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和研究
2020-03-17蒋赛飞
蒋赛飞
[摘 要] 随着新时代下的教学理念不断向前推进,我国教育部也在教学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在此过程中各式各样的教学理念也应运而生,这同时也奠定了今后学生工作的扎实基础,不仅有助于中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良性发展,而且也推动更高的教学目标落实。但是,在实际的专业实践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措施。
[关 键 词] 中职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7-0014-02
实践教学,顾名思义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以掌握相应的实践基本技能。从某种程度上说,中职经济管理专业类的实践教学是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而且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中等职业院校所有相关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核心环节。另外,通过对学生实行实践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得以培养,而且也可以在无形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那么,针对中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这一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来说,其要求教学工作者要具有引导能力,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实踐操作。
一、目前中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进展
就实践教学现状来看,中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工作者经常会忽略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某些老师甚至认为实践教学只不过是包含在简单的理论知识传授教学中。然而,国家之所以要开设经济管理类专业,便是希望中职院校能够为国家提供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综合性人才。为此,实践教学应当在中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目的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动手操作,以此达到一种更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中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教学工作者自身的教学水平也是关乎教学效率的关键性因素,或多或少影响学生的能力提升。纵使这样,也有绝大多数的教师仍遵循以往旧的教学理念,忽略实践教学这一核心环节。当然,这其中也有一部分教师由于受到自身经历的限制,无法很好地进行创新,最终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基于此,我国的中等职业院校应该及时地做出适当的调整,制定出切实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制,以达到中职教育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真正目的。
二、现阶段中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这一科学与实践结合双方面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其中的教学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基本的学科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也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相应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整个社会市场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兼备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被迫切需要。下面将详细分析中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
伴随着中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不断实践改革,大多数企业对中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只提出对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的硬性要求,只需要他们熟悉相关的操作方法就可达到要求。但是目前来看,学生只具备简单的操作技能,无法顺应时代发展的硬性要求,也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在此情况下,企业对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双方面能力均提出严格的要求。除此之外,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体制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其在实践运用过程中的一些弊端也仍然存在,一些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这也使中等职业院校的明确教学目的无法得以实现。
(二)缺乏对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据目前中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实践过程中所遭遇的一系列改革问题而言,其重要原因便是相关教学工作者对实践教学这一理念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在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后,再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这样才是正确并具有意义的。然而,他们却极大地忽略了实践教学的核心所在,忽略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这两个本来是一体的教学规律,这也使许多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得不到有效培养。另外,中职院校的课程大多定位模糊,其中有公共课与专业选修课,这种灌输式的教育理念也会使学生产生一些厌学心理。
(三)相对落后的考核制度
一般来说,中等职业院校的考核体制大多数是基于基础的学生考试,依据学生的实际试卷分数来判断其真实能力。但是,这种考核制度并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其考核标准过于单一化,无法较为系统地检测学生的真实水平,就某种程度而言,这也会挫败一些实践技能水平相对较高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无法意识到自身所蕴藏的实际潜力,这极不利于中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针对中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适当对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目前,社会中的大多数企业对中职院校毕业学生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也触发了不同中职院校之间的竞争。然而,中职院校要想在这种竞争态势激烈的处境中占据首要地位,便需要针对自身目前的教学体制进行相应的创新改革,在教学工作者不断探讨的过程中提升教学水平。此外,根据社会市场提出的改革专业实践教学方式,中等职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要对基础理论知识内容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并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并应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此外,就中等职业院校所毕业的学生而言,专业化程度与理工科学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中职院校应当给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的学生一个完整的教学平台,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锻炼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使校园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二)加强对专业实践教学的关注力度
伴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相关企业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一来,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者应该更加重视其专业实践教学的落实,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优质的学习平台以及学习氛围,推动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应改革。首先一改以往旧的教学理念,严格要求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摸索出合适的教学模式,正确地提升学生的相应动手能力,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意义,可全方面提升自身的能力。另外,中职类院校也应该加强其教育部门和实习单位之间的协调,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实习方案,在此基础上形成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中职院校的相关教务部门也应该为学生制定明确的实习规程,并和一些校外的实习部门签订合同,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通过全方面地规范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实际实践活动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三)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素质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中职院校的教学工作者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融合,让两者彼此支撐,同时也要突出工作与学习知识互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针,将学生的未来就业作为导向,最大化地利用中职院校和企业这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将课堂上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和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进而实现双向参与,对学生的核心素质培养起到全方位的推动作用。此外也可以通过开展财务会计信息等比赛提高中职学生经济、会计理论与实际操作两者相结合的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
(四)校企联合共同办学
诚然,中职院校要将实习部门和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相互结合变得更为紧密,有效推动这种新时代下的培养方式。从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融合家族管理模式与现代管理方案来看,他们均对人才的需求量给予重视,一些民营企业在中职学生入学开始便制定一些方案以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积极安排他们去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毕业之后对企业具有感恩情怀,而且也能够让他们迅速地适应社会的企业部门工作,奠定扎实的就业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可以适应新时代的改革模式下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而且,中职院校也可以就一些专业的特征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相关企业进行长期合作,构建具有特色化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机构,最大化实现实习人员与企业工作人员的有效结合。经过实践证明,校企合作的确能够让学生获得在课本知识上无法体验到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中职院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方面的实践教学过程仍然有许多明显问题,比如对实践教学的改革与重视力度不够等。为使这些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中职院校的教师要针对它们采取合适的措施,也就是说要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相关企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为此国家应该对中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投资力度进行加大,进而使企业能够获得充足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超.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神州,2017(5):127.
[2]荆全.中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研究[J].学周刊(中旬),2018(9):26.
[3]莫海.中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刍议[J].纳税,2018(16):196.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