处,也正在于前方未知的风景。

猜你喜欢

深圳大学国际象棋棋手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21 年分类总目次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20年分类总目次
2019年下半年男子棋手等级分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7年征稿细则
90后棋手走在路上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分类总目次
业余棋手错觉
业余棋手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