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
2020-03-18邢振国
吴 晓,邢振国
(1.郑州科技学院 财经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2.郑州科技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0 引言
随着国家教育经费的逐年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教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一方面,先进的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为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另一方面,自主学习、项目学习等现代教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改革,适应大学生的学习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而且要正确处理好学生与自身的关系.在当前高校政治教育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教师因此出现了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不仅会损害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会间接降低其教学的质量和水平[1-3].
自我效能感不足是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其坚持思想政治教学的信念.在国内,研究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验证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国内外关于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对职业倦怠潜在风险提供借鉴,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4-9].
1 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的.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实现职业目标的信心和信念.它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和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自我效能并不是行为成功的唯一途径.如果个体缺乏这种能力,即使自我效能感很强,也很难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定义如下:(1)一个人有资格从事某项活动或任务的感觉,以及他的自信和自尊感;(2)一个人对其在满足某些要求后完成任务的能力的判断或信念;(3)一个人对他从事职业的能力和他在工作中能达到什么程度的主观评价;(4)一个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他是否确信自己的行为能够成功地达到某种效果;(5)一个人对有资格从事某项活动的信心水平.自我效能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思维、行为选择和情感变化.自我效能的形成和发展是基于四个方面:性能成就、间接经验、社会劝说、生理和情感状态.个体通过接受和整合这四个方面的实际成果,有效地形成自我效能感.
职业倦怠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的,指的是由于工作的过度需求而导致的一种身体、情绪或精神上的疲惫状态.有学者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的情绪疲劳、身体疲劳和认知疲劳的感受.教师职业倦怠通常分为三个维度: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工作降低.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最典型代表,是指缺乏活力,情绪上感到疲惫.教师处于身心枯竭的状态,失去工作热情,对教育和教学缺乏兴趣,对生活产生了冷漠和悲观的情绪.人格解体也被称为人格分裂.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会逃避社会交往,不愿与学生交流,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态度消极,甚至以一种愤世嫉俗和虐待的方式对待学生和同事.工作降低指与工作相关的个人成就感降低会使其丧失工作兴趣和热情.教师会将工作失败归结为能力不足,不愿意帮助别人.
国内外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教师自我效能感对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研究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甚至有学者认为,职业倦怠是自我效能感的危机之一,而自我效能感水平不足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质量思想政治人才的需求和当前大学生政治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现有的研究大多是围绕教学技术、教学模式和学生展开的,而对思政课教师方面的研究却很少.因此,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大量的文献研究中可以看出,对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的实证研究已经从简单的现状调查和单变量影响转变为对职业倦怠的多变量影响.自我效能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职业倦怠,但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具有什么特征,以及自我效能感在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中起到什么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2 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郑州市3所高校50名思政课教师,他们的年龄、教学年限、学历服从随机分布.
2.2 研究工具
水平、强度和广度是自我效能感的三个维度.水平指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强度代表自我效能感的稳定性;广度是个体之间自我效能感的差异.目前最常用的自我效能感测量方法是具有代表性的量表式问卷.尽管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存在差异,但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被广泛用于自我效能的测量,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中,采用了Likert4分值表,范围从1(完全错误)到4(完全正确),分数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强.
目前,职业倦怠的定量测量方法主要有MBI(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和OLBO(Oldenburg Burnout Inventory).MBI的信度采用Cronbach α和test-retest信度来衡量,α的三个维度分别是0.9、0.7和0.71,衡量标准分别是3.80、3.16和3.73.OLBO只有两个维度:疲劳和脱离工作.本文采用MBI-ES(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从职业倦怠三个维度评价教师职业倦怠,共9个条目,反映了过度压力引起的情绪反应,使用李克特量表对所有项目的频度进行评分,范围从0(从未)到6(一直).在这三个维度得分较高的教师存在着职业倦怠的心理问题.
2.3 研究步骤
(1)采用GSES和MBI-ES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2)收集问卷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利用统计数据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定量关系.
(3)查阅统计数据,结合主观调查结果,从理论上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定性关系.
(4)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审计、数据统计分析、项目相关性分析.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根据制订的研究步骤,研究了50名高校思政课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GSES有4分(1~4分),中位数为2.5;MBI-ES得分为7分(0~10分),中位数为3.参与者得分越高,其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表1为所调查的50名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的总平均值和标准差.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郑州市高校思政课专业教师的平均自我效能感为2.612,高于中位数2.5,自我效能感较强.据调查,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平均值分别是1.682、1.326和2.626.自我效能感的标准差为0.511,处于中高水平.在职业倦怠方面,个人成就感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均较大,反映了高校思政课教师个人成就感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因果关系.
表1 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的总平均值和标准差
对50名思政课教师的性别、年龄和工作年限对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关联度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并在SPSS22.0中进行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t和F是均值.由表2可知:男性和女性在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男性教师预期承担更多的家庭经济负担和更重的教学科研工作,因此自我效能感低于女性教师,女性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普遍较强,情感细腻;年龄对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二者之间的关联影响较小;拥有超过20年工作经验的教师比别人有更强的自我效能感,中青年教师自我效能感较差.
表2 不同因素对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是职业倦怠的重要变量.总体而言,自我效能感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得分较低.考虑到自我效能感得分与自我效能感、职业倦怠得分与职业倦怠概率的正相关关系,从统计学上可以总结出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关系.
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倦怠具有调节作用.强烈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平衡情绪,克服职业倦怠.有文献表明,自我效能感在教师设定职业目标、工作投入状态、师生融洽度等方面具有影响作用.因此,自我效能感较强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容易克服职业倦怠.
4 结语
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全面提高高校政治工作水平的重任.面对生活和社会的压力,他们很可能会感到职业倦怠.对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可以为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自我效能感、消除职业倦怠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师身心健康水平与职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