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海洋视角探文明发展

2020-03-17刘楠楠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6期
关键词:海洋文明课程

刘楠楠

[摘           要]  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状态和国家兴衰安危。为顺应建设海洋强国的需要,结合海洋类高校的专业特色,江苏海洋大学开设海洋与文明公选课程。旨在通过回顾各大陆之间的海上联系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构建合理优化的课程设置,引导学生通过海洋视角了解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历程并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迫切需要。

[关    键   词]  海洋视角;文明发展;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6-0210-02

人类探索认识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歇:从远古时期的“乘桴浮于海上”到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从春秋齐人的“渔盐之利”到今天的“海洋命运共同体”[1]重要理念。在不断学习和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国家对建设海洋事业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2]”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后备力量,承担推进我国海洋强国事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为培养大学生的海洋意识,了解海洋对文明的影响,紧密围绕区域海洋新兴产业,江苏海洋大学设置了海洋与文明这门公选课。

地球表面有70.8%的面积被水覆盖,中国拥有1.8万千米的大陆海岸线,约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然而纵观古往今来对历史的叙述几乎都是陆地中心论,海洋与文明从课程设置上将重心从陆地转向水域,引导学生从海洋视角重新了解世界史,这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实现海洋强国将产生深远影响。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从海洋类高校通识课程的特殊性出发,剖析海洋与文明在课程构建、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更为恰当的教学手段,以期能达到教学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迫切需要。

一、课程的具体构建

海洋与文明是一部跨越国界和学科的著作,通过关注各大陆之间的海上联系,揭示这其中的跨文化影响和变化。伴随着海上贸易日益全球化,人们开始关注从古至今,在漫长而宽阔的海岸线上,海上商业和移民活动在商品与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海上交流又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传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

本课程的构建思想是通过研究发生在海上或者与海洋相关的事件,为研究人类事务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即海洋视角。从海洋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这种视角的转变强调了从陆地走向海洋,其中许多趋势和模式决定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例如,在蒸汽机车于19世纪出现之前,文化、贸易、疾病和战争在海上的移动速度比在陆地上更快。有时,海上航线的开辟会立即带来巨大的变化,或是为日后的突变奠定基础。本课程围绕海洋对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创造的影响这个中心,论述了古代文明与海洋的关系、中世纪地中海和维京时代的北欧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由来和中国走向海洋等诸多主题。另外,将社会实事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在兼顾海洋对人类历史文明影响的同时,侧重于当下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内容。

课程首先从印度洋的贸易网络这一实例入手,启发学生思考海上航线的开辟对地区间貿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带来的影响,然后明确海洋史的重要性及海洋史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偏颇,从而引导学生从正确的方向认识海洋。在这一环节为加深学生关于海洋对人类发展重要影响的认知,列举了位于阿拉伯湾的具有重要能源和军事地位的瓜达尔港和古希腊人的海外扩张。其次通过梳理人类在大洋洲、南美洲和北美洲星罗棋布的岛屿与陆地间迁徙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古老航海技术的艰辛与伟大。为了结合海洋类高校的专业特色,在这一环节具体讲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造船技术以及古代水手的航海技能。然后通过讲述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所孕育的古老文化和这其中的航海活动,建立学生对海洋和文明的初步认知。这一部分是课程的重点,通过追溯文明的兴衰历程: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到克里特文明,从迈锡尼文明到海上民族入侵导致的黑暗时代,帮助学生构建海洋对文明起源、发展和衰败的认知体系。基于以上的认知基础,讲解中世纪的罗马、北欧以及印度洋上诸国间的商品交换、文化交流以及海上战争。这一阶段是海洋贸易增长及政治整合的时期,其中详述阿拉伯帝国与唐宋时期中国地位的上升及财富转移对东非、印度、东南亚以及日本等地区海洋贸易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4]启发学生感悟航海活动的“全球化”特征。这一部分是课程的难点。最后,借助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达伽马开辟新航线以及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将世界连成一体,全球贸易随即诞生。海军和国家的日益成熟,科学技术不断更新,蒸汽机的发明引领人类进入一个新时代,海上强国的实力也逐渐凸显。

经过改革后的课程构建,从学生的认知点出发,通过梳理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从全新的海洋视角来了解世界。在感受海洋对文明的重要性的同时,更加认识到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紧迫性。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

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在认知程度上由简入繁、由浅入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海洋与文明这一课程。但由于课程的定位是公选课,选课学生的范围遍布全校多个专业、多个年级,因此既要保证面向非专业学生的知识宽度又要保证专业学生的知识高度。伴随着课堂教学形式的不断更新,公开课、微课、翻转课堂等逐渐完善了由粉笔板书加PPT课件主导的课堂模式。[5]但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仍是高校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课程开设之前,任课教师要广泛涉猎相关知识,在总结凝练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恰当结合当前的时事政治,认真考虑,细致设计,花精力和时间在教学方法上。例如,在第一讲导入海洋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时结合连云港市为江苏最大的海港城市的地理优势,向学生介绍连云港立足海陆交汇的区位优势,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对接,连云港片区进入江苏自贸区试验范围。[6]通过联系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时事政治,启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第13讲,介绍阿拉伯海的商业世界时补充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这条通航历史远达两千多年的重要水道是亚、非、澳、欧沿岸国家石油和战略物资往来的重要海上通道。然而近些年来,恐怖主义和海盗猖狂,外部势力的强势介入和自然环境的每况愈下都是马六甲海峡所面对的困境。[7]通过这一实例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发展海洋事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由于课程构建中涵盖了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感性认知,在课前或课堂休息时为学生播放与当堂课程内容相关的纪录片或新闻视频等。在介绍希腊抵御波斯帝国入侵时,播放《斯巴达三百勇士》,让学生领略斯巴达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魄。在讲述印度洋上的文化發展和商业贸易时,播放纪录片《古代印度》,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全面地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兴衰历程。在回顾中国历代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宗教和商业往来时,播放纪录片《佛国记》,引导学生跟随法显大师的脚步,重新丈量航海活动对人类历史文明的影响。将视频观看和课堂讲解有机结合,让课本知识不再死板乏味,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升。

课堂不应该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8]课堂教学也并不是一个单向信息传递的过程,师生相互沟通,建立交流合作有利于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在课程内容进行到三分之一处时,围绕课程构建的16讲内容,组织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并制作PPT。选取集中时间进行讲解,师生共同进行提问、补充和打分,此项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且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巩固、掌握了课本知识,而且锻炼、提升了制作课件和做学术报告的技能,培养了团队合作的意识。

三、成绩考核

合理公平的考核制度不仅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9]考虑到海洋与文明是公选课,选课学生的专业年级不一,所以将本课程的成绩比例调整为:期末占60%,平时占40%。期末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论文内容围绕本组自主学习的主题进行阐述,字数在3000字左右。平时成绩分为两部分:课堂出勤率和PPT制作讲解各占一半。通过课程论文,任课教师能更加清晰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知识漏洞,有助于对课程构建和教学方法的进一步优化。新的考核制度避免了以往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的弊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自主学习。

总之,海洋与文明这门公选课是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引导下,结合海洋类高校的专业特色而设置。通过关注各大陆之间的海上活动并与时俱进地结合当下的社会发展和科技前沿,帮助学生从海洋的视角了解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过程,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紧迫性。经过近年的教学实践,逐步优化课程构建,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将海洋文明与其他相关联的内容紧密结合,避免重复,循序渐进。在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力求多样化丰富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考核制度上也采取更科学合理的方法,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此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知识。

参考文献:

[1]解读习近平“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 关乎人类福祉!习近平提出一个重要理念[J].理论导报,2019(4):10-11.

[2]曹文振,杨文萱.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体系构建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9(4):1-7.

[3]徐桑奕,林肯·佩恩.海洋与文明[J].海交史研究,2019(1):138-142.

[4]宁波,刘彩婷.海洋文化:人类文明加速发展的内在根本动力[J].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8(1):26-34.

[5]陈清香,谢玲玲,侯庆华,等.海洋生态学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8(7):196-198.

[6]王怀诗.自贸区来了连云港如何乘势而上[N].连云港日报,2019-09-03(4).

[7]苏李杰.海上新丝路背景下的马六甲海峡通道安全研究[J].学理论,2019(4):48-49,52.

[8]李德林.教学个性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9]梁箫,李文娟,许丹,等.海洋类高校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公选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5):386-387.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海洋文明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爱的海洋
对不文明说“不”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文明歌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