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2020-03-17张虹
张虹
[摘 要]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理念有很大区别,主张向人的精神内涵进行拓展,通过激发人的精神力量,来战胜和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从这一角度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积极心理学引导,是非常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主要从积极心理学的内涵、意义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入手,尝试探索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行性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6-0202-02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重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大学生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个性化、情绪化等诸多特征,情绪和心理状态很容易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波动,如果面对一些刺激源,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呈现出心理崩溃的情况,从这一角度来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大学生从思想意识领域里认为自己已经成人,具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和判断能力,很难用常规的灌输、教育等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传统的心理健康手段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积极心理学教学,通过发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优势和实践优势,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是非常有效的。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意义
从理论角度来看,积极心理学是一种通过激发人类思想深处的积极心理因素和积极精神因素,以应对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而激发人们产生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乐观精神和积极态度,最终实现思想道德和人格升华的心理激励和引导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积极心理学的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从实施方式和干预方式来看,积极心理学更倾向于一种依靠个体自愈的方式来实现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对个体对外界环境产生的抗拒、恐惧、厌恶等不良心理进行深层次的剖析,通过反思发现内心深处的根源和原因,进而实施针对性的解决,对个体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的大学生来讲,意义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影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审视,通过激发和认知内心深处的积极因素,找出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的有效方式,更加易于学生接受、认可和实施,这对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有利于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这一理念的提出至今已经经历漫长的实践认识过程,对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也趋于成熟,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外界社会环境、大学生自身的心理机制等方面已经不断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可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却没有充分地与时俱进,这就无法有效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渗透和应用积极性心理学理念,可以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新的可能,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奠定社会人才教育基础
从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来看,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载体和方式更加趋向于阶段性教育,更加着眼于治标,只要大学生现有的心理问题解决了即可,在实施目标方面视野不够开阔,眼光不够长远。作为高校教育来讲,不仅仅给学生实施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更加从思想意识和道德追求方面实施心理干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只关注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着眼于大学生整个人生规划和未来成长,从这个角度来看,积极心理学的优势比较明显,它致力于激发学生自我解决心理问题、激发积极心态,这对于学生长远发展和人生成长都是不可替代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
很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存在一定的思维固化,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一方面将来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看作心理疾病患者,将双方的关系定位为病人和患者的关系,这就无形之中将心理问题扩大化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排斥,自然也就无法取得深入的效果。另一方面,就是对心理疾患产生的机制和普遍性缺乏正确认知,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对咨询的学生产生一定的歧视或者区别对待的心理,这对学生咨询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教育目标存在不合理性
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现状来看,存在教育目标和视野偏窄的问题,很多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育目标只立足于当前这一心理问题,或者只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而对心理问题产生的心理根源、性格缺陷、个体差异等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只注重治标而不注重治本,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虽然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解决了,但是产生心理问题的深层次心理根源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一旦遇到其他环境因素的刺激,很容易复发,或者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三)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滞后性
目前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突出因素,就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缺乏必要的探索和创新,很多时候都是从理论知识讲解的角度入手,比如,针对某一种心理问题的表现、特点和治疗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些教學方式始终处在理论层面,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意识。而作为大学生来讲,由于个体意识和个性化需求等因素,导致他们从内心深处和思想深处对传统教学方式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抵触和逆反情绪,或者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
(四)学生心理状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特点
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发展,传统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电视、报纸和广播为主渠道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历史变革,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更加多样化,而很多网络上的信息和思想意识带有很强的欺骗性、误导性和鼓动性,这对心理状态很不稳定的大学生来讲,很容易产生误导。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个体意识的影响越来越微弱,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强化对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认知和把握
需要看到的是,随着大学生个体思想意识的复杂化和外部环境多元化趋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不断创新,特别是要加强对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实践,才能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强化教学理念的转变,由原来的粗放型、灌输型教育方式和理念向精准性、个性型方向转变,通过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实施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教学理念的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力度,不能满足于拿来主义,即查即用,必须与高校大学生心理特点紧密联系。
(二)不断调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随着高校教学育人目标的不断调整和人才输出模式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完全匹配和提供支撑,必须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作为背景,深度调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一方面要从短期有效向长期有效转变,针对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以理论知识教学、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要不断进行调整,以积极心理学为载体,从治标向治本深化,不仅仅要致力于在短期内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要在长期的层面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起到复制作用。另一方面要从群体教育向个体教育转变,对现有的群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向个体精准教育、个性化教育转变,通过积极心理学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施加影响,最终实现更好效果。
(三)做好日常的干预和预防
需要看到的是,对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实施,不仅要从心理问题治疗上下功夫,更要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入手,不断加强心理问题的日常干预和预防,将心理问题消灭于无形之中。(1)做好定期监测工作,通过编制积极心理学调查问卷、网络积极心理学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日常心理状态进行监控,及时对心理问题的苗头进行干预。(2)做好日常预防工作,通过围绕积极心理构建进行针对性的干预,针对学生心理动态中出现的消极因素要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指导,确保学生日常心理状态的稳定。
(四)进一步顺畅师生之间的交流
从实施方式和路径来看,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实施,不仅仅依靠日常的心理健康教学,更依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發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发挥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提升教师实施积极心理干预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交流学习、实地考察等方式,促进教师加强对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和探索,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创新积极心理学实施路径。(2)提升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路径和能力,要引导教师积极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和人性化教育,通过建立起顺畅的师生关系,进一步为积极心理学实施奠定基础。
(五)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在实施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过程中,离不开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对此应:(1)在硬件设施上下功夫,通过建设红色文化展览馆、优秀校友事迹展览馆等载体,发挥红色人物、校园优秀人物的辐射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引导在校生正确面对自己学习生活中面对的困难和挑战,让积极心理学理念真正融入学生的思想之中。(2)在校园文化上下功夫,通过校训、校徽、校歌等文化载体和文化内容的发挥和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在校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价值追求。
综上所述,在高校学生中实施积极心理学理念,通过积极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树立,引导广大学生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境,积极突破人生中的难题,是非常具有实践和理论价值的,广大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提高认识、创新思维,推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利敏.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策略[J].科教导刊(下旬),2020(1).
[2]赖林.基于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智库时代,2018(24).
[3]冯亚晓.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国际公关,2019(12).
[4]孙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
编辑 马燕萍