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跨文化心理学的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内容扩展和重组初探

2020-03-17胡袁园符妤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6期
关键词:概况跨文化个体

胡袁园 符妤丰

[摘           要]   跨文化心理学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在接触后,会产生文化适应问题。融合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文化适应策略。文化学习途径能辅助跨文化群体趋向于文化融合策略。中国概况课程是来华留学生认识并了解中国文化、培养跨文化社交技能和社会互动的重要桥梁。现有课程教学内容因文化知识不全面以及内在有机联系的缺乏而影响课程效果的发挥。将文化抽象特征扩展为教学内容,并以哲学思维为主线重组教学内容,可以提升中国概况课程的教学效果,改善学生的文化适应情况。

[关    键   词]  跨文化心理学;中国概况;教学内容;来华留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6-0041-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发展,体现于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领域。教育领域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這一进程中,教育国际化成为我国乃至其他许多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0年开始接受外国留学人员,经过70多年的探索与研究,来华留学生教育在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多年来,与来华留学生教育相关的政策陆续出台和完善。从1985年的《外国留学生管理办法》,到2000年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 ,再到2017年《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教育部令42号)都提及了中国概况课的学习。2000年之前,中国概况课程为留学生自愿选修;2000年之后,该课程性质变更为高等学历教育的必修课。2018年颁布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又进一步明确:来华留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应当包含汉语能力水平要求和中国概况类课程的必修要求……高等学校应当安排充足、适用的汉语课程和中国概况类课程以满足来华留学生修课需求。在国家政策指导和支撑下,除了原先给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来华留学生开设专业必修课中国概况以外,高等学校也将中国概况列为经济、艺术、理、工、农、医等专业的来华留学学历生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与此同时,来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的相关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根据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2014年起课程相关文献数量逐年上涨。韩秀梅(2004)基于教学实践,讨论中国概况课课程定位、教学方法和师资要求等,提出教学内容需要有统一的规范和明确的规定,要注意内容及时更新以及内容设计要突出重点。祖晓梅等(2006)立足于人类学的文化定义,认为该课程应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以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为基本线索,以渗透主观文化为教学目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来安排传统、现代中国内容的比重以及主客观文化知识。采用双向交流设置教学内容是敖雪岗(2017)建议的。马立立等(2018)将学生需求作为选取教学内容的第一来源。胡袁园等(2019)尝试以能力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为导向筛选重组现有教学内容。张鑫敏(2020)提出应用对分课堂优化教学内容。黄卓明等(2020)提出按走进中国、感知中国、理解中国、欣赏中国和世界中国五个模块设计课程内容的创意。多数文献是在总结、反思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实践各环节时,对教学内容提出构想和思路。本文基于跨文化心理学的部分理论,对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内容的扩展和重构进行一番探究。

一、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理论

跨文化心理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将人类学学科中的人种志研究与心理学概念、工具相结合,运用比较法研究文化背景与人类行为发展和表现之间的关系。(John W. Berry,2015)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跨文化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文化适应,是由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及其个体成员因相互接触而产生的文化和心理变化的双过程。(John W. Berry,2005)在群体层面,文化适应造成的变化体现在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习俗上;在个体层面,文化适应则影响到个体所有的行为,来华留学生的跨国学习就会造成接触并引发系列变化。这些文化和心理变化是长期过程,需要经历数年、数代人,甚至数个世纪。这些变化过程含有多种形式的相互调和,有些变化是表层的,相对容易完成,如语言使用、穿着打扮、饮食习惯等。有些改变则是深层次的,如文化认同、文化价值、个人性格等。这些深层变化一旦未得到妥善处理,就会引发文化冲突、文化适应压力等问题。对处于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而言,则会表现出不安、焦虑和抑郁。

为直观地理解文化适应,John W. Berry于2003年勾勒了文化适应理解框架。该框架连接起文化层面和心理层面的跨文化适应,识别相互接触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群体,可用作文化适应研究中那些要被概念化和测量的现象的图谱。在文化层面上理解文化适应时,应理解原文化群体A、B 在接触前各自具备不同的主要特征。文化适应过程中,文化群体A、B将各自的文化和心理特征带入新社会。这样,新社会就具备多种文化特征。在心理层面上理解跨文化适应,则需要关注原文化群体A、B中的个体所经历的行为转变、心理变化及其最终能否适应新环境。文化适应理解框架中的适应结果其实包含三种类型: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和文化间适应。心理适应是内部的,个体感到健康或有自尊。社会文化适应体现为个体在日常跨文化生活中开展活动的能力。文化间适应则是指个体能够不带偏见和歧视地建立起和谐的跨文化关系的能力。

由维系传统文化,到遗弃传统文化,再到接受主导文化的文化适应过程并非是线性的,而是多维度的。1980年John W. Berry开发的文化适应策略框架便有三个维度:传统文化与身份的维护、群体间寻求的关系以及文化群体、社会策略(社会制度和政策)。这三个维度又跟态度的正负向相交叉,从而形成八种策略。以非主流群体的角度来看,个体不希望保持其文化身份且积极寻求与其他文化的日常互动,这就是同化策略。运用同化策略的个体倾向于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融入主流社会。相反,个体重视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拒绝与其他文化群体的人员互动则是隔离策略。整合策略是在保留自己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与其他文化群体开展互动。整合策略既可以使个体保持一定的文化完整性,又使个体能够成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参与其中。最后,既无兴趣维持传统文化,又无意与他人接触是边缘化策略。同化与整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策略,具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根据实证调查结果分析,整合是最理想的文化适应策略,另外四种策略则位于更高层面上,反映的是主流社会的态度与公共政策,即多元文化、“熔炉”、隔离、排外。

如何帮助、引导个体选择最优的文化适应策略呢?从行为角度来看,文化学习是途径之一。置身于文化适应过程的个体可能不具备融入新文化所必需的技能。相关技能的缺乏会导致个体日常社会交际困难。为克服交际困难,个体便需要学习特定文化行为技能,如语言。这一类行为技能对融入新文化环境而言是必备的。具体来说,文化学习途径包括获取跨文化交流方式的理解,包含言语和非言语成分;还包括规定、习俗、规范以及跨文化效能。该途径对应于文化适应理解框架中的行为转变。文化学习途径着重强调的是实际应用中的社交技能和社会互动,其出发点是辨别触发跨文化误解的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存在于沟通、规则、习俗、规范和行为等方面。找出文化差异,便可减少引发疑惑或造成不满的文化交际途径。

无论作为群体抑或是个体的来华留学生,都必定会经历文化适应。如能采用适当的文化适应策略将有助于其从容应对文化适应压力,取得最终良好的文化适应结果,使他们能够顺利开展在华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与中国教师、各国学生和谐相处。目前,高校开设的中国概况课程就是来华留学生获取跨文化交流方式的重要学习途径之一。学生无法自行选择文化适应策略,但通过课程学习,學生会认识中国,提前了解文化差异,获取与中国师生以及其他国际同学沟通交流的技能,为采取整合策略打下文化心理基础。

二、现有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针对目前高校使用较多的7本中国概况教材展开了分析①。7本教材出版时间在2009年至2019年之间,跨度为10年。这些教材适用对象虽都为来华留学生,却又各有不同。其中,2本教材明确供对外汉语及其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使用,5本教材对使用该教材的学生语言水平做出指导,为中级或中级以上,即HSK4级以上。对教材编写目标的描述,7本教材均使用了“认识”“了解”二词,希望学生通过教材可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也有教材在文化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如增加词汇量并且提高阅读和口语能力。

翻阅这些教材的目录,可以发现除一书的关注点偏重在当代中国外,其余各书所涉及的知识广度大体相同。中国地理是7本教材都涉及的知识板块,中国历史在6本教材中得到介绍,1本教材仅介绍中国当代史;中国人口和民族、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的经济、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国的科技、中国教育等话题至少有4本以上的教材提及。而宗教、国防等相对敏感的话题只是少数教材有所涉猎。4本教材偏重于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介绍。1本教材部分章节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

三、现有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偏重文化具体特征的介绍

中国概况课程地位在提升,但“目前上没有较为统一的教学大纲”(程爱民,2018)。在2018年颁布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第一部分人才培养目标中对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做出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规范》中提及的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在现有主流教材中都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覆盖。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虽不是所有教材都有,但半数以上教材谈及了这方面的知识和情况。教材中很少涉及或未涉及的则是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从这一点也能看出现有教材重在罗列显性文化的知识点,而疏忽了隐性文化的教学。隐性文化教学恰恰是培养面对文化适应的学生社会技能和社会互动的关键因素。

(二)教学内容各版块间缺少内在联系

现有课程教学在内容方面有足够的广度,但是每个知识板块都是碎片化的存在,板块与板块间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不便于学生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课程教学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知识普及,应该介绍文化内涵、挖掘出隐藏在众多现象背后的文化和道德观念。《规范》规定来华留学生应当具备包容、认知和适应文化多样性的意识、知识、态度和技能,能够在不同民族、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团结中发挥作用。这是一种以文化为取向的国际理解教育,中国概况课程可以成为这种教育的途径之一。固然文化差异会导致文化误解,教学内容注重差异性可以减少不同文化群体间的摩擦。与此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意识人类文化多元性背后隐含着人类认知过程的共同性,这是文化适应的基础。这种共性的存在使跨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成为可能。来华留学生并非要通盘接收中国文化,而是可以在保持自有文化的基础上,根据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不同领域融合两种文化。

四、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内容扩展与重组初探

(一)教学内容扩展到文化抽象特征

文化不是一个线性的概念。特斯恩将文化区分为大写的文化和小写的文化,汉默里则将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跨文化心理学认为文化既是具体的又是象征性的,是由群体共同的具体特征和抽象特征两部分构成的。工艺品、制度之类的就属于群体共同的具体特征,而抽象特征是这类具体特征的表征。作为群体共同特征的文化先于新成员的存在而存在。文化在等待着个体加入和参与到文化从群体传播到个体的过程中。课程教学内容有必要同时关注文化的具体特征和抽象特征。抽象特征是上位概念,具体特征只是抽象特征的不同体现形式。人类文化的共通性隐藏在抽象特征内,在教学内容中扩展文化的抽象特征部分,可为民族文化的认同打下基础,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跨文化。

(二)教学内容重组以哲学思维为主线

哲学思维是文化具体特征的重要表征。以哲学思维为主线,串联起文化的具体特征。这样的跨文化学习框架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不同风格的文化根源,帮助学生完成文化自觉。在学生挖掘蛰伏在一个个文化具体特征背后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深层次的问题时,他们一方面体验到中国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为今后与中国教师、学生的学术互动更加顺畅、有效,另一方面也自覺意识到不同文化间的有效互动根本不存在根本性的阻碍。个体可以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又可以与不同民族、社会、国家群体有效互动。

五、结语

来华留学生作为跨文化群体,必然会面对文化适应过程中文化、心理层面的转变,知晓其他文化群体的信息能够帮助他们缓解文化适应过程中的不安与焦虑。中国概况课程作为文化学习途径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希望基于跨文化心理学,通过对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内容的扩展和重组助力来华留学生尽早实现文化适应。

参考文献:

[1]黄卓明,吕兆格.国际学生中国概况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0,18(3):1-9.

[2]张鑫敏.“中国概况”全英文课程教学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2):44-46.

[3]胡袁园,于书娟.面向来华国际学生的全英文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基于江南大学全英文中国概况课程的实践探索[J].教育观察,2019,8(35):29-30,62.

[4]敖雪岗.“中国概况”课教学内容创新刍议:以学习者为中心[J].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2017(00):68-75.

[5]马立立,吴海迪.对来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的教学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6):174,176.

[6]祖晓梅,陆平舟.中国文化课的改革与建设:以《中国概况》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2006(3):121-127.

[7]赵宏勃.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思路初探[J].语言文字应用,2005(S1):69-71.

[8]韩秀梅.谈《中国概况》课的教学思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30-33.

编辑 赵瑞峰

猜你喜欢

概况跨文化个体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