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模式下的职业本科高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0-03-17杨佩月周政阳
杨佩月 周政阳
[摘 要] 高技术型人才紧缺逐渐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培养社会各行业需求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也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需要促进经济与科技的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因此,很多职业教育与职业院校都开始寻找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职业本科;技能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6-0218-02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在1999年进行了一次战略性调整,提出要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此为基础优化人才结构,满足地方经济对技能应用型人才方面的需求。产教融合背景下我们需要完善现阶段的运行机制,并且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能够在就业市场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同时转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成见,改善其原有的教育地位。
一、产教融合模式开展的必要性
(一)院校自身发展的基础性需要
对院校来说,产教融合模式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也不是一种单纯的实习教育方式,它是现代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人才培育工作。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作为现代社会所需求的关键人才,是关系到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内容。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的招生率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成为办学过程的关键因素,教学内容在这一阶段无疑成为核心要点。具体而言,教学内容需要与企业岗位之间形成对接,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企业岗位需要的技能水平。缺乏正确的教学方法,就无法将专业知识技巧传授给学生。当有了专业的教师和专业的教学环境之后,学校就应注重和企业之间的协作,保障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出口”,这也是院校自身发展的基础性需要。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保障
职业本科的发展和地方经济之间存密切联系:一方面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支持,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能型人才的支持,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对未来的企业发展过程而言,其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方面的竞争,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有明显提升,院校本身也会根据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结构作为判定依据,确定未来的办学方向并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等区域资源进行人才培养。例如在产教融合模式下企业的生产车间可以作为重要的实践基地,为企业提供优质资源。一些毕业后进入岗位工作的毕业生也能大幅度缓解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压力。
二、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与障碍情况
(一)人才培養定位问题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学生未来能否满足岗位发展要求。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来看,毕业生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会从社会获得重要的资源。但很多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出现了明显问题,一方面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过高,如很多学校大量减少实践课程的比例,重视学生的学科教育,打造新时期的“职业本科”模式;另一方面,院校本身的人才培养最终目的就是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如果一味重视学科教育或一味注重实践教学都会导致学生培养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
(二)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问题
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在产教融合模式下扮演重要的角色,专业设置合理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能够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也能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院校在展开专业设置时也应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的客观需要,尤其是学生个体发展方面。例如很多院校当前缺乏特色专业的情况普遍存在,某些院校设置的专业不仅过于单调且缺乏专业特色,没有形成内部的专业吸引力,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另外,如果专业设置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出现不匹配的现象,那么在专业培养方案上也存在不到位的情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身是各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性要求,同时也是让课程内容对接岗位要求的基础性要求。专业设置需要符合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需要,在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满足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发展要求,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针对性专业拓展,打造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但这一方面的问题显然未得到妥善解决。
(三)实践教学开展问题
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一定的区别,前者在产教融合模式下更加注重岗位的专业操作技能,即培养专业技能和其他操作技能。作为关键的教育资源,院校实践教学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满足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需求。但某些院校并不能将现有的实训场所、实训基地进行合理应用,即便是一些丰富的教育设施和教学资源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产教融合下的教育开展模式
(一)科学设置人才培养定位
职业本科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一方面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对应的岗位需求,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从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毕业生就业两个方面的现实需要进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改革和优化。当前国家产业机构在不断进行调整和升级,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得到了应用,因此各行各业都需要能够参与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所以科学合理的人才定位培养目标应重视教育本身的“职业化”属性,才能让学生毕业后适应岗位。与此同时,在产教融合要求下需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提升,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早已经成为教育发展中需重点考虑的因素。除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外,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感受到职业氛围,了解本专业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联系,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不断通过改进与优化的方式培养个人的职业能力。学校也会为学生提供发展和创新的平台,从精神上、物质上等多个方面提供辅助[1]。
(二)专业设置与规划的创新
院校的专业设置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和人才培养要求等,也直接关系到学校能否服务于社会,能否进行后续发展。从专业设置的角度来看,学校在进行设置时要考虑到多方面的需求:一是经济发展,二是学校发展,三是学生就业。所以国内很多院校为进一步适应和采纳升级发展需求,设置了以项目载体为基础的任务驱动办学模式,尤其是在专业设置和人才行业培养方面进行岗位对接。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展开规划。
1.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方面。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合作关系。在专业设置上需要符合科学合理的發展目标,既考虑到区域内的市场需求,又考虑到专业设置和专业布局的需要,避免专业结构比例和区域内产业结构比例失调的情况出现[2]。
2.在院校发展方面。专业设置合理性和院校发展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专业设置,学校为企业输送专业的人才,因此学校本身应该具备专业特色,设置更多的特色专业,才能将人才输送至社会的各个岗位当中,既符合学校发展需要又符合市场需求发展趋势。
3.人才供需角度。院校应该做好专业的人才规划和观测工作,产教融合对企业的供求关系高度重视,无论是供大于求,还是供不应求都会导致很多矛盾冲突的产生。例如目前的职业本科院校当中,并非是招生数量最多的专业毕业生就有更好的就业,同时,就业良好的专业在招生情况上也并非是最好的。所以学校在招生时需进行前期的市场调查,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在合理扩展招生人数的同时加大对专业的经济投入,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产业结构和专业设置之间相互协调发展,让更多的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3]。
(三)实践资源利用与实践教学开展
实践教学资源包括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环境资源,按照资源性质的不同也可以划分为校外资源和校内资源。具体来看校外资源指的是在产教融合模式下的企业资源、社会实践活动资源等,这些都是可用于教学的资源。校内资源则包括学校图书馆资源、环境资源、社团资源、校内实训基地资源等。学校本身要利用企业资源等优势加强产学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场所。以校企合作来说,每一个合作的企业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企业也是影响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学校的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标准等[4]。
而实践教学的开展则需要让教学内容与行业、岗位要求对接,面向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培养其知识应用能力和岗位操作技能。例如在理论教学方面,我们虽然强调教育理论内容的重要性,也强调理论和实践教育需要相互结合,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会随意将这些内容进行压缩或是删减,具体要求要根据岗位群设定安排将一些重要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整合,以便让学生在就业时可以满足多个岗位的需要。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比例,将部分专业课程安排至企业内部开展,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当然教学方法本身作为教学环节的核心部分,教师也应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心理特征的授课方法,尤其是新时期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利用更多专业化的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
四、结语
我国各区域都尝试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并且合理应对新型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本次研究也对当前产教融合模式下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和分析,目的在于了解现阶段人才的实际培养要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下展开产学合作教育,尽力履行教育工作者在产教融合教育模式下的义务,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军红.职业本科院校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J].智库时代,2019(43).
[2]向中坤.教育转型视角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18,16(14):171-173.
[3]刘毅,倪磊.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的探索[J].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17,2(1):1-3.
[4]张元宝,宋瑾瑜,黄晓赟.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8(4):38-42.
编辑 赵瑞峰
①本文系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产教融合模式下职业本科高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以河北科技学院为例”(课题编号:JRS-2020-3061)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佩月(1986—),男,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周政阳(1996—),男,汉族,河北保定人,学士,助教,研究方向: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