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工实训课程中的应用探讨
2020-03-17薛小海
薛小海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模式的改革,中职教育从以往的知识型教学、技能型教学转变成了实践型教学。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实践教学案例为主的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更好、更快地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针对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工实训课程中的教学作用进行分析,对其运用特点、优点、实用性进行研究分析。
[关 键 词] 项目教学法;中职电工实训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8-0106-02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在于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综合素养,最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让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及时上岗,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得社会认可。中职电工的教学内容多、学生数量多、教学任务大,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性、自主性,让其迅速适应学习环境,掌握更多实践知识。
一、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项目教学法要注意几点应用原则。首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教学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知识吸收和创新引导的对象。其次,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其选择针对性的教学项目。教学内容和项目都应当结合中职教学大纲和要求,不能偏移电工教学知识方向。最后,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内容。
二、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工实训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以及意义
(一)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工实訓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中职院校电工专业,在以往的电工专业教学过程中专业性较强,教授理论知识时,主要以中职教师负责讲述,中职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接受,导致中职学生无法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以及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通过中职院校对传统教学模式及内容的创新与改革,将项目教学法融入电工实训过程中后,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对各项理论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细化讲解以及实训,以此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的能力。增加学生电工实训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环境。
项目教学法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求每一个中职电工学生都要在实训课程中进行实践操作,同时提高了中职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
(二)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工实训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当前,电工的就业问题以及相应的职业技术因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对中职电工专业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影响,中职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以及未来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影响。
因此,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根据现阶段情况,应及时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坚持以岗位实际需求为教学目标,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率,将中职院校电工专业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既懂电工理论知识又能进行实践操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如何使中职学生在电工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深度理解知识,并可以将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是中职院校电工专业需要不断探究与讨论的问题。
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为中职院校电工专业的学生提供结业机会时,对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基于此,中职院校电工专业应对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课程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三、项目教学法在电工综合实训中应用存在的阻碍
(一)教师观念问题
电工教学是一门传统的技术性课程,很多教师教龄高,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意放低身份,将学生作为教学主要对象。教学方式十分古板,依旧是教师试验、学生模仿。这种局限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自我实践,在教师的强硬教学下,很多学生对电工教学存在反感情绪。此外,电工操作危险性大,部分教师害怕学生没有做好安全措施,不愿意让学生都参与到电工实训工作中,从而让实训项目缩水,降低了工作质量。
(二)教学条件落后
目前,电工实训工作在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多元化电工焊接设备出现在该行业中。很多中职学生毕业后表示,学校教的知识和职业存在差异。课堂内外知识有很多差异。传统的中职院校实训场地简陋、硬件设施问题大、实训资料更新慢,也会导致校内学习和校外上岗存在冲突。电工教师虽也希望学生“见多识广”,但是设备落后、数量不足的问题不能满足项目教学,因此也降低了教学质量。对此,建议中职院校改善教学环境,优化实训场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环境。
四、对优化电工实训“项目教学法”的措施建议
电工基础是本校五年制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必修实习课程。该课程包括安全急救、仪表的使用和电工照明三个项目。本次项目教学法的案例选用的是电路实操项目,其具有应用广、学生适应性强、应变能力广的特点,十分适合中职学生学习。
(一)明确教学方向和目标
建议中职教师在电工实训课程中,要了解项目教学法的核心内容,根据实训场地和校内环境做好项目设计工作,既要精细化考虑电工项目和环节的可实施性,也要保证所有的工作项目和任务正常开展,并针对项目设计和任务确定有效的处理思路。本文选用了“室内日光灯电路安装”案例,对中职学生的项目教学法开展进行研究分析。
(二)做好项目教学法前期引导工作
项目教学法开展前,教师要做好任务管理以及课程任务梳理工作。项目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日光灯电路安装、测试和调试技能。要求学生识记日光灯电路原件的名称、类型和参数,了解其安装和调试方式,学习电路图,并按照图布线,做好接线和调试工作。
课程开展的顺序为:(1)做好项目场地的调研,确定项目开展的范围和设计要求。(2)确定项目方案实施的顺序,如先绘制电路图,再选用日光灯器材、灯光安装的材料,然后连接日光灯线路,最后做好调试日光灯线路管理工作。(3)确保日光灯线路检查,完善项目评估工作。
(三)做好任务分组以及计划制订
首先,教师将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组,按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均匀分配,绘制一个有效的电路图。要求每组学生选取器材管理代表、项目质量监督代表,并选取组长为全权代表人。其次,教师为学生讲解和展示实训课程的目标,任务、成品效果。让组长带着小组人员搜索资料、考察现场、制订安装计划,并将其梳理成工作报告,对其中涉及的问题、疑惑点、方案特点整理成汇报文案,上交给老师。再次,实训教师根据学生的电路图和工具特点,帮助学生进行初步设计施工分析,并让学生根据工作报告,优化设计方案,分析实践可行性,让小组成员形成统一的设计理念和方案,为后期的施工奠定基础。最后,学生按照小组进行项目实践作业。教师要提前告知学生操作安全,定期访查现场,将安全作为学生的作业评分项目之一。学生完成项目后,教师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比,让学生对比观察自己的项目存在的局限性,并和组内同学交流,改善计划,优化设计方案。教师根据学生更改后的项目结果再次进行评估,评选出安全、综合、设计小组。针对学生个人,小组打分评估。
(四)教学效果评估
结合本次事件教学分析,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实践教学机会,让学生在多元实践教学环境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
首先,通过此次的项目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先自评,内容包括是否会识读施工图、是否能从信息中制订工作计划、安装工艺是否达到要求等。接着,利用验收的结果检验学生的安装结果和规范操作的效果。最后,与企业、家庭施工现场相结合,证明此项目的生活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实现了学校与工作岗位的真正接轨。
(五)开展校企合作
在中职电工专业项目教学过程中进行校企合作,中职院校可以和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进行合作,以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训操作课程为体系核心,建设中职电工教师与企业电工双师结构,以切实有效的项目教学为基础,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操作技术符合当下企业的要求。
例如,通过中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中职电工专业岗位项目教学能够做到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效果。
1.通过实训课程项目教学进行实际岗位工作的操作全过程。中职院校电工专业可通过校企合作完成对学生日光灯电路的安装、测试和调试以及日光灯电路原件的名称、类型和参数,了解其安装和调试方式,学习电路图,并按照图布线,做好接线和调试工作等操作性工作进行反复练习,并由中职电工教师与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电工进行指导与评价。
2.以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中的重难点进行考核,可以使中职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进行深度理解,以此进行规范化的中职电工专业项目教学实训课程。
3.中职教师与企业电工应及时提示并指导中职学生的错误,并对学生的错误操作进行分析整理,为中职学生指出不足之处,提高学习效率,中职教师也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大部分学生答错的理论知识重难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五、结语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创新教学方法,其在中职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建议中职实训教师结合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流程和程序,帮助学生理解项目建设意义和内涵,并通过合理布置教学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自由实践环境中,集思广益,发挥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质量,建议教师多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培养出越来越多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灵.基于高血压病人的用药情况分析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8.
[2]张秀娟.社区医院高血压健康教育及合理用药报告60例[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9):171,173.
[3]薛春.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工技能训练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7(23):53.
[4]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7,9(7).
[5]霍艳飞.项目教学法在应用本科(中职本)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8(6):64-66.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