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和创新能力为一体的混合式学习课程群构建
——以康复治疗学专业为例

2020-03-18齐丽娜许丽雅马素慧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治疗学关怀人文

齐丽娜,许丽雅,窦 娜,李 丹,马素慧

(华北理工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大量信息化资源,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同时又保留了传统面对面教学的优势,提高了教学效率[1]。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不断融合,需要互联网和各种信息化资源的支持,通过重构教育体系以及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学习空间的开放化[2]。因此,需要不断整合网络平台的教学资源,既要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资源共享,又要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构建体系连贯、结合前沿、按需选课的课程群尤为重要。通过课程群的构建,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团队[3],实现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以清华教育在线V8.0综合平台为基础,以康复治疗学专业特色课程改革为先导,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平台,将面授学习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优势相融合,通过线上线下师生、生生交互,使传统课堂一维对话思考空间变成多维探究思考空间。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学习潜力,使学生的协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并最终指向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

1 以人文关怀为中心的混合式特色课程群的构建

传统医学教育局限于理论教学,课程设置偏重专业课程[4]。康复治疗学专业不仅要培养具有过硬专业技术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人文关怀能力、高尚职业道德的人。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是实现人文关怀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结合我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康复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们搭建了以ICF(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关于功能、残疾和健康的国际分类)和PEO(Person-Environment-Occupation Model,人、环境、作业模式)为理论框架的精神心理康复学、社区康复学、老年康复学、儿童康复学4门混合式特色课程群。4门课程线上资源共享,课程内容相互关联,互不重复,把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贯穿教学始终。混合式特色课程群见图1。

图1 康复治疗学专业混合式特色课程群

1.1 以PEO模式为先导,提高学生人文修养

康复工作者在整个医疗活动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关爱患者,尊重生命[5]。康复医学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残疾人、临床急慢性功能障碍者、老年人,焦虑和抑郁是其常见的心理问题,特别是精神障碍者、老年人、儿童和社区慢性病患者,心理问题更加复杂。因此,要重视生命关怀教育,着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只有这样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才能关注患者的情感和心理需要,使患者全面康复。在混合式课程教学中,教师从教学内容、资源知识、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学习评价等方面精心设计与人文关怀相关的内容。课程设计中采用PEO模式,强调康复训练需改善个体的躯体功能,更要关注患者的作业活动、社会参与以及环境、躯体功能、作业活动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6];强调帮助功能障碍者寻找生命的意义,当环境发生变化时选择有作用、有意义的治疗活动,从而增强患者自信心。以儿童康复为例,治疗师根据儿童的功能障碍设计游戏,如果游戏太容易会使儿童失去学习兴趣,而太复杂会导致儿童出现逃避心理,影响自信心。因此,在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和性格特点。同时,儿童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生理、心理、认知、情感会发生变化,应动态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探索儿童不同阶段的需要。PEO模式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学生通过不断探讨服务对象的情感、道德、心理和社会属性等问题,积累人文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1.2 以ICF为抓手,注重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培养

在康复治疗学专业建设中,建立与世界物理治疗师联盟、世界作业治疗师联盟的课程体系,构建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康复课程ICF系统理论框架,加强康复类课程开发与建设[7]。ICF从生物、心理和社会角度认识损伤所造成的功能障碍,强调残疾不仅仅是个人特性,应该将其作为社会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环境和个人背景对功能恢复的影响。因此,治疗者在了解患者疾病和功能障碍的同时,应从患者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对其所患疾病及功能障碍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制订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最终提高患者躯体、心理、社会、情感等方面的治疗效果。以ICF为抓手,引导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需求的理念,强调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是康复治疗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1.3 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将耐心、爱心和责任心贯穿每一个教学环节

人文关怀具有较强的内隐性和复杂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的人文关怀态度和行为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8],要在教学中注重语言和仪表,包括肢体语言、语气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进行线上线下交流、讨论,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和生活、健康状况,及时将课堂教学反思反馈给学生,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个性化指导,通过言传身教将有效沟通技巧传达给学生,真正做到知识、技能、道德一体化培养。

2 以能力为根本、创新为目标的混合式实验课程群的构建

康复治疗学专业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综合设计性实验占80%,因此,构建以能力为根本、创新为目标的混合式实验课程群势在必行。线上学习时学生主要熟悉操作流程和关键技术,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与技能的衔接点;面上学习时通过平台上的视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项目和小组合作学习实现知识创新。例如在脑卒中步态训练中,针对患者足内翻制定运动处方,设计并制作矫形器。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找出偏瘫患者足内翻治疗的理论依据,根据理论知识和相关力学原理进行助具及矫形器设计;通过大组讨论、小组制作、共同研发探索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群,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9]。混合式实验课程群见图2。

图2 康复治疗学专业混合式实验课程群

建立康复治疗学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学生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浏览视频和微课,这种数字化教学模式集图、文、声、像为一体,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知识主动内化。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快速解答,面授时重点指导学生一些特定技术操作应掌握的力度、方向、注意点和关键点。学生在学习—提问—答疑—再学习的良性循环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混合式实验教学中,将学生6~8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发布研究型教学相关课题,教会一些科研技巧。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内容,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并在小组中讨论分享,最终通过视频、微课、专利、项目、综述性实验报告等直观呈现。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监控,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灵活的思维,最终提升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治疗学关怀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龙湖
长白山之行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桃红四物汤加减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观察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