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参皂苷Rd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对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炎性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2020-03-18刘运平段海丽吕学海叶秋桠郭志娟胡芳王慧娟曹妍

河北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性反应内皮缺血性

刘运平 段海丽 吕学海 叶秋桠 郭志娟 胡芳 王慧娟 曹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复杂,与血脂异常、血液流变学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脑血管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多种炎性因子介导的免疫炎性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是该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机制[2,3]。近年来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迄今尚无公认的有效治疗药物。本研究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人参皂苷Rd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观察中西医联合用药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炎性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90例。对照组:男56例,女34例;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60.45±5.09)岁;病程1~4 h,平均(1.48±0.23)h;病灶部位:基底节区42例,额顶叶35例,多发性13例。治疗组:男57例,女33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8.62±5.23)岁;病程1~5 h,平均(1.61±0.29)h;病灶部位:基底节区39例,额顶叶39例,多发性1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1.2.1 入选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4]制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颅脑影像学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确诊;②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4.5 h;③NIHSS评分4~18分;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2.2 排除标准:①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异常者;②严重心、肝、肺、肾功能障碍者;③合并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血液系统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④过敏体质或对应用药物过敏者;⑤精神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包括吸氧、监测生命体征、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神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商品名:爱通立,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生产),静脉注射剂量0.9 mg/kg,最大剂量90 mg,首先静脉注射总剂量10%的药物,其余90%静脉滴注,于1 h内滴完。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人参皂甙Rd注射液10 mg,溶于25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疗程2周。

1.4 观察指标

1.4.1 血脂:治疗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

1.4.2 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

1.4.3 炎性因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试剂盒购自上海瑞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4 血管内皮功能指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1(ET-1)水平,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水平。

1.4.5 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分离: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1.4.6 Real time-PCR:Trizol提取患者PBMC总RNA,采用反转录试剂盒合成cDNA第1链。ABI 7500型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进行PCR反应。NF-κB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2-ΔΔCt,设β-actin为内参照基因。

1.4.7 Western-blot:PBMC加入RIPA液提取细胞总蛋白,经SDS-PAGE电泳后转移至PVDF膜,室温下10%脱脂奶粉封闭2 h。依次加入抗NF-κB一抗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鼠IgG,TBST洗膜3次。ECL化学发光法显色、定影。

2 结果

2.1 2组血脂比较 2组治疗前TC、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TC、TG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TC、T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TCTG对照组 治疗前4.98±0.563.51±0.38 治疗后3.62±0.45∗3.01±0.32∗治疗组 治疗前4.96±0.523.54±0.42 治疗后2.30±0.32∗#2.45±0.28∗#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2组治疗前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血浆黏度(mPa·s)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对照组 治疗前1.85±0.2656.58±7.3147.11±6.09 治疗后1.67±0.26∗49.70±6.18∗35.78±4.23∗治疗组 治疗前1.83±0.2458.12±8.2546.54±5.78 治疗后1.49±0.23∗#39.89±4.57∗#24.99±3.20∗#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2组炎性因子比较 2组治疗前血清CRP、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血清CRP、TNF-α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CRP、TNF-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组别CRP(mg/L)TNF-α(μg/L)对照组 治疗前17.71±2.4529.47±4.11 治疗后11.89±1.63∗21.32±3.43∗治疗组 治疗前18.22±2.5730.13±4.76 治疗后5.20±0.73∗#14.17±2.00∗#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2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2组治疗前血清ET、N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血清ET均显著降低,NO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ET、NO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组别ET-1(pg/ml)NO(mmol/L)对照组 治疗前106.72±9.3331.22±4.36 治疗后79.56±7.40∗42.89±5.25∗治疗组 治疗前110.34±12.5630.53±4.18 治疗后41.85±5.04∗#67.00±9.2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 2组PBMC NF-κB表达比较 2组治疗前PBMC NF-κ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PBMC NF-κ表达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PBMC NF-κB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组别NF-κBmRNANF-κB蛋白对照组 治疗前1.31±0.201.17±0.14 治疗后0.97±0.15∗0.78±0.12∗治疗组 治疗前1.33±0.221.20±0.16 治疗后0.50±0.07∗#0.39±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阻塞脑血管导致相应部位脑组织坏死并伴随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损伤,患者表现为神经功能受损症状,出现运动及语言功能障碍、认知能力下降等[5,6]。目前,西医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采用降脂、降颅压、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措施,对于合并高血压、高血糖者给予控制血糖、血压等,待患者病情缓解后再配合康复锻炼,旨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早期静脉溶栓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措施,其中阿替普酶是公认的首选溶栓剂,但由于受到溶栓时间窗限制其治疗效果尚存在不一致的结论[7]。人参皂甙Rd是从人参中提取的单体成分,动物实验证实其通过抗炎、清除氧自由基、调节免疫等多种机制发挥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8,9]。目前,人参皂甙Rd注射液已应用于临床,可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但相关研究笔者所见尚少,且其治疗机制仍未阐明。

研究显示,脂代谢紊乱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沉积于血管壁后容易造成管腔狭窄、闭塞,而血液动力学异常则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这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10]。因此,降脂、改善血液流变学是治疗该病的重要环节。本结果表明,2组治疗前TC、TG、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TC、TG、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人参皂苷Rd注射液能够显著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和血液黏度,抑制血栓形成,从而增加脑组织血液灌注。

炎性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抑制炎性反应也是该病治疗的重要措施[11]。CRP是机体重要的炎性因子,具有诱导黏附分子和血栓形成、损害血管内皮等作用,从而参与神经元凋亡及损伤过程[12]。TNF-α主要是由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促炎因子,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等作用造成血管损伤加重[13]。此外,核转录因子NF-κB能够调控与多种基因的的转录和表达,在免疫炎性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4]。多项研究证实,NF-κB表达上调通过诱导炎性反应造成缺血后脑组织损伤加重,这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15]。因此,下调NF-κB表达能够减轻炎性反应,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表明,2组治疗前血清CRP、TNF-α及PBMC NF-κB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血清CRP、TNF-α及PBMC NF-κB表达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人参皂甙Rd注射液通过下调NF-κB表达显著抑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性因子的分泌,并减轻炎性反应程度。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血管损伤密切相关,其中NO、ET-1是体内调控血管内皮功能的重要血管活性物质。NO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神经元等分泌,具有促进血管舒张、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作用[16]。ET-1是一种缩血管细胞因子,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增殖、诱导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从而导致神经元凋亡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17]。本研究表明,2组治疗前ET、N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ET均显著降低,NO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人参皂甙Rd注射液可以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人参皂苷Rd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以显著降低血脂,抑制炎性反应,并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内皮功能。

猜你喜欢

性反应内皮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纤维支气管镜下氨溴索肺泡灌洗对非出血型支气管扩张并感染患者肺功能及炎性反应的影响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衍生超级化因子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脑血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