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全程护理的应用与护理效果研究

2020-03-18杨周阳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期
关键词:危重全程病房

杨周阳

(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阜新市妇产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0)

在临床上,急诊危重患者病情危重,进展快,及时抢救对急诊危重患者成活和后期生命质量的保证非常重要[1]。急诊危重患者治疗同时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缩短救治时间,促使抢救工作有序开展,有利于改善急诊危重患者的预后,提高满意度。本研究将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的100例急诊危重患者,随机分组,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全程护理模式组开展全程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满意度;抢救耗时、急诊病房住院时间、急诊危重患者配合程度;护理前后焦虑情绪;病死率,分析了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全程护理的应用与护理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的100例急诊危重患者,随机分组,全程护理模式组年龄21~67(41.27±2.31)岁。严重创伤有21例,心血管疾病10例,脑血管疾病10例,呼吸系统疾病4例,其他5例。常规护理组年龄21~66(41.53±2.68)岁。严重创伤有21例,心血管疾病10例,脑血管疾病10例,呼吸系统疾病5例,其他4例。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全程护理模式组开展全程护理模式。第一,入院指导:急诊危重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保持亲切和耐心的态度,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急诊危重患者的心理疏导,对存在紧张情绪的急诊危重患者需要给予安慰和鼓励,并说明良好情绪对疾病预后的影响。第二,快速分诊:安排有经验的护士快速分诊,对危重疾病进行分级,并根据分级结果采取相应的急救护理措施。第三,有效的急救:急诊危重患者入院后负责抢救的护士应积极配合抢救,确保所有急救工作快速,准确地进行。在护理期间,应确保急诊危重患者的呼吸通畅,给予吸氧和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液和输血等,并密切监测急诊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变化,做好记录。第四,管道系统护理:急诊危重患者多需要留置管道,需要妥善固定管道,避免脱落和堵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导管,预防感染的发生。第五,做好交接:在转送到病房后需要做好交接工作,确保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双方签名。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满意度;抢救耗时、急诊病房住院时间、急诊危重患者配合程度(采取百分制评价方法,分值越高越好);护理前后焦虑情绪(SAS评分,分值20~80分,越低表示焦虑程度越轻);病死率。

1.4 统计学处理:SPSS25.0软件,t、χ2分析用于数据处理;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满意度:全程护理模式组的满意度是50例(100.00%),常规护理组则是41例(82.00%),P<0.05。

2.2 焦虑情绪:护理前两组焦虑情绪接近,P>0.05;护理后全程护理模式组焦虑情绪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焦虑情绪分析(±s)

表1 护理前后焦虑情绪分析(±s)

2.3 抢救耗时、急诊病房住院时间、急诊危重患者配合程度:全程护理模式组抢救耗时、急诊病房住院时间、急诊危重患者配合程度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抢救耗时、急诊病房住院时间、急诊危重患者配合程度分析(±s)

表2 两组抢救耗时、急诊病房住院时间、急诊危重患者配合程度分析(±s)

2.4 病死率:全程护理模式组病死率比常规护理组低,P<0.05。全程护理模式组无死亡病例,常规护理组死亡6例。

3 讨 论

急诊危重患者多为脑血管、心血管或者严重创伤等的患者,合并症多,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在短时间内高效抢救和做好护理配合工作[2-3]。

全程护理模式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新型护理模式。主要通过分析急诊危重患者的个体情况,有条不紊开展急救护理工作,并根据评价结果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做好清醒急诊危重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并做好分诊护理和急救配合,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在病情稳定后送至病房并做好交接工作,可确保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4-6]。

本研究显示,全程护理模式组满意度、焦虑情绪、抢救耗时、急诊病房住院时间、急诊危重患者配合程度、病死率对比常规护理组有优势,P<0.05。

综上,急诊危重患者实施全程护理模式效果确切,可减轻急诊危重患者的焦虑情绪,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和满意度。

猜你喜欢

危重全程病房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镇静护理在呼吸机治疗危重患儿中的有效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1例的护理体会
换病房
垃圾全程分类的上海模式
病房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