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疗效分析
2020-03-18李净
李 净
(东港市中医院 妇产科,辽宁 东港 118300)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妊娠,是剖宫产术后一种较为少见的远期并发症,所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诱发子宫破裂,子宫大出血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旨在探讨宫腔镜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治疗提供实践指导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将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78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分到观察组(n=39例)和对照组(n=39例),所有病例均有剖宫产手术史,均有停经史,经B超检查均显示剖宫产切口瘢痕处有妊娠囊或混合型包块在子宫前壁峡部水平位置,且所有病例均无宫腔镜手术治疗禁忌证,生命体征平稳。观察组中年龄25~42岁,平均(31.18±3.36)岁;本次妊娠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6个月~5年,平均(3.83±1.07)年;剖宫产次数1次36例,2次3例;停经时间40~60 d,平均(52.25±3.36)d。对照组中年龄25~42岁,平均(31.12±3.39)岁;本次妊娠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6个月~5年,平均(3.86±1.02)年;剖宫产次数1次34例,2次5例;停经时间40~60 d,平均(52.22±3.38)d。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本次妊娠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剖宫产次数、停经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有P>0.05,表示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予以宫腔镜手术治疗,采取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行麻醉,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患者的外阴及阴道等部位,采用超声仪器观察患者子宫的位置、子宫的大小、子宫前壁峡部的厚度、行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病灶的具体部位,然后使用宫腔镜探针探明患者子宫的位置、子宫的方向及子宫的深度,然后再应用在仪器辅助下将子宫口径缓慢扩张至仪器的8-12号方向,在直视视角下缓慢推入宫腔镜镜头至宫颈内口,然后向宫腔方向缓缓推进探针。以视线中可观察到的子宫情况作为标准,观察宫腔的形态,注意镜体后退时速度注意缓慢均匀,同时以宫腔的出血、肿胀情况以及移动的镜体和宫腔内注入的膨宫液作为参照物。利用超声探头分别进行横切面及纵切面的观察,根据患者的病灶部位选择适当的电切环型号,并结合患者的病灶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行全切除术。为避免穿孔的发生,一般情况下选择不完全切除,并注意在切除时应尽量保留患者子宫壁厚度。同时根据患者术中的出血情况采用压迫创面法或电凝止血法进行止血治疗,手术后及时监测患者血液中β-hCG含量的变化情况,并根据血液中β-hCG的含量确定术后是否需要继续使用甲氨蝶呤或米非司酮等药物。
对照组患者行清宫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需在B超监测下行清宫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停经时间以及病灶周围的血流量等因素确定是否需要使用甲氨蝶呤或米非司酮等药物治疗,若停经时间<60 d,且B超结果显示孕囊与子宫切口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病灶周围血流量不大的患者无需使用药物治疗。若停经时间>60 d,B超显示孕囊与子宫切口无明显界线,病灶周围血流丰富,应使用甲氨蝶呤或米非司酮等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β-hCG恢复正常时间、月经来潮时间等。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统计及处理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β-hCG恢复正常时间、月经来潮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s)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妊娠若诊疗不及时,极易诱发子宫破裂、大出血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当前关于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妊娠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大部分学者认为可能与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当再次妊娠时蜕膜发育不良,内膜间质缺乏,孕囊着床后极易植入肌层,且随着妊娠时间的推移,患者出现子宫破裂和大出血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加。而仅仅依靠盲目的清宫术,并不能将妊娠组织完全剥离,且子宫无法有效收缩,开放血窦无法自行关闭,极易诱发无法控制的大出血,不但起不到治疗效果,还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宫腔镜手术可观察到整个宫腔的情况,并能清楚的识别妊娠囊种植的部位及其周围血管的分布情况,同时还能对孕囊进行精准的剥离,有效减少了清宫术可能导致的子宫穿孔,大大减少了术中出血的风险,并且在镜下还能将妊娠组织彻底清除,减少了同一部位再次出现瘢痕妊娠的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β-hCG恢复正常时间、月经来潮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中施以宫腔镜手术治疗,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促进子宫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