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学生管理思想及其启示
2020-03-18杨兴萍
杨兴萍
摘 要: 陶行知的学生管理思想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学生自治,倡导以生为本,重视价值观感召的学生管理思想,对今天的大学生管理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基于教育思考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动力”,是当代大学师管理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 陶行知 学生管理思想 教育启示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近30年的教育实践中,他批判地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结合当时的国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纵览陶行知一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管理贯穿办学治校的始终。在实践中总结和提炼的学生管理思想,成为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扩招后,学生管理工作成为令许多高校学生管理者头痛的事。无论是保姆式、警察式,抑或保姆加警察式,学生似乎都不大领情。许多老师将这种管理难归结于学生素质差、独生子女“病”或社会价值多元化带来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成为困扰学生管理者的难题之一。陶行知的学生管理思想对今天的大学生管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学生管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陶行知的学生管理观,概括起来就是:既要善于管,又要敢于放”“而且管与放要结合起来,管中有放,放中有管”。这是萧宗六前辈在纪念陶行知100周年诞辰时撰文讨论陶行知学生管理观的经典论述。陶行知在办学治校的过程中,始终认为,对于学生的管理应该是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治并举,两者相互融合。既不能一味地管理学生,让学生失去活力与自由,又不能一味放任学生,牺牲正常的教学秩序。这种学生管理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具体阐述:
(一)重视常规管理。
所谓“常规管理,主要指经常性的规章制度的管理,包括学习、生活、工作、劳动各方面的管理”[1](6)。陶行知在日常学校管理中,对日常性的规章制度管理十分重视。如育才学校时期,他制定了非常完善的学校规章制度,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劳动等各方面,有《育才学校公约》《育才十二要》《育才卫生教育二十九事》《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育才二十三常能》等。如《育才十二要》的十二条规定:“一、要诚实无欺;二、要谦和有礼;三、要自觉纪律;四、要手脑并用;五、要整洁卫生;六、要正确敏捷;七、要力求进步;八、要负责做事;九、要自助助人;十、要勇于为公;十一、要坚韧沉着;十二、要有始有终。”[2](493)这些规定对学生的做人、学习、卫生、工作等都提出了要求。晓庄学校时期,陶行知也很重视制度管理,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提出:“晓庄团体行动有一致遵守的纪律……这些纪律的目的,无非也是增进团体生活的幸福,防止个人自由之冲突。”
值得一提的是,陶行知强调重视学生的日常规章制度的管理,旨在通过制度的管理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动力”,即自觉行动的能力。他强调制度要“活”,要注意“人性化”的管理,以避免学生陷入“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危险境地。他还呼吁学生管理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提倡学生自治。
学生自治是陶行知学校管理民主化的重要体现。陶行知认为,学生自治是近世所倡自动主义贯彻德育的结果,是为社会培养自治的公民的需要。办得妥当可以成为学生“修身伦理的实验”“适应学生之需要”“辅助风纪之进步”“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学生自治的要点有三:“第一,学生指全校的同学,有团体的意思;第二,自治指自己管理自己,有自己立法、执法、司法的意思;第三,有练习自治的意思。”即“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对学生来说“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就学校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养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学生自治以学生应该负责的事体为限。学生愿意负责,又能够负责的事体,均可列入自治范围”[3](132-133)。可见,学生自治是学校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学习自治的机会和指导,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达到完善的过程。当然,学生自治中必须处理好与学校、学生个人自由的关系。
二、陶行知学生管理思想的特点
(一)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陶行知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教育思想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着学生转,把为学生服务作为教师工作的中心任务,“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以学生为本”最好的落实是指出学校要名副其实,强调学校是“学校”,不是“教校”,应把学生的“学”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同時,使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晓得这个是我们的学校”。学校不“全以教员为主”,学生在学校里不是“坐而受教”,教员“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4](177)。早在1918年,陶行知在南京高师专修科筹组之时便提出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以突出学生“学”的地位,彰显了以生为本的理念。1912年,他在《时报·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潮》发表《教学合一》,再次强调“学”在学校中的首要地位,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5](65)。以生为本的管理思想始终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其后有关“生活教育”的论述中多次提及。
(二)价值观感召。
爱国、自立、求真、奉献,是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努力传递的主要的教育价值观。怀着对中国教育的深切关注,他弃官不就,下乡办学,致力于乡村教育和平民教育。其创办的山海共学团、晓庄师范学校、育才学校、社会大学,都是应国家急需而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者,倡导学生爱国的价值阐释在《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中有集中体现:“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人的本分。我觉得凡是脚站中国土地,嘴吃中国五谷,身穿中国衣服的,无论男女老少,都应爱中国。小孩子用心读书,用力体操,学做好人,就是爱国。今天多做一分学问,多养一分元气,将来就能为国家多做一分事业,多尽一分责任。”[6](45)
为了勉励青年打破依赖性,不再做贪图享福之少爷小姐,而是努力尽本身所应尽之责,陶行知1926年创作了《自立歌》,宣导自立价值观。“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7](51)!歌虽简单直白,但表达了陶行知对青年学生自立自强、不等不待的殷殷期盼。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求真价值观的高度凝练。他认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8](603)他不仅用诗意的语言向学生宣扬着爱国、自立、求真的价值理念,更用行动诠释着这样的价值观,身体力行感召着学生和世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其奉献价值观的精辟表述,他“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在筚路蓝缕的办学路上,他把全部奉献给了教育和孩子。正是这种以身作则的价值观感召,收获着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认同和追随。
(三)强调自主性。
教是为了不教。陶行知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学生管理方面,他始终推行学生自学、自立、自主、自治、自强的理念,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提出“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主张学校应该允许、鼓励和指导学生结成团体,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段,养成自己管理自己的习惯,培养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1934年初,为尽快实现“普及现代生活教育”的理想,陶行知全力推广“小先生制”,一时“小先生运动”蔚为风潮。先后发表了《小先生》《怎样指导小先生》《小先生解》《怎样做小先生》《大不如小》等文论,对“小先生”进行宣传和指导。虽为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但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发挥学生的个人价值,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是学生管理自主性成效的较好展现。
(四)“管理”与“教育”的统一。
在教育中,陶行知是典型的一元论者。他主张“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学校和社会的统一”“教育与生活的统一”“劳力与劳心的统一”。纵观陶行知一生的教育实践,我们难将陶行知的教育实践活动与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严格区分。事实上,在陶行知那里,教育管理乃至学生管理并不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障,而是本身就作为一种教育内容和形式存在。这种“管理”与“教育”相统一的思想与“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一脉相通。“教学做合一”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如此”[9](7)。由此可见,作为学校生活一部分的管理活动,既是管理法,又是教育法,还是生活法。譬如,要教学生自立,只有将自立的价值理念生活化,融入做事过程中,才会教人以自立,才能学会自立。
三、陶行知學生管理思想的启示
(一)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运行的保障,也是学校走向规范化管理的重要途径。陶行知十分重视学校的经常性的规章制度建立和管理。但在制度建立过程中,他强调师生的参与,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充分考虑师生的接受和认可程度,使制度贴近学校和学生的生活和实际,从而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如,主张对于约束学生的调理,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这种主张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思想。现实是很多学校不缺规章制度,缺的是规章制度背后彰显的人性关怀,导致制度流于形式或执行过程中困难或怨声重重,难以发挥管理的有效教育作用。
(二)正确培养学生的“自动力”。
“所谓‘自动力,就是自觉行动的能力”。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自主意识增强,具备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作为学校,管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管了为了少管或不管。陶行知认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彻于全部的生活工作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故自动不与培养相对立,相反的自动有待于正确的培养”“在自动上培养自动,才是正确的培养”[10](446)。他列举了育才音乐指导委会、图书馆改造、写二周年纪念信等例子,说明培养学生“自动力”后的可喜成绩。陶行知还指出“为治事而治事,不免流于事务主义”。反思当前许多学校管理形式纷繁复杂,但收效甚微。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自动力”,发挥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应该成为学校管理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基于“教育”,思考“管理”。
正如教学做不分家,生活即教育一样,在陶行知的学生管理思想中,“管理”从来不是一个独行者。它的出现,旨在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主张“管理”与“教育”统一,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为保障教育正常进行的需求与管理任务之间的相互适应,更不是“将教育屈就于管理”,而是强调管理的法子就是教育的法子,管理和教育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管理的目的应当是教育,面向教育,在方式上要基于教育,通过教育。管理者不能“自管理看管理”,而应思考如何为了教育而管理。这对于目前很多学校中存在的学生管理与教育教学相脱离,为了管理而管理,管理工作系统性、科学性和成效性不足的现象,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学生管理思想是其中宝贵又较少被研究者关注的部分。“往事并不如烟”,强调的学校外在管理与学生自治并举、“自教育看管理”的理念,彰显以生为本、价值观感召,强调学生自主性、教育与管理相统一的特点。这种基于“教育”思考“管理”的思想,不仅关注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还化解现实中“教育”与“管理”相脱离的问题,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萧宗六.陶行知的学生管理观[J].中小学管理,1991(5).
[2]陶行知.育才十二要[M]//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M]//陶行知全集:第一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新教育[M]//陶行知教育名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5]陶行知.教学合一[M]//陶行知教育名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6]陶行知.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M]//陶行知全集:第八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集团,2005.
[7]陶行知.自立歌[M]//陶行知全集:第八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集团,2005.
[8]陶行知.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M]//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9]陶行知.教学做合一[M]//陶行知教育名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10]陶行知.育才二周岁前夜[M]//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