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视域下高校好网民培养路径探究

2020-03-17单春林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8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协同高校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部43号令中指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创新工作路径,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运用网络新媒体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咨询等。”本文以高校好网民培育为重点,结合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构建“线上与线下”、“内容与形式”、“教师与学生”协同培养路径,为探索形成高校好网民培育机制进行有益尝试。

【关键词】高校;协同;好网民;培养路径

一、高校好网民的定义

“网民”主要是一个从网络使用者的行为效果来阐释的概念。一般而言,在个体自我意识上、对使用网络的态度上、网络活动的特征上以及网络活动的行为效果上等表现出一定特点的使用者都可以被称为“网民”。

笔者以为,所谓“好网民”是指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文明的网络素养、守法的行为习惯、必备的防护技能的网络使用者,而高校好网民则是指在高校中具有上述品质的网络使用者,本文主要侧重于高校学生好网民的培育路径探究。

二、高校网民现状分析

1.网民群体基数逐年增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我国网民数量呈现大量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网络社会已逐渐成为现代人最为依赖而且重要的生存空间之一。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网民占到了21.0%,高校学生网民又在整个学生网民群体中占有较大比重。可见,做好高校学生好网民的培育必须要充分做到人群的广泛性,既要注重质的提升,更要注重量的覆盖。

2.网民素养表现呈现差异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集聚性区域,也是理性思维的融合地,网民素养水平是高校网络育人效果的风向标。高校学生网民普遍具备较高的网络素养,然而,也存在部分与法不符、与情不合的现象。从依法用网而言,网民中存在着网络暴力泛滥、网络诈骗肆虐、网络谣言不止等不良现象和不正之风;从文明上网而言,存在部分网民面对网络舆论的情绪化、去中心化、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逆反等心态不置可否,摇摆不定;从安全触网而言,网民中呈現政治淡漠化、媚俗化、庸俗化等现象与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话题对其吸引力降低。

3.网民培育举措有待优化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校育人举措也发生了重大调整。伴随“95后”、“00后”等网络原住民成为高校网民的主体,网民培育已经成为了高校网络育人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近几年网民培育来看,国内高校已经开展结合相关要求开展网民培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网民培育内容的同质化、高校间育人举措雷同化、培育途径单一化现象比较突出。除此之外,网民线下培育以行政管理手段和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说教相结合居多,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学生群体中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三、培育高校好网民的时代意义

1.建设网络强国的时代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高校网民是未来国家发展建设奋斗者,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培育高校好网民是培育具有高度安全意识、文明网络素养、守法行为习惯、必备防护技能“四有”好网民的内在要求与题中之义,也是建设网络强国的时代需要。

2.网络一代青年学生成长的必要过程

好网民的培育不是一个自然性过程,从网民到“好网民”需要经过精心的指导和有意识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指导,也包括教育。“指导”主要是对网民的健康成长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主要是为网民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在网络一代青年学生中开展好网民培育工作,一方面,主动积极地强化价值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网民教育”的责任,对人生观、世界观青年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用网意识,促进自我成长。

3.建设和谐校园的环境基础

网络空间状态秩序井然是每一个网民都能获益的最大公约数和同心圆,网络空间如果处于混乱状态必定会对现实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不健康的生活环境中不可能培育出具有健康体魄的劳动者,混乱的网络空间也决不可能培育出高素质的“好网民”,也就影响着和谐的社会环境。高校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培育“四有”好网民也是所有师生的共识。高校网民素质高,网络环境好,校园才会和谐,事业才会发展。因此,培育高校好网民,建设和谐向上的网络环境成为了和谐校园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环境基础。

四、“三个协同”:高校好网民培育路径构建与探究

(一)线上与线下协同

开展高校好网民培育要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线上线下两个教育场域、两种教育手段、两类教育规则,协同一致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1.依托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中心,将高校好网民培育作为中心网络育人实践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强化构建协同好网民培育“大思政”工作机制,聘请政府、企业、专家为导师,定期举办师生运动会、读书分享会、公益汇报会,学习交流沙龙,实践立项答辩会等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2.建立官方新媒体微信、微博、QQ等官方大平台。出台新媒体管理规范,强化新媒体平台及校内学生不良言论监管,实行“红黄橙”三色规范制度。在官方大平台设置权威发布、学习、生活、休闲、互动等专区,统一口径,构建“信息发布-问题反馈-分类解决”格局。

(二)内容与形式协同

高校好网民培育既要在内容上做到观点明确,方向正确,内容具体,又要在形式上善于创新,探索将冗长、单调的理论翻转为活泼、通俗的表达来引导学生,实现二者的统一。

1.强化供给侧思维指导,增加好网民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按照不同比例從不同年级组织学生开展大学生喜欢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专题调研,创新校园传统思政教育活动,增添符合现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元素内容,开发融合视频、文字、图像和声音的趣味性、思想性的教育资源,打造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品牌。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增强网民培育吸引力。举办校园传统歌曲改编活动,通过“老歌新唱”“老话新说”等形式,主动推出“接地气”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举行“云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线上居家抗“疫”视频拍摄,开设抖音账号,主动在官方大平台设置与学生能产生共鸣的教话题,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潜移默化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三)教师与学生协同

1.将所有教职员工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建立“辅导员-班导师-科任教师”学生网络动态关注机制,密切关注学生网络动态情况,主动关心学生,融入学生“朋友圈”,在网络中做好思想动态关注与思想引领。

2.将大学生朋辈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组建优秀大学生“网络评论员”团队,成立大学生网络宣讲团,抓好用好大学生党员队伍,在学生喜爱的B站及其他平台培养忠诚可靠的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切实发挥朋辈群体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喻国明,赵睿.网络素养:概念演进、基本内涵及养成的操作性逻辑———试论习总书记关于“培育中国好网民”的理论基础[J].新闻战线,2017(2):43-46.

[2]曹银忠.大学生网民群体思想和行为的引导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6):68-72.

[3]杨武成,郑健.新时代高校好网民培育路径研究[J].传媒文化:文化创新与比较,2019·07.

[4]齐勋,徐杉.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助力“校园好网民”培育路径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11月第38卷第11期.

[5]尹航. 提高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德育),2018(11):86-88.

项目来源:

2019年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编号:2019SJB017;

作者简介:

单春林(1989-),男,汉族,江西宜春人。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协同高校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