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新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2020-03-17魏文云
【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宏观视角“三全育人”提倡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与从微观视角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就业平台、育人队伍和育人过程联结起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阐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三全育人、新工科、就业能力
一、新工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内涵
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既要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大环境,又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划,这样才能诠释在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内涵。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为了获取就业机会、维持工作稳定,通过校内学习实践以及交流合作而培养的能力。这样来说,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仅是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括保持工作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就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大学生个人具备更高的能力标准和更多元化的能力结构,主要包括五方面的能力,一为大学生基础素质能力,二为大学生人格特质,三为大学生发展素质能力,四为大学生交叉融合能力,五为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二、三全育人思想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结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强化核心价值观引领,坚持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底线思维。“就业是民生之本,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是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的‘牛鼻子。”在高校进行就业工作指导教育过程中,要严格落实党中央、教育部关于高校就业工作会议指导精神,实现大学生稳就业目标。“三全育人”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坚实的专业技能和较好的科学文化艺术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提供了鲜明导向。本文将“三全育人”提倡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就业平台、育人队伍和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以系统化的模式来提升新工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用于实际就业工作指导,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将思政育人和就业工作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程育人有机融入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中,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找到新的研究视角。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构建“一二四四”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3.1贯彻一个思想,三全育人促就业,实现大学生稳就业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教育思想贯彻到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教育中不仅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也是实现毕业生“稳就业”的重要机制。就业教育理应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态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主动学习与获得就业能力,明确自身使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承担起当代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三全育人”是一个系统的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或者空洞的原则,而是一种可以活化到我们德育工作实践中的机制和模式。将“三全育人”提倡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与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提升的平台、育人队伍和过程结合起来是行之有效的。
3.2从全方位育人出发,线上线下促就业:联动两个平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从全方位育人指导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工作路径出发,联动两个平台:一是线上新媒体平台,二是线下社会实践平台,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的优势资源,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一是联动线上新媒体平台,开展好“云招聘”、“云就业”。互联网+”时代下对大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获得信息更加快捷、更加及时、更加丰富,因此要借助信息化技术,做好网络就業指导教育。有针对性的组织网络招聘会,线上就业咨询指导和网络面试辅导,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推出就业指导方针,用好招聘“24365”就业平台。二是联动线下社会实践平台,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和校友资源。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不断产生的交互行为,获得的主观体验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能帮助学生对专业能力及其行业现状和发展深入了解,在实践体验中运用专业知识,获得的职业认同更符合学生自身期望。社会实践活动有更多的群体交互,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3从全员育人出发,多渠道支持稳就业:依托四支队伍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从全员位育人指导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工作路径出发,重点依托四支队伍:一是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二是辅导员、班导师等思政教师队伍,三是朋辈群体队伍,四是社会和家人队伍。发挥四支队伍的力量,助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一是用好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专业队伍。就业指导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学生确立就业方向、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成绩单”相结合,从而为新型工科人才培养跨领域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生涯规划能力做出新贡献。二是用好辅导员、班导师等思政队伍。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积极与消极并存。面对缓就业、慢就业甚至不就业、就业难、考研难、找到理想工作现象就需要辅导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扮演好自己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知心人”和“领路者”的角色,从供给端发力,推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三是用好学生干部和朋辈群体队伍。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树立和宣传毕业生就业典型事迹,传播就业正能量和积极就业价值观,在毕业生中发挥积极影响,带动毕业生就业。四是用好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贯穿学生成长始终的,家庭和社会对学生成长就业的期待会深深影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选择。
3.4从全程育人出发,就业服务不断线:连贯四个阶段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从全程位育人指导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工作路径出发,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从大一至大四不断线,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四年不断线,根据工科大学生大一到大四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和对就业能力的要求,连贯四个阶段进行针对性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持续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大一主要是进行认知自我,培养基础素质能力,属于职业萌芽阶段;大二可以认知职业世界,培养发展素质能力,属于职业规划开始阶段;大三可以通过实践平台进行锻炼,培养交叉融合能力,属于职业探索阶段;大四开始求职行动,进行就业择业,培养就业竞争力,属于职业定位阶段。连贯四个阶段培养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形成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素养和竞争力,教育好、管理好和服务好大学生的就业全过程。
参考文献:
[1]蔡伟松 韩李珂 “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就业精细化指导工作体系探索——以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为例,[J]机电教育创新,2020年2月
[2]徐志文 谢方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探索,[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20第34卷第1期
[3]王淑桢 创新“三全育人”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学校管理研究,2013
作者简介:
魏文云,1988年9月,女,汉,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助理政工师,思政教育。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