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和谐问题探究
2020-03-17景晓旭董伟武
景晓旭 董伟武
摘 要: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消费主义日益盛行的时代潮流中,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发生重构,出现了“异化”“物化”“畸形化”等现象,折射出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不和谐问题。对此,我们需要明晰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不和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以此找寻构建和谐精神文化生活的路径,关注大学生内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世界,使其和谐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0)01-0089-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1.014
On the Harmony of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in the New Era
JING Xiaoxu,DONG Weiwu
(School of Marxism,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China, 530004)
Abstract:With the prevalence of commodity economy and consumerism in the new era,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s reconstructed, which lead to the phenomenon of “alienation”, “materialization” and “deformity” reflecting the unbalanc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Therefore, we need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unbalanced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strive to find the means to construct the students harmoniou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ir inner demand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and thus to guide them to set up the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so that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world of the students could be positive and healthy, and the students could be fostered in an all-round wa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harmony
一、問题提出
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相比具有独特性,是其本质存在方式。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并不一定呈现出结构性的同步一致,其发展具有独立性和动态性。作为现实社会的个人,物质文化需要是基础,精神文化生活主要通过精神文化需要反映出来,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系统中显得尤为突出,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程度高、需要广,与外部不能日益满足高水准的需求产生了矛盾,自身的价值观、信仰受到外部不和谐因素的影响,易产生异化、物化、畸形化等问题,羁绊人的全面而健康发展。大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的成长是一个动态式和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二者和谐统一尚可推动彼此发展。数字技术崛起,消费主义盛行,日益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网络技术的即时性、快速性、匿名性、自由性、开放性给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一系列不和谐因素,大学生的精神文化交往和精神文化消费环境潜移默化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的侵袭,其精神文化生活出现了异化、物化、畸形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关注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谐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成因分析
马克思将人的需求分为生存、发展和享受型需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腾飞,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科技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渐次提高,生存资料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但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并不一定同步发展。在物质越来越富裕的同时,一方面,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有更高的期待;另一方面,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性间接引起精神文化生活的不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系统,各个子系统间有机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发展,任何一方超越了平衡点都会引起整个系统的不和谐发展。其中,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其他各个系统的关键连接点,一旦连接点破坏,整个系统将处于无序状态。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整个社会和谐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
(一)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导致精神文化生活异化
种类繁多的休闲娱乐软件和节目,使大学生感官和视觉上得到了享受,但感受到的世界是通过模拟仿真技术将图像、动漫和符号等元素搭建起来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和现实世界保持着一定距离,比较缺乏温暖的亲情、纯真的友情和圣哲先贤的深邃思想的熏陶。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经济的发展为其带来了物质产品,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高科技产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各种游戏消遣娱乐产品等,他们在各类产品中寻找自我的存在,多生活在虚拟世界之中,缺乏了真实的内部感受,缺乏了存在于感觉活动的自身性,自我也就无法感受着个体的灵魂,自己与自己的实体性(身体)对立起来,面对自己的本身,无法在感受中达到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仅仅是非客观的、主观的意识,不受个别的东西(大脑)的约束,成为了抽象的物。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幻觉现象的不可思议和神秘莫测与人的大脑和身体对立起来,并将其控制,物质决定意识,大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是,现在却被幻觉现象所控制,在感觉灵魂中出现了异化。黑格尔指出:“灵魂在其形体性上拥有其自由的形状,它在这形状中感觉到自己并使自己被感觉到,这形状作为灵魂的艺术品具有人类的、病征学的、面相学的特征。”[1]身体上每个人大同小异,灵魂依托身体而存在,但是作为灵魂艺术品,具有人类的独特性却被其一点点改变,逐渐使身体与灵魂的内在和谐和统一被分离。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是有精神的,有精神归属、社会归属和心灵的需要,人若仅仅满足于基本的身体和肉体的需要,就失去了人自身的独特性价值和生命意义。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作为“现实中的个人”[3],天然具有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前者具体体现在衣、食、住、穿等生存性需要;后者则包含获得艺术享受、尊重和爱等更高层次的需要。人是意识性、精神性、意义性、文化性存在的独立个体,当人们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日渐得不到满足时,易出现精神危机、失去精神动力、内心空虚、精神痛苦。为了消除精神痛苦,摆脱精神危机,人们会努力超越现实的苦难,追寻美好的东西和生活,追求内心和谐,充实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价值。
(二)日益膨胀的物欲导致精神文化生活物化
当今,中国已进入新时代,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没有改变,“物化”现象伴随着市场经济逐渐浮出水面。没有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则无从谈起,精神文化生活是物质生活的艺术品,具有内在的永恒性、多样性、丰富性、稳定性和超越性,它可以冲破现实的牢笼和物质的束缚,达到自由的宁静,并使每个特定的主体富有自身良好的精神面貌、独特的气质、有趣的灵魂,实现人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大学生这个特定的主体,处于人生的青春时期、最美好的阶段,但是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物化条件潜移默化的熏陶下表现出单向化的发展趋势,逐渐发展成为“单面的人”。马尔库斯指出:“单面人”在价值选择上排斥崇高,将经济利益、物质利益和感官享受作为唯一的目标追求,由此人的意义和价值彻底丧失了[4]60。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中,倘若物质占据绝大部分,会产生焦躁、抓狂、疑虑、无奈、恐慌、猜疑等病态心理,瞬时“孤独”“郁闷”“无聊”油然而生。商品拜物教是一种高级的东西,只有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层次才会出现这种现象[4]71。商品拜物教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脚步,通过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借助于全球化,悄无声息进入人们的生活,渐渐把人与人之间转变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网将个体的人们有机联系在一起,语言是人们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重要中介,正常和健康的人际关系是人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本条件。手机、iPad、email等电子传媒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逐渐减少,冰冷的文字代替了有情感的语言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隔阂增大了,距离疏远了,最近的距离却感受不到彼此的温度,生活日益被物化。“物”将人与人之间本该形成的社会有机联系网给割裂了,逐渐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三)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导致精神文化生活畸形化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大门的不断打开,既促进了各方面的发展,也为西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提供了滋生土壤。作为社会中的重要成员——大学生,常会间接受到其不良影响。现代国家的发展所带来的物化由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社会生活领域,逐渐侵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领域。立体化、丰富性、全面化、多样性的精神文化生活由此被片面的、单一的物欲享受与空洞的、机械的感观刺激所侵蚀,逐渐趋向平面化、单一化、单向度;精神文化的本质存在意义则被扭曲为未开化的自然人的形式,进而回归动物的兽性生活方式。一些大学生作为思想和知识的接受者,对于新潮的东西和事物接受能力较快,日益被社会中流行的“跟着感觉走”“及时行乐”“活在当下”“超前消费”等低级、缺乏灵魂的文化所影响,导致其精神文化生活沉迷于物的世界。精神文化世界日益被物所腐蚀,“物必先腐,日后而虫生”,精神存在感、意义感衰落,萎靡不振,即时的感官和视觉享受、愉悦成为其核心要义。过度地追求物质,这些大学生的精神空间看似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但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仪、理想信念、目标却被畸形化,失去了真善美的追求,失去了对学习、学术、知识的追求,追求各类物成为身份和地位的符号和象征。
不可否认,新时代一些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异化、物化、畸形化等问题,逐渐深嵌于他们的日常精神文化生活中,其中裹挟的不合理的消费理念、不和谐的消费环境、精神文化交往生活和个体自主性正潜隐而微妙地侵蚀其精神和行为,这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引导路径
事实上,新时代一些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不和谐问题,受到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蕴含之下强大物质欲望的冲击和不合理消费理念的束缚。在这一潮流的冲刷下,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出丰富性、自主性、流变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为此,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不和谐问题,坚持批判性与引导性、建设性与发展性并重,既给予理解尊重,又适时干预引导,推动其精神文化生活和谐健康发展,为其精神文化生活的优化发展提升提供适切路径。
(一)用“五大发展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消费理念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春期,具有开阔的思维、强烈的好奇心,更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的关键期,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理念,可提升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文化素养、生活方式。因此,应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解决新时代大学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结构两个层次的问题,树立合理的消费理念,践行健康的消费行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绿色共享消费理念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伦理和理性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铸魂的作用,依靠思政课教师,依托思政课堂,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既传授给学生们基本的道德伦理知识,同时讲授维护消费权益的一些法律常识;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培养学生们的理性意识和辨证思维,在购买产品时要考虑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辨商品的使用性;教育他们将钱财用在生存型和发展型的消费上,而不是花在享受型方面,同时让学生了解商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在生活中奉行环保理念,践行环保模式,坚持绿色、环保、共享的低能量、低排放、低消耗、低支出的消费模式。
2.大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精神觉悟,树立科学的精神文化消费方式
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是提高其科学文化专业素养的重要途经,展现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效维度。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方式主要有传统节约型、时尚娱乐型、随意挥霍型和节制计划型。如何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科学的精神文化消费方式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和课堂的学习提高自身科学思想道德素质与理解力。网络以其方便性、快捷性、即时性、开放性等特点,占据着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空间,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加强灌输科学合理的网络消费观念,引导大学生了解并树立科学的网络文化常识、知识和认识。同时,通过网络课堂向大学生普法,加强生命观教育,提高辨别真假能力。第二,提高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修养。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尽管当前经济发达、物质富裕,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美德亟需時代个体继承和弘扬。第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精神文化消费计划。大学生可以通过考研、考证书、学习英语等途径,结合自身实际以及自己的理想信念科学合理制定自己的精神文化消费计划。
通过以上途径,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理念,优化文化消费结构,使大学生通过精神文化消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身心和谐,实现精神健康。
(二)发挥个体自主性将人文精神贯穿科学活动全过程
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大学生要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高校加大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规模。高校可结合校风、校训,选择有意义的书刊及影视作品供学生阅览或观看,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以良好的校园环境熏陶精神文化境界。第二,通过校园招聘会、竞赛、辩论赛、学术讲座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发掘自我潜能;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以实习生的身份体验工作,增加社会经验,开阔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第三,强化校纪和学生的科学化、人性化、军事化管理。第四,课堂融入感恩教育,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学校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专业教师队伍,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精神、心理、思想发展;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交流活动,使师生面对面地进行真诚地交流和沟通,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解学生所需,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理。
2.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学习是学生安身立命之本,是其主要职责。大学生要学习新知识,同时紧跟社会发展潮流,掌握新技能,尤其要掌握计算机技术。高校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客观实际出发,探求事物的本质规律,使得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学生树立批判性思维,克服教条化思维方式;通过奖励制度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全国性竞赛,与各高校进行交流互动,找差距,增动力;通过寒暑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找寻自身不足,依托切身体验,从内心深处热爱学习。
3.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个人与社会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高校要教育大学生将自己的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中去;创建校友会,组织优秀校友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使在校生积极向优秀校友学习,鼓舞其斗志,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在学生日常学习中多开展互帮互助活动,让优秀学生帮助大家学习,集众人之所长,共同进步。
(三)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交往生活
一般而言,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交往。马克思认为,交往有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无不见商品经济踪影,遮蔽了人们的美好精神文化世界。故而,精神文化交往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繁荣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优良校风和学风,积极引导莘莘学子在精神上与学校办学理念相一致,传承校园文化,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交往水平;组织学生开展寻英雄、走访记录校友、录制校史纪录片等活动,重温校园历史,重品校园文化,重拾校园精神,重塑校园理念,增强师生对校园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认同感;凝练出本校的特色精神文化,渗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并依托校训、校歌传播给全校师生,加强理解与学习传承。
(四)以政府为主导进一步优化精神文化消费环境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飘入大学校园,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避免受到影响,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消费领域的监管力度,净化社会消费环境。
1.加强网络文化消费建设和净化网络文化
政府加强网上实时监控,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掌握网络舆论指导权,逐步引导大学生更多地接触主流精神文化。同时,加强政府与高校的合作,通过高校获得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数据、特点、问题、成因,有侧重地进行网络文化消费建设;在高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牢把握新时代大学生这个主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宏观调控与法律法规相结合建构和谐精神文化消费环境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尚不完善,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文化产业创新不足、结构不合理、体制不健全、技术理性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相矛盾,精神文化消費环境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为大学生以及广大网民提供一个和谐健康的精神文化环境。首先,奖励与惩处双管齐下。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弘扬社会主旋律,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研发和发展优秀文化产品项目。其次,充分发挥政府经济手段的作用。对于精神文化企业的发展,政府可对企业科技研发、文化教育事业等给予税收减免及资金、信贷支持,对优秀刊物、杂志、电台、著作等适当给予补贴。
参考文献:
[1] 吴迪,鲍荣娟.网络视域下的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3(10):200-201.
[2] 汪硕,彭博,张迪,等.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3(12):190-191.
[3] 杨祖陶,舒远招.黑格尔《精神哲学指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1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杨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