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殿堂雕塑激荡双年展特色品牌
2020-03-17邵晓峰
邵晓峰
摘要:本文解读了第五届“金鸡湖双年展”的重要主题展“来自塞纳河的声音——中国美术馆馆藏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的主题、缘起、策划、价值,凸显当代艺术创作、展示与传播的重要意义,也为2022年第六届“金鸡湖双年展”的主题展呈现建立品牌、做出示范,并期望能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好平台,吸引更多具有社会感召力的国际大师、国际团体、国际机构加盟国内双年展事业的特色化长足发展。
关键词:中法文化交流;法兰西艺术院;殿堂;雕塑院士作品;策展创意
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愈加凸显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背景下文化交流的要义。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只有通过不断地相互尊重、包容、互补、交融,才能消除误解、隔阂、仇恨、敌视,促进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推进国际社会的和谐与共荣。在这方面,一向有助于拓展人们视野与胸怀、提升人们心灵与境界的美术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吴为山任总策展人的“金鸡湖双年展”已在苏州历经五届十年,不断通过地方的特色文化名片来诠释艺术的国际影响、时代价值与精神引领。
笔者作为“来自塞纳河的声音——中国美术馆馆藏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策展人,对于展览的主题、缘起、策划、意义等感触良多,故就其策展创意进行阐发与解读,以飨读者。
一、展览主题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中法友谊源远流长,法国是最早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今年是中国、法国建交56周年,中法建交以来,双方不断推动各领域间的合作,文化艺术领域的互联互通也日益增强。为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艺术上的对话,让广大中国观众领略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艺作品,得到思想上的启迪与精神上的领悟,“来自塞纳河的声音——中国美术馆馆藏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应运而生。这一展览是2020年9月6日在苏州举办的第五届“金鸡湖双年展”的八大主题展之一,在苏州工业园区的青年雕塑家交流中心开幕。
第五届“金鸡湖双年展”主题是“初心守望文明交融”,总策展人吴为山认为,这既是对前四届“金鸡湖双年展”四个主题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启迪,力求把握时代精神脉搏,以丰富的艺术形态体现出对人类文明的致敬。本届双年展是疫情防控期间国内第一场开幕的大型双年展,共设有“2020第五届中国青年雕塑艺术展”“来自塞纳河的声音——中国美术馆馆藏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自·长物志当代艺术展”“沁——自传统精神创生的‘向水性探索”“物自在——文明互融下的新艺术”“江南意韵——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佛·儒·艺——书画合璧展”“国际粉画精品展”8个主题展。并推出学术论坛,从艺术角度探寻人类文明交融的脉络,推动国际范围的艺术认知与文化认同。苏州工业园区的各艺术机构、文化载体、商业载体等机构还举办了20余场平行展活动。
二、展览缘起
这一展览的缘起由来已久,是继中国美术馆和法兰西学院共同成功举办“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作品邀请展”(2016年)、“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2019年)之后,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优秀作品在中国的再次集中亮相,展出中国美术馆馆藏五位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的37件雕塑作品。
成立于1816年的法兰西艺术院是法国最高艺术学术殿堂,位于巴黎美丽浪漫的塞纳河畔,其深厚的艺术积淀滋养了安格尔、德拉克罗瓦等蜚声世界的大师,该院院士被尊称为“不朽之人”,中国艺术家吴冠中、吴为山皆被评选为该院通讯院士。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吴为山早与这五位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结下深厚友情。譬如,法兰西艺术院轮值主席克罗德·阿巴吉有一次访问中国时在中国国家画院花园里看见一座青铜雕塑。那是一位身着长衫、美髯飘飘的老人,手里拿着笔和纸本,正极目远眺,摹写眼前景物。其写意的手法、洗练的语言、传神的韵致,让阿巴吉眼睛一亮。他立即拿出速写本开始摹写,并用汉字抄写下作品名字——黄宾虹。回到法国不久,阿巴吉在巴黎偶遇雕塑家吴为山,两人迅速在艺术上找到共同语言。阿巴吉拿出临黄宾虹雕塑的速写,对这位中国艺术同行说,他在中国看到这件出色的雕塑,想知道其作者。吴为山告诉阿巴吉,这正是自己的作品。就这样,两位雕塑家虽然素昧平生,偶然相遇,但是通过《黄宾虹》的牵线成为知音。2014年,这两位年龄相差32岁的雕塑家在法国举办了“心灵对话”的雕塑合展。之后,2016年、2019年法蘭西艺术院在中国美术馆的合展,以及2018年阿巴吉来中国美术馆为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雕塑专题班学员授课,均由此因缘延续而来。
三、策划创意
雕塑展是“金鸡湖双年展”举办五届以来的最大特色品牌,故在本届双年展中,特邀来苏州巡礼的法兰西艺术院院士雕塑作品成为展览重要亮点,展期长达70天。
双年展的广泛意义在于国际化与持续化,我们耳熟能详的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知名双年展莫不如此,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也在向此方向努力。想要进一步呈现这一特点,国际间的广泛参与,国际大师、国际重要机构艺术作品的呈现和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把法兰西艺术院五位雕塑院士——克罗德·阿巴吉、让·卡尔多、让·安哥拉、安东尼·彭赛、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的作品引入苏州正诠释了这一议题,这次的展览浓缩了法兰西艺术院雕塑作品最重要的精华,有利于推动我们“金鸡湖双年展”品牌在国际上的含金量,并围绕“初心守望、文明交融”的主题,不断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艺术上的对话,让广大中国观众领略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品,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领悟。
五位院士都有自己的探索方式,均具有非常深厚的写实技艺和学院传统,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又进行了各自风格的创造。虽然他们地位高、年纪长(有两位已90高龄),但是胆子大、语言新,其探索的深度、广度让年轻艺术家惊叹不已。由此可见艺术创新跟年龄没有关系,关键还是要具有新思想。基于此,本次展览分为“形体交响”“理性诗性”“人之不朽”“自然伟力”“心灵抽象”“灵魂之躯”六个篇章,分布在青年雕塑家交流中心小楼的两层展厅里,将雕塑院士们的作品予以整体化展示与有机性比对。具体而言,每个篇章均有不同的命题与意义,对当代雕塑艺术的理解、前瞻以及学术交互均有帮助。
1.形体交响
这一篇章呈现的是法兰西艺术院五位雕塑院士的十件作品(每人两件)。这些雕塑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形式丰富、手法多元。院士们以雕塑反映人与自然,心灵与人性,躯体与灵魂,传统与现代,凸显了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与独特的风格特色,展现了他们在传承法兰西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的创作与创新。在生活中,他们性情纯真,待人诚恳,追求理想,永不驻足。作为雕塑家,他们各不相同,各美其美;作为朋友,他们是集学术、友谊于一体的艺术群体,充满着艺术的温厚与人性的光辉。他们的雕塑作品的并置与对话,彰显形体之交响,呈现思想之辉映,是雕塑艺术与现代人文有机融合的时代之范。
2.理性诗性
这一篇章呈现的是克罗德·阿巴吉院士的作品。阿巴吉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曾获法国“布德尔雕塑奖”,2014年当选为法兰西艺术院轮值主席。其作品善于融汇传统与现代,特别是通过具有原创性、符号化“衣服”的造型、结构与纹理,反映艺术的存在感和神秘感,表现对“人”的深刻认识与理性思考。诗性是其作品的主要特征,并能在真诚中发现艺术的力量,在成熟中见证精神的升华。他的许多作品中虽然几乎看不到头、胸、足等,但是观者能通过衣服这种所谓外在的形式来揣摩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在世界。譬如,《我的巴尔扎克》这件雕塑作品是他首次尝试通过人物所穿的服装及其褶皱来表达一种简洁而静止的状态以及特殊感情。
3.人之不朽
这一篇章呈现的是让·卡尔多的作品。卡尔多求学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后任教于该校。1992年-1997年,他担任法兰西艺术院主席。作为享誉国际的大雕塑家,他以简约而富于生命张力的艺术语言为20世纪的众多伟人创作了一系列经典雕像,在“人”的主题上构建了不朽风格。他认为,雕塑本身具有存在感,这种存在感通过材料、体积和特征来表达,并引发对世界的独到看法。对他而言,雕塑创作是与石头、泥土直接的对话。雕塑家的艺术语言,既空虚又饱满,因为他们的“句子”是写在空气中的。其雕塑人体中的躯干塑造,富于残存感、截断感与律动感,显示了强韧而集中的象征性与寄托性。
4.自然伟力
这一篇章呈现的是让·安哥拉院士的作品。安哥拉生于艺术世家,学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建筑系,2019年当选为法兰西艺术院轮值副主席。2012年,以其杰出的雕塑成就荣获法兰西艺术院“西蒙娜和奇诺·德尔杜卡基金”。他的作品形体往往熔铸着自然伟力,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属性。在人与空间、风景的对话中,在人和山石的对应中,他创造了独特的雕塑语言与显明的艺术形式,在视觉上显得层层叠叠、厚实庄重,不但反映出他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与感悟,而且体现出他从外部和内部对现实进行的理解与改变。
5.心灵抽象
这一篇章呈现的是安东尼·彭赛院士的作品。1942年至1945年,彭赛学习于洛桑美术学院。他是法国国家奖学金获得者。1948年,他回到巴黎定居。1960年,任“布德尔雕塑奖”评委。他以特有的敏感与敏锐,观照客体与物象,体悟形式与语言,研究运动与平衡。他认为,把握平衡对于雕塑来说必不可少。在手掌中塑造的一切,在它显而易见的外表下,有着超越并可摧毁这罕见而莫名的生命的东西,就像处于两岸之间的水一样。他关注抽象的有机表达,甚至将自己生活的节奏、自然的呼吸带入雕塑工作,在其作品中,通过塑造与心灵对应的抽象造型,在回旋、运动的韵律中展示形体的平衡性与完整性,折射出生命的自然与永恒。他的抽象雕塑尽管不大,也不具体,有弧形的,有波浪形的,但观众能感到它们跟生活的微妙关系。很多雕塑都有孔洞,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太湖石。
6.灵魂之躯
这一篇章呈现的是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院士的作品。泰尔齐耶夫自幼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其母是钢琴家、画家,其父是雕塑家(布德尔的学生)。她钟爱现代舞、非洲舞,故而舞者的动作与体态成为其雕塑艺术的重要母题。1997年,她荣获“布德尔雕塑奖”。在创作中,她喜将各种材料拼接、装配在一起,运用的手法是拼贴、叠加、融合、对比。这次展示的是青铜作品,而她在创作时常用的是粘土、纱布、丝网,还有一些废弃物、残存零件,组装起来后形成各种材料叠加的强烈视觉张力。例如,她的作品《守夜人》系列,均为柱状造型,通过软泥和硬金属的对峙与碰撞,相互吸收力量,犹如现成品的装置,反复堆积而成躯干,其肌理,其部件,试图挣脱压迫和束缚,诞生动静集合、虚实相生的形体。在抽象的吸引下,她利用雕塑来探求形式和光,目的在于分析和表现人类的感受,并关注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入思考。在她看来,原始的意匠就一直在那里,在视觉里,在手中。曲线、垂直线和对角线的对立,以及相互渗透的张力,是雕塑的特质。她的塑造,仿佛在一个陌生而熟悉的世界中矗立着灵魂之躯,强悍有力,无所羁绊,并有所指代、有所象征。
四、展览意义
作为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也是中国与国际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苏州是江南文化丰厚之地,也是当今中国经济繁盛之地。在风光旖旎的苏州金鸡湖畔,通过中国美术馆馆藏法兰西艺术院院士雕塑作品的展示与传播,将给观众带来一场法兰西艺术的精彩洗礼,为认知当代法国艺术提供经典案例与重要借鉴。当法国塞纳河遇上苏州金鸡湖,法兰西殿堂级雕塑作品展激荡起中法文化交流的美妙水花,当人们倾听来自塞纳河畔艺术之音时,也将形象地感知中法文化对话产生的激荡。
雕塑艺术可提升一个地区的文化力量、资源特色、环境优势,带来诸多生活亮色,促进文化旅游拓展。中国人善于取长补短,学习别人的精华,雕塑展览策划也同样如此。今天,整个世界其实已是一盘棋了,人们的科技、文化、艺术之间有着深刻的“命运共同体”关联。因此,雕塑艺术更要强调互动交流,提倡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的互动,政府和市民的互动,市民与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在苏州工业园区李公堤文化创意街区,这次“金鸡湖双年展”的青年雕塑家艺术展于街道中呈现180多件作品,就是一种积极的、集中的互动式体验。又近距离展示五位法国雕塑大师的作品,可进行对比式观摩,看看中国跟法国当代雕塑有什么关系,彼此之间如何取长补短。故而,这一展览呈现出的国际性、学术性、前瞻性和交互性,能够帮助我们深化国际艺术交流的新时代内容、形式与价值。
“金鸡湖双年展”举办五届以来,一直把“走进人民群众中”作为初心和使命。雕塑作品不再被束之高阁,居民与游客散步在金鸡湖畔就能欣赏到各类雕塑作品。它可能是古典传统的,也可能是当代前卫的,但总体而言都是和街区历史文化的交流密切相关。当人们步入位于李公堤文化创意街区四期五幢的青年雕塑家交流中心,像串门一样,带着轻松的心情与惬意的目光一一观览“来自塞纳河的声音——中国美术馆馆藏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的展品,将集中享受中法艺术共鸣带来的快乐与舒畅。这一展览凸显出当代艺术创作、展示与传播的重要意义,也为2022年第六届“金鸡湖双年展”主题展呈现建立了良好品牌,做出了成功示范,笔者期望能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好平台,吸引更多具有社会感召力的国际大师、国际團体、国际机构加盟国内双年展事业的特色化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